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践育人是高校的重要手段,实践育人工作内容广泛,几乎涵盖了高校其他育人工作的基本内容。同时实践育人工作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基本载体,通过实践育人工作能促进其他育人目标的实现,强化其他育人工作的效果。因此,我们更应该要做好实践育人工作。要在准确把握当前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现状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把握规律,坚持实践育人的原则。例如教师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能力培养与品德素质相结合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实践育人工作。
(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相结合
在实践育人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实践育人工作体系中两类不同角色。从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角色划分角度来看,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实践育人工作中,要起主导作用,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教师要设计实践育人工作的目标。实践育人活动形式、内容多样,目标一定是清晰、明确的。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形式而形式,在工作中一定要明确形式和内容都是为目标服务的。教师就是这个目标的设立者。教师设立目标、引导发展方向,纠正发展偏差,起到定向纠偏作用。第二,教师协调实践育人资源。学校作为办学主体,教师作为教育主体,能拥有和支配教学资源,联系和协调社会资源支持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体系中,坚持教师主导,积极协调各方资源支持学生在实践中成才。第三,教师提供实践活动指导。实践活动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离不开书本知识的应用。教师掌握着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加全面的理论基础,能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特别是在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是保障实践活动效果不可或缺的因素。学生是高校育人实践的主体,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高校育人实践是为了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为实现此目标,要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在策划实践活动、安排实践内容时,要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的成长目标为考虑来设计活动。第二,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独立完成、主动完成的主体地位。第三,活动效果的评判,坚持以是否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为重要标准。要根据在学生成才中的贡献度来评价实践活动效果,积极探寻实践活动改进措施。
(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上各有分工、各有侧重。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不应把第一、第二课堂割裂开,应坚持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原则。第一课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培养学生方面挥着重要作用。开展好实践育人工作,离不开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以外的育人活动,是第一课堂学习的有效延伸、补充和发展,在当前,第二课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鉴于实践育人的特点,实践育人应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首先,第二课堂所拥有的生动性,灵活性等特性是与实践育人功能一样的特点。相比第一课堂而言,第二课堂形式更加生动丰富、学生主观能动性更加得到激发,这些特性与实践育人功能实现的本质诉求紧密相关,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和决定实践育人的效果。因此,实践育人离不开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育。其次,部分第二课堂活动具有实践育人功能,就是实践育人的一种形式。例如,志愿服务活动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第二课堂的主要育人形式之一,同时,也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它在引导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同时能实现锻炼自己、增长才干,实现育人效果。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是做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关键。第一课堂能规范实践育人形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第二课堂能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兴趣,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直接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才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实践热情,并为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实践平台。
(三)专业能力培养与思想综合素质提升相结合(www.xing528.com)
专业能力培养与思想综合素质提升是实践育人工作体系中两类不同目标。专业能力培养侧重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而部分专业能力,如,专业动手能力、专业实操能力,实际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等此类能力的提升往往需要实践。这是实践育人对专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如,组织的实习、见习,勤工助学等实践。另一方面,实践育人还有助于提升学生思想综合素质。如,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其能帮助学生搭建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进而更加明确自身成长需要,把社会发展与个人进步紧密结合起来,成长为国家和人民所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又如组织社会志愿服务,在社会志愿服务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在艰苦地区从事社会志愿服务时,不可避免地遇到新问题、碰到新困难。大学生在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培养自身不怕挫折的意志、顽强奋斗的品质和坚守胜利的信心。在组织大学生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着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身在社会发展中所承担的角色,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自身使命感。高校实践育人既要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又要做好思想综合素质的提升,我们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人才。只有坚持能力培养与品德锻炼相结合的实践育人目标,才符合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才能培养出更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积极组织与严格管理相结合
实践育人体系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部分,因此应积极组织实践育人活动。通过政策保障、载体建设、资金投入、舆论宣传等形式支持开展实践育人活动,为实践育人活动提供各种方便,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育人活动。但不能只组织,不管理。积极组织育人实践活动后,应对各种育人实践活动严格管理,既要管理过程也要管理目标,还要重视考核效果,真正确保育人效果。积极组织是高校实践育人的前提。实践育人应注意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组织工作:一是加强载体建设。在校内外建设一批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教学实习基地、就业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和勤工助学基地等,规范基地运作模式,提升基地育人功能,为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平台和岗位。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学校要设立实践育人专项经费,形成实践育人经费常态化增长机制。通过发动校友捐资、企业合作投资等方式,多渠道吸引实践育人的资金投入。三是强化舆论引导。在教育部等部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强化舆论引导。对于高校实践育人,舆论宣传起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宣传发动、激励推动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实践育人的舆论引导。在组织实践活动之前,要强调实践育人活动的目标、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在实践育人的活动过程中,要及时报道活动的过程,积极宣传活动,在活动结束时要着重报道活动的成果等。全方位报道活动开展情况,引导舆论。
严格管理是实践育人效果的保障。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能发挥导向、选拔、激励和预测功能,提升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效果。应该把实践育人工作效果评价与学生体验性评价、教师指导性评价、学校综合性评价结合起来,建立以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和创新潜能充分发挥为综合评价标准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观。把参与教学实习、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评估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来进行评价。同时对组织的大型实践活动也要进行过程管理与效果评估。总之,高校实践育人坚持积极组织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其中,积极组织是前提,严格管理是保障。只有建立好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才能更好地引导实践育人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