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盖尔德纳先生在《理查三世史》中,已经清晰阐述了亨利七世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原因。他在这本著作中写到,理查三世似乎曾经收到亨利七世将在米尔福德港登陆的情报,但他将米尔福德港误认为汉普郡克赖斯特彻奇附近的一座同名小村庄。因此,理查三世疏于防范,并没有着意确保威尔士众将领和北威尔士首脑彭布罗克伯爵威廉·斯坦利的忠诚度。提到德比伯爵托马斯·斯坦利时,理查三世似乎从来都没有想到,自己患有暴君的通病,即虽然加害者可能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恶行,但被害者必然对受到的错误对待耿耿于怀。在将黑斯廷斯男爵威廉·黑斯廷斯送上断头台那天,德比伯爵托马斯·斯坦利险些被理查三世的士兵杀害。尽管如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德比伯爵托马斯·斯坦利相信理查三世,但他还是在军营后面临时搭起一堵胸墙,以防理查三世突袭。就连身为理查三世大军指挥官的彭布罗克伯爵威廉·斯坦利都已经在阵前倒戈。理查三世在伦敦塔内杀死两位亲侄子爱德华五世和约克公爵什鲁斯伯里的理查德。消息传出后,他便与最后一丝获胜的希望失之交臂。这一情况对亨利七世十分有利。从此后众多叛乱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使理查三世成功地用花言巧语哄住了两位侄子爱德华五世和约克公爵什鲁斯伯里的理查德的母亲和姐妹,但由于他杀侄兽行罪恶昭彰,全英格兰都已经充满了愤慨的叫骂声。众口悠悠,理查三世已经无力遏制。当初,英格兰民众对英格兰国王约翰谋害侄子阿瑟一事异常愤慨。141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造访伦敦时,英格兰民众也因约翰·胡思之死对他侧目相待。此时,人们对理查三世的抵触情绪与当初如出一辙。据我们所知,在对自己手下的士兵做最后一次讲话时,理查三世迫于无奈,只能假惺惺地承认自己杀死爱德华五世和约克公爵什鲁斯伯里的理查德的罪行,但他辩解称,自己已经“用悔恨的泪水和诚挚的忏悔洗清了罪恶”。然而,他无法如愿凭借这番说辞振奋人心。
博斯沃思战役示意图
博斯沃思战役(www.xing528.com)
理查三世从欣克利一路行进到斯泰普尔顿和博斯沃思。抵达萨顿的希思时,他画出了己方的布阵图。理查三世军队的位置让他难以进攻,因为图中亨利七世的军队占据的雷德莫尔平原左侧和后方都有一条小河穿过,十分难以跨越,雷德莫尔平原右侧有萨顿的安比昂山和一片沼泽地作掩护。显然,在这样的部署下,亨利七世不成功便成仁,因为要在这种地形中撤退绝非易事。然而,亨利七世犯了所有缺乏经验的将领都会犯的错误,即他想让自己的军队穿过那片沼泽,但这么做会彻底暴露亨利七世军队的行踪。因此,理查三世的军队很有可能发动进攻,夺取亨利七世大军的阵地。面对理查三世的进犯,久经沙场的牛津伯爵约翰·德·维尔首先下令,任何人不准向前超过军旗十英尺。整顿完军队后,见理查三世的军队似乎无意进攻也无力抵抗,牛津伯爵约翰·德·维尔抓住战机,挥军御敌。与此同时,彭布罗克伯爵威廉·斯坦利已经携诺森伯兰伯爵亨利·珀西一同背叛理查三世。理查三世的忠实支持者诺福克公爵约翰·霍华德已经阵亡,其子诺福克公爵托马斯·霍华德身陷重围。随后,英格兰历史上广为人知的一幕发生了。在战场中,理查三世一见到亨利七世的马队,就不顾一切地向亨利七世杀去。在这场厮杀中,理查三世身上那股来自金雀花家族的骁勇气概显露无遗。他一直不愿弃甲而逃,但后来,叛变的彭布罗克伯爵威廉·斯坦利率军出现在亨利七世一方。见此情景,理查三世一边左右挥剑奋力御敌,一边声嘶力竭地大喊“这是叛国!这是叛国”。最终,理查三世身中数刀,倒在战场上。后来,在一片荆棘丛中,雷金纳德·布雷发现了理查三世戴过的王冠。在亨利七世加冕时,彭布罗克伯爵威廉·斯坦利将这顶王冠戴在英格兰新王亨利七世的头上。在博斯沃思战役中,亨利七世与理查三世的军队不仅运用了加农炮等现代武器[7],亨利七世和理查三世还曾短兵相接,用中世纪时刀剑相向的方式进行殊死搏斗。因此可以说,这场战役是那个时代至关重要的一场战役。大获全胜的亨利七世效法玫瑰战争中残酷处决俘虏的先例,下令立即处死部分囚徒。但亨利七世泄愤的举动只用在理查三世的重臣威廉·凯茨比和他的两位特使身上。因此人们认为,亨利七世只处决理查三世阵营中的三位人物的做法出奇的仁慈。博斯沃思战役结束后,除了某些人率先获得了嘉奖,直到1485年11月召开英格兰王国议会,亨利七世才开始论功行赏。
彭布罗克伯爵威廉·斯坦利将王冠戴在亨利七世头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