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在电检上,东南亚各国也有一些针对香港电影的措施,早在1955年时就出现对国语电影的区别对待:“各地对影片检查很严格,尺度各各不同,尤其对国(语)片限制更多,歧视益甚,往往西片可以通过,放在国(语)片中,就无法通过。”[68]1979年1—10月,新加坡电检局共禁映78部影片,其中大部分为英语、华语及印度尼西亚语片,所有送交该局检查的印度片及马来片,都获准公开放映。被禁的理由是过度展示暴力、性行为及不道德镜头,或鼓吹共产主义思想与触及争论性的政治、宗教及文化课题。[69]1981年,由于所谓写实片流行,但不少电影都有暴力和血腥镜头,未获电检署通过,嘉禾也不例外,星马院线购买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电影以补片源不足。星马影业巨子林日顺赴港与邹文怀探讨影片发行问题及新加坡电检的尺度,以便编写剧本时能兼顾星马市场。[70]不过,必须承认,香港电影进入70年代后以社会奇情为幌子,贩卖暴力、色情,确实出现了不少不益于世道人心的影片,被禁亦属正常。1973年时曾引来域外市场的普遍反对:“一九七三年,印度尼西亚加强对华语影片课税;新加坡、泰国限制武打片进口;七四年,苏门答腊一度禁映华语片;此后,科特迪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苏丹、菲律宾、韩国、西印度群岛,都曾限映功夫武打片。但基本上,这些困扰外销的限映或禁映措施,主要是因为武打片倾销泛滥,并且过于暴力,而非出于政治性原因。”[71]上述限制对象包括台湾、香港两地的电影。
所以,1979年年底,香港大学文学院的一次座谈会中,就“电影工作者如何开拓八十年代的电影市场”这一话题,业界学界展开探讨。谈到香港此时的电影市场很有限,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有限制,香港片商的目标只能集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英、美、荷的华埠,今年内使片商乐观的只有中国台湾地区。徐克提到,第三世界的市场在逐渐打开。也有片商如长凤新希望打开内地市场。[72]实际上,香港电影从60年代开始,就较明显地离开传统华人市场,而希望进入世界电影网络。“当时的电影在制作发展和集聚资金上均已超越国界限制,富有弹性和流动性。制片的目的并非单在本地赚取票房,而更是卖给整个亚洲的华人社群。片商与世界各地的电影公司合作,并尝试以不同方法进军西方主流市场……”[73]转向欧美市场会带来制作成本提高,又容易转嫁到其他市场,如此,陷入恶性循环。7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设法在欧美开拓市场,如动作片是较易卖埠的片种,民初动作片在欧洲颇受欢迎。大机构如邵氏、嘉禾开拓国际市场的方法,是与欧美的大机构、大制片家合作,作为将影片发行全世界的基础。例如邵氏和华纳合作的《女金刚斗狂龙女》(1975),就分别有国语及英语版本。各大大小小的公司亦多往外埠取景,加强影片的吸引力和卖埠能力。1975年制作的影片,就有接近四成在外地拍摄。[74]类似的例子还有,1981年,国泰与嘉禾合作九年后在年初终止,是由于嘉禾不断提高版权费所至,版权费的提高是由于制作费的提高,制作费的提高则源于向日本和欧美市场着眼,费用也转嫁到了东南亚市场。[75]但是这个问题到80年代仍未找到解决之道,1981年,香港国际电影节的负责人之一刘成汉仍然在谈,香港影片在东南亚的卖埠日渐受限制,以及各地电影制作逐渐提高,香港影片出路越来越窄,因此转向欧美市场。[76](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