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香港厦语片:东亚与东南亚传播研究

香港厦语片:东亚与东南亚传播研究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香港的厦语片是讲闽南语的方言电影,台湾称之为“台语片”。第二部为1949年9月16日的《雪梅思君》,是目前记录显示选择台湾首映的第一部厦语片。同日,金都出品、毕虎导演的《孟丽君》首映,该片发行一为中国台湾地区的南洋公司,一为新加坡的国际公司。许多片商派遣台语片演员赴香港拍摄厦语片,或延请香港的导演拍摄台语片。香港方言电影中只有厦语片成功进入台湾,但台语片很快就将本土市场牢牢掌握。

香港厦语片:东亚与东南亚传播研究

香港的厦语片是讲闽南语方言电影台湾称之为“台语片”。1948年台湾从香港进口了第一部厦语片《相逢恨晚》,发行为新加坡的光艺公司。第二部为1949年9月16日的《雪梅思君》,是目前记录显示选择台湾首映的第一部厦语片。1952年之后,厦语片产量逐渐增多,由于语言相通,所以在台湾大受欢迎。不过,就厦语片首映地来看,还是选择新加坡和菲律宾两地为多,除了厦语片资金多来自菲律宾,一则中国台湾地区最初不是目标市场,二则移民网络与东南亚有异。以下试梳理1953、1955、1956年进入台湾的厦语片的简要情况,以做一些观察。

1953年5月8日,南风出品、白云导演的《唐伯虎点秋香》(下)首映,发行为新加坡的新华公司。5月10日,南风出品、白云导演的《潇湘夜雨》首映,由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的公司联合发行。1955年3月27日,周诗禄导演的《雪梅教子》首映,该片发行为新加坡的光艺公司。4月9日,王天林导演的《庄子试妻》首映,出品为闽声公司,发行为台湾的益华公司。4月27日,金都出品、毕虎导演的《二度梅》首映,由新加坡建德公司发行。5月10日,白云导演、主演的《孔雀东南飞》在台湾首映,由台湾益华公司发行。8月26日,赵树燊导演的《孟丽君》在台湾首映,出品为必达公司,监制是台湾院商林章,由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的公司联合发行。同日,金都出品、毕虎导演的《孟丽君》首映,该片发行一为中国台湾地区的南洋公司,一为新加坡的国际公司。9月20日,王天林导演的闽声公司出品的《陈世美不认前妻》在台湾首映,发行为台湾的益华和新加坡的光艺。11月8日,一中出品、伍鸿卜监制、陈焕文导演的《包公审月英》首映。11月25日,必达公司出品、赵树燊导演的《彩凤戏双龙》在台湾首映。1956年1月13日,必达出品、林川导演的《鹊桥会》首映,发行为台湾南洋。2月11日,马徐维邦导演、袁秋枫编剧的《红拂女》首映,出品公司为闽声,新加坡光艺发行。2月23日,陈焕文导演的《詹典嫂告御状》首映,出品公司为良友影业,监制为张国良。5月11日,毕虎导演《王老虎抢亲》首映,汉洋公司出品,新加坡港联发行。5月22日,马徐维邦导演的《连理生韩琦》上映,闽声出品,出品人为吴源祥。良友出品、陈焕文导演的同名影片也在同天上映,这两部电影后于菲律宾上映,形成打擂台之势。6月6日,良友出品、陈焕文导演的《凤还巢》首映。6月13日,玉联出品、赵树燊导演的《花魁女卖油郎》首映,新加坡港联发行。11月9日,侨友出品、陈翼青导演《泉州姑嫂塔》首映,光艺发行。此外,据《国际电影》报道,香港厦语片《运河奇缘》和台语片《运河殉情记》在年末同时上映,系台湾地区“日治”时期发生之事。[63]可知,为了与台语片竞争,香港厦语片除了民间故事、传统戏曲,也会选择符合当地人口味的题材。

1956年厦语片进入台湾的数量达到高峰,全年上映25部左右。许多片商派遣台语片演员赴香港拍摄厦语片,或延请香港的导演拍摄台语片。厦语片的大量输入与受到台湾观众的欢迎,刺激了台语影片的出现。[64]1957年,也有不少厦语片在台湾首映,自1958年后逐渐减少。整体上,60年代以前,厦语片和台语片界在台港两地来往密切。到60年代,台语片在台湾本地压倒厦语片。[65](www.xing528.com)

根据上述梳理,厦语片串联起的是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区和国家的网络和资金。香港作为厦语片的生产基地,吸引来不少投资商,包括台湾片商也来香港投资拍摄厦语片,供给台湾市场。如台湾嘉义的院商林章组建必达影业公司,台北板桥环球戏院老板林汉镛支持台语片演员小艳秋到香港拍片,并与菲律宾华侨桂华山于1957年在香港组建侨联影业公司。台湾发行商张陶然也设立海通影业公司拍片。这些影片专门针对台湾市场,不过数量不多,业务并没持久多长时间。不过台湾著名音乐人李临秋曾经为十分卖座的香港厦语片《桃花乡》填词。[66]厦语片在中国台湾地区的发行主要由本地、新加坡的公司组成,以拍摄粤语片而著名的新加坡光艺公司在最开始就已经参与厦语片在中国台湾地区的发行,说明三者早期的电影网络关系,比通常印象中的来往更为密切,新加坡电影的发行中转功能在50年代仍然十分活跃。

香港的粤语片也曾试图进入台湾,香港的金城公司曾计划与台湾电影公司合拍“国、台、粤三声带影片”;1965年台湾减少西片进口,配上国语或台语的粤语片很受台商欢迎,刺激了粤片公司如金凤、港侨、荣华等向台湾寻求出路,但成效显然不大。[67]这一时期,正好是邵氏、电懋、国联等在台湾争雄的时期,粤语片很难撄其锋芒。香港方言电影中只有厦语片成功进入台湾,但台语片很快就将本土市场牢牢掌握。[6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