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立足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和凝练。
自由,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后,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广大人民个人自由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受社会生产力发展、全体人民觉悟和素质水平等因素制约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自由对于大学生形成独立人格、激发创新意识、形成批判精神、实现自我价值、提高主体意识来说尤为重要。然而,我国大学生在自由意识和自由行为方面也有一些不良的现象,如家庭环境和个人成长经历影响,少数大学生自由意识薄弱;受西方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少数大学生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受以自我为中心思想的影响,少数大学生只讲权利而忽视义务等。因此,要做好社会主义自由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加强针对性教育引导和锻炼培养,对于大学生克服自身问题,锻炼独立思维、培养集体观念、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自由观,进而实现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平等,是人们的基本社会诉求,即人们希望相互间处于相同的社会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相同的权利。平等的含义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不同的理解,但却是人类共同向往的理想价值。中国一直是一个追求平等的国家,早在封建社会时期的农民起义就提出过“均贫富,等贵贱”的政治主张。社会主义主张的平等不仅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的平等,还包括权利、机会、身份和资源的平等。倡导并促进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各样的不平等现象还普遍存在,譬如城乡不平等、官民不平等、收入不平等、教育机会不平等。我们实现平等的道路还很漫长,还需不断的努力。目前,部分高校师生也面临一些不平等的困扰,主要表现在:由于一些学校在制度设计上不够科学及权力腐败、缺少监督等原因教师在科研评价、职称评定,工作晋升等方面有一些不公正、不平等的现象;学生方面,由于个人发展基础、信息获取渠道、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等原因在评奖评优、考研留学、工作就业等方面有一些不公正、不平等的现象。面对这些困扰,部分高校师生容易产生偏执甚至错误的认知,产生一些的不良情绪,影响自身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发展信心甚至是正确的社会认知。所以我们把社会主义平等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这样有利于引导高校师生形成正确的平等价值观,有利于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服务水平,有利于高校和高校师生的健康、持续、和谐发展。(www.xing528.com)
公正,是人类社会一直以来追求的价值理念和社会目标。通常来说,我们把公正看成“公平正义”的同义语,通常指一种对待人和事的不偏不倚的态度。实现社会公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倦追求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不断增强,为社会公正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社会上在收入分配、户籍制度、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民生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我们要看到这是前进中的问题,问题的解决要靠改革,只有深化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改革,才能尽快建立健全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在工作中应深入了解当代高校师生对公正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分析和总结其公正价值观在形成和践行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施加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
“法治”是一种治国理念或治国方略,其基本内涵在于,将法律作为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最高标准,任何人和机构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44]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的法治建设充满了探索的艰辛。从学习苏联的法治建设,到“文化大革命”的法治破坏,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的恢复、建设与完善,一直到21世纪以来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完善,体现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不懈努力。高校师生的法治观念普遍较强,但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法治观念较强,但法律践行的主动性不足的现象。部分大学生还是普遍缺乏系统专业的法律知识,法律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相对较低。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做好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加大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法律活动的实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法治观念,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