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mart Beta 策略:alpha收益的beta化
传统上,主动投资和被动投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资产管理方法,而Smart Beta策略则介于被动管理与主动管理之间,将主动管理型基金优选精选的思路,通过透明、基于规则的量化方法予以“固化”,使指数既具备主动选择某类因子的“风格性”,又避免了基金运作时可能出现的“风格漂移”问题,集聚了主动投资和被动投资两种方式的优势。
传统被动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是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有效市场假设,CAPM给出的理论定价关系认为股票的风险溢价仅由股票相对市场组合的beta所决定。在这一理论视角下,提高组合收益只有通过增加组合的beta即市场风险才能实现,所以最好的投资策略是跟踪市场。然而关于CAPM的实证检验却发现,股票风险溢价中存在不能被市场组合所解释的部分,除了beta收益还包括alpha收益。在此基础上,传统的主动管理方法试图通过挑选个股、选择买卖时间、追逐投资热点等方式构建投资组合来获取股票中的alpha收益,实现超越市场指数的回报。
图4 Smart Beta策略投资方式介于主动管理与被动管理之间
Smart Beta策略给出的多因子定价模型,将CAPM模型中的alpha进一步分解成多个维度的风险收益,这种策略的基本原理就是将难以获取的alpha收益beta化,采用相对容易的被动投资方法实现主动投资的目标。
在具体操作上,通过改造指数加权方式、制定明确的选股规则等方法,Smart Beta策略主动提高投资组合在特定因子上的风险暴露,获取特定的因子收益。一方面,与传统被动管理方式相比,Smart Beta策略不满足于平均市场回报,通过主动、可控的风险暴露获取超额收益;另一方面,与传统的主动管理方式相比,Smart Beta采取更具系统性、透明性、规则性的方式进行股票筛选和资金配置,从而使得Smart Beta策略更适合采取指数化方式进行管理。通过结合两者的优点,Smart Beta投资力争在较低的风险水平下提供更高的风险调整后收益。
表1 Smart Beta策略与传统策略对比
2.Smart Beta产品仍处于起步阶段
相对成熟资本市场而言,国内Smart Beta产品的起步时间较晚。国内首只Smart Beta策略基金是华泰柏瑞于2006年发行的上证红利指数ETF。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截至2020年6月底,目前国内Smart Beta策略基金数量已接近90只,合计管理规模接近440亿元。(www.xing528.com)
图5 我国Smart Beta策略基金历年产品数量与管理规模(规模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Wind。
从下图中可以看到,在近15年的发展历程中,Smart Beta策略在前10年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直到2016年,被动投资理念广为投资者接受,指数产品爆发增长,Smart Beta策略基金的发行才明显提速,产品规模实现快速增长。
从产品策略角度看,红利策略和多因子策略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远超其他策略,合计管理规模达到287亿元,占全部Smart Beta产品管理总规模的超六成,是当前我国Smart Beta产品的主流策略类型。除了上述两种策略,基本面因子、价值因子、波动率因子、等权策略在当前产品结构中处于第二梯队,而关注公司质量、AH股价差、盈利、成长的单因子策略产品,在目前Smart Beta基金中则相对小众。
图6 Smart Beta产品在不同策略上的布局(规模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Wind。
整体来看,我国Smart Beta产品当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近年来发展提速,但整体规模在指数基金中的占比仍然偏低,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随着被动投资理念越来越被市场所接受,以及ETF产品形式的普及,Smart Beta策略基金有望成为指数化投资多元化发展的下一个风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