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香港电影在印度尼西亚市场的传播研究

香港电影在印度尼西亚市场的传播研究

更新时间:2025-01-14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印度尼西亚的华侨在东南亚诸国中也不少,也一度是香港电影的域外市场之一,但常常以私人关系寻找发行放映渠道。黑婴回到印度尼西亚后,经过一番努力,成功使香港凤凰影片公司的片子《火凤凰》等,相继在印度尼西亚各大城市放映。新中国成立后,还向印度尼西亚输出了《新中国的诞生》《中华女儿》《百万雄师渡大江》等。并且,印度尼西亚较早就对非本国电影有严格的进口限制。

印度尼西亚的华侨在东南亚诸国中也不少,也一度是香港电影的域外市场之一,但常常以私人关系寻找发行放映渠道。如1950年前后,菲律宾归侨司马文森和香港文化界人士创作《火凤凰》《南海渔歌》《血海仇》《娘惹》《海外寻夫》5部电影剧本,先后拍成电影,在中国香港地区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上映。根据印度尼西亚华侨黑婴(张又君)回忆:1946年在香港,司马文森要他设法把香港进步影片公司的片子,介绍给印度尼西亚华侨电影输入商,看能不能请他们买一些片子到印度尼西亚去放映。黑婴回到印度尼西亚后,经过一番努力,成功使香港凤凰影片公司的片子《火凤凰》等,相继在印度尼西亚各大城市放映。新中国成立后,还向印度尼西亚输出了《新中国的诞生》《中华女儿》《百万雄师渡大江》等。[30]根据香港电影片目,1953年长城公司的《寸草心》还获得了印尼政府颁奖。但与邵氏、国泰、光艺等在星马有稳定的院线相较,印度尼西亚缺少大的华人影业,发行、放映渠道均缺乏稳定性。1961年,印尼和中国香港地区互相拒绝买对方的影片上映。[31]走红于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影星张莱莱回忆,1968年她去印度尼西亚随片登台,发现印度尼西亚并不知道香港电影的购买渠道,然后便在那里做起影片发行。碰到一位当地华裔不清楚香港电影界情况,甚至不知道邵氏的存在,仍想购买国泰影片,张氏就推荐他买邵氏武侠片,结果大赚。[32]据报道,1969年,香港电影在印尼票价甚昂,上映的有电懋的《太太万岁》、邵氏的《玉罗刹》《边城三侠》等八部[33],应该就是此次运作的结果。李翰祥也提及,他导演的《七仙女》(1964),影片拷贝曾被偷偷卖给印度尼西亚片商黄永华,并在印度尼西亚上演。[34]此为不合法渠道进入。

并且,印度尼西亚较早就对非本国电影有严格的进口限制。早在1955年时,印度尼西亚的外汇限制规定,每年能用外汇购买的国语片只有两三部。[35]1965年苏哈托上台,印度尼西亚国内局势急剧变化,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各种限制中华文化的政策,其中就包括禁止进口和流通华语录音、录像带和影片,禁止演唱华语歌舞剧目。[36]同年,印度尼西亚中止开办华校,华人的孩子在文化上迅速印度尼西亚化。直至1988年,印度尼西亚才对华文、华人的节庆祭拜的限制有所松动。[37]从1976年开始,印度尼西亚为了发展本国电影业,规定只有5~10部外国得奖影片入口。属于华语片的进口额度,包括来自香港的邵氏、嘉禾,香港及台湾的独立制片公司,每年为80部。1976年,印度尼西亚有750家戏院及72家电影进口公司,印华公司是唯一的华语电影代理商,华语片影院的票房远比西片影院好。[38]但印度尼西亚市场一直较星马、菲律宾、泰国等地市场难以进入,即因为“被印华公司垄断”[39],是印度尼西亚本国人的“独市生意”。[40]1974年印度尼西亚开始出现限额迹象,成立只有数年的嘉禾,其负责人邹文怀就提出香港也要往西方发展市场,要“选用国际影星”,可以协助直接进入国际市场,虽然成本会高,如《龙争虎斗》《直捣黄龙》。[41]因为80部的额度中尚要各家分配,对当时的香港电影年产量来说远不能满足出口需求。印度尼西亚政府为了支持本土电影,抵制进口电影的配额具体数目见下表[42]:(www.xing528.com)

印度尼西亚进口电影的限额(1972—19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