我国学者对师生关系研究曾经在一个很长阶段内,主要围绕教师与学生、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展开。直到20世纪90年代左右,由于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研究者更多地开始关注新型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由于研究对象是教师、学生,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对师生关系概念及内涵理解出现多元化。学者们的研究观点主要有:李以庄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反映和包含了社会、政治、经济、道德、文化等关系,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与其他有关人员发生关系的一种基本、主要的关系。王耘、王晓华认为,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董兴林、刘秀英认为师生关系是在特定的教育结构中表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它具有特定的工作关系、自然的人际关系和深层的社会关系三个不同的层次,三者之间交互作用,构成现实生活中真正意义的师生关系。胡波认为,师生关系既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又是一种特定的心理交流关系。广义的师生关系既包括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师生伦理关系又包括学校范围内的师生心理关系。李瑾瑜认为,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心理关系、个人关系、道德关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有机体系,反映了师生关系的本质结构与特征。在这个关系体系中,教学关系是师生关系的基础,离开了这一关系层面,其他关系层也就失去了存在依据和意义。心理关系又是必然伴随教学关系而生成的关系层面,在教学关系中,如果没有心理意义上的情感作用和联系,如果“知”与“情”分离,那么,教学关系也不会有效维持。个人关系则是师生集体交往和关系的一种补充,并以更为浓烈的情感色彩作用于教学关系和心理关系。道德关系使教学关系畅顺、心理关系和谐、个人关系更为正常健康,因而使师生关系处于应然状态,表现得规范有序,保持师生关系的内部平衡类似的观点也都从不同侧面对师生关系内涵进行了界定,主要的观点包括社会关系、心理关系、人际关系、工作关系、伦理关系等。
综上所述,所谓的师生关系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如道德关系、工作关系、心理关系、人际关系等,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态度。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因此应从教育过程本身出发,根据对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各自承担的不同任务和所处的不同地位对师生关系开展研究。而对师生关系类型、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和师生关系的变迁进行梳理与总结是研究的基础。(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