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菲律宾。50年代中期,不少香港影人曾到马尼拉随片登台。[43]菲律宾华人一度是厦语片的资金提供者,“厦语片,于五十年代末的产量几乎与国语片看齐……1958、1959年的出品数量,就跟同时期的国语片差不多,只是影片大都出口到东南亚各地上映。”[44]李翰祥回忆,1958年时购买国语片的菲律宾院商只有两位,一位是院商吴文芳,一位是庄明福。[45]吴文芳1956年来香港购片也见于报道,在港20天,购国语片和厦语片20余部。[46]厦语片可以行销东南亚,可以根据厦语(闽南语)人群在东南亚的分布给出部分答案。“早期的闽南方言可分为泉州音和漳州音,语调虽然有明显的不同,但通话并无大碍。‘五口通商’后,厦门港崛起,取代了泉州港和漳州月港的地位,漳、泉两地的人民涌入这座新兴的城市。……在人口的长期交融中,逐渐形成了有别于漳、泉两地的厦门方言。……台湾方言的形成过程与厦门类似,也是由漳泉两地的民众涌入开发,经过长期融合而形成,故台语与厦门话的音调最接近,在台湾的主要城市中尤其如此。”在福建省内,除了本土的厦、漳、泉通行闽南话,其他各地区都有闽南话的分布。较集中的有龙岩、漳平,闽东沿海的霞浦、福鼎、宁德一带近百万人。……祖籍是泉州、漳州的海外华桥约有1000多万人。……台湾全岛通行闽南话(泉籍人约占全台人口44.8%、漳籍人占35.2%、广东潮州和嘉应州人占15%)……约有2200万人讲闽南话,即使是客家人也会讲闽南话,是闽南方言覆盖率最高的省份。……粤东的潮汕地区讲闽南方言的人约有1000万,由该地向海外移民及后裔约有2000万(见《潮州》2004年第2期)。汕头一带的方言类似漳州音,而潮州话与泉州音较接近。粤东讲闽南话的有12个县(市)……现在潮汕人所存各姓族谱多谓先世来自闽南各地,故有“福佬”之称……粤西的闽南话以海康为代表,包括雷州半岛7个县(市)……总人口数百万。海南省的闽南话以文昌为代表,共有18个县市……共有数百万之众。……海外的闽南华侨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洋”)一带,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印度、锡兰等,总人口接近2000万,在这些国家的华人社区中,闽南话通行无阻。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唐人街也盛行闽南话。以上属闽南语系的人口总数在8000万以上,其中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内陆其他地区和港澳共有5000多万,海外各地有3000多万,移民他地的人口是闽南本土的3倍多。[47]下表以厦门和同安两地华侨为例看原籍该地的华侨在东南亚的分布比例:
1950—1959年厦门市和同安县华侨在国外分布情况比例表
注:*者包括缅甸;**者包括菲律宾、日本、荷兰等。
表格转引自《厦门市志》卷四四《华侨》第一章《移居海外》第二节《分布》。[48]
如此,可以理解厦门及邻近地区的华侨投资厦语片甚夥的原因。菲律宾在港投资厦语片的公司约有以下一些:新光公司,投资者是菲律宾新光戏院院商伍鸿卜,在香港的主事者是张国良,并从厦门找来新人鹭红当女主角,国语片的白云当男主角,原本拍粤语片的毕虎任导演;马尼拉金城戏院的杨照兴、杨国礼兄弟的金都影业公司(1955);马尼拉皇后戏院的庄铭枢的暨南影业公司(1956);马尼拉亚洲戏院的吴文芳[49]创办的侨友影业公司(1956);菲律宾烟草商施维熊的华厦影业公司(1957),施曾经营马尼拉的华光戏院,华厦主事人是凌波养母吴宝惜;菲律宾华侨张良之也在香港设立了益成影业公司(1956)。[50](www.xing528.com)
对菲律宾市场的需求,其他香港电影也尽量做到予取予求。邵氏与菲律宾合拍影片的时候也采用多种配音,配上马来语、菲泰格洛语。[51]王天林的回忆也佐证了这一点,王所导演的《桃花江》(1956)与新华公司的另一部《渔歌》(1956)同时在菲律宾放映,结果,后者惨败。《桃花江》自此成为菲律宾片商的法宝。如果竞争的戏院放映有竞争力的影片,片商就加映《桃花江》,因为电影里的十来首插曲观众百听不厌。[52]菲律宾原先有不错的香港电影市场,后来的厦语片,菲律宾也是主要市场之一。但自“菲化案”后,又禁止自备外汇购买进口商品,对香港电影冲击很大[53],所以合作模式有所改变。1955年,香港华侨金都影业与菲律宾合拍影片《蛇妖岛》,港方投资是为争夺在菲律宾的发行权。影片主创全是菲律宾人。[54]1958年,金都影业邀请王天林在菲律宾拍摄另一部合拍片《蛇女思凡》,就用上了李湄这样知名度很高的明星。王天林回忆了一些拍片细节,需要有人先把菲律宾语翻译成英文,再由香港演员李允中翻译成中文。但是在翻译上有许多简省或者意译的做法,因此造成许多沟通上的不充分[55],既说明了香港电影人的灵活变通,但也说明了他们将电影视作纯商品的态度。幸而这些做法并未影响市场的接受,该片为古装片,菲律宾版本配上菲律宾语,有菲律宾导演卡斯都罗执导,还有国语语言版本在东南亚华人社区发行,片中菲律宾演员穿上古装唱粤曲、国语流行曲,古今中西、歌舞搞笑大杂烩,华人观众都照单接收,评论者认为当年的华人观众并不挑剔。[56]这些做法只与市场有关,与电影的完整性、艺术性则完全无关。
像新加坡一样,菲律宾也希望在电影业上有所作为。1981年的第二十七届亚洲影展,菲律宾以来不及筹办为由,推给马来西亚,因为事起仓促,延至第二年。报道称:亚洲影展在七八年前,参展各方已不积极,日本首先建议停办,菲律宾第一个响应,接着泰国同意,幸而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和韩国支持。其原因与政治有关,泰国、菲律宾承认“一个中国”后,参展由国家单位改为以城市为单位,中国台湾地区于是努力将金马奖扩大为国际化,宋楚瑜明言希望金马奖至少能取代亚洲影展。1月的第一届马尼拉影展亦志在自己办影展。[57]前此,1981年1月14日菲律宾在马尼拉主办第一届国际影展,邵逸夫、邹文怀均被邀参加。邵逸夫在回答该展是否会影响亚洲影展时,表示二展性质不同,亚展是艺术及友谊交流,菲律宾影展一部分是比赛,一部分影片观摩部分属于影片买卖,使“港产影片有更多的出路”。邵逸夫也明确表示,菲律宾人口有四千八百万,是一个大市场,当局希望与其他国家合作拍国际片,邵氏第一个被邀请。[58]邵逸夫的说法通盘是生意上的外交辞令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