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是时代的要求。随着当前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就业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创新、创业将成为新的常态。因此,对青年大学生而言,只有摒弃安于现状的就业心态,积极培植奋发进取、创业创新的精神,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实现人生价值。通过实现就业创业教育转化,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素质,进而提高就业竞争力,这也是就业教育走出发展困境的需要。
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第一,要引导学生了解目前国家各机构的创业政策。完善的政策支持是推动大学生就业教育有效运行的条件保障。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首次提出“人人创新、万众创新”的概念。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自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逐渐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这份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双创”时代的来临。为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年初,国务院共出台“双创”政策文件20余份,如2015年7月1日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2015年3月2日出台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等。这是国家层面出台的相关文件,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双创”的高度重视。另外,出台“双创”相关配套文件40余份。如2014年5月出台的《关于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4〕38号)、2015年1月出台的《关于做好留学回国人员自主创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厅函〔2015〕19号)等,支持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同时各地方政府还出台了相应的政策,那么这些信息,有励志与创业的学生都应该了解。
第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是否适合创业。青年大学生要思考将何种职业理想放在首位,即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外部环境以及自身追求的利益,确定自己最适合干什么。作为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如何在多元的职业理想中找到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坐标点”,绝非易事。通过系统性、科学性的就业教育活动,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势,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以促进大学生长远职业发展为目标,帮助大学生分析利弊,确定职业发展的定向。要认真分析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了解自己是否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更好的补齐短板发挥优势,促进人生价值实现。
第三,提升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知识是提升创业能力的基础条件,这些知识内容以问题为导向,同时,这些知识绝不是简单的嫁接,而是结合创业就业活动实践需要进行整理加工的,如结合“双创”背景所进行的就业创业规划教育、创业规划教育、就业创新教育等。这些知识既体现了“双创”时代经由就业转向创业的要求,又能有效帮助大学生。(www.xing528.com)
第四,要全方位开发开放就业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就业实践基地的体验,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经由就业实现创业的观念;通过创业孵化基地的体验,进一步夯实创新创业的信念,要创新就业创业实践锻炼的方法,要转变传统的就业实践锻炼模式,要真正能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多指导学生。如,指导学生参与一次公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一些小创业活动的方案设计等;组织学生到学校或市区的孵化园参观,到创业公司实地走访,让学生把所学的创业知识用到实际,或是与真正的创业公司进行对比、思考,不断地学习和成长。组织优秀创业的校友回校进行演讲,讲述创业过程等。第五,注意创业学生的心理引导,让学生能正确面对创业失败等挫折事件。学生要在创业过程中学会独立自主、敢于实践、用于创新。创业也是一种职业生涯、一种事业方式,一种成长的过程。创业过程中的个人成长与提高要比创业的结果更为重要。学生要有良好的创业心态,能在失败中总结原因。总之,在现实教育中,要把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要把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要在学生中形成“双创”的氛围,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析,做好适合的、有能力创业的学生的创业引导工作。在实践中要结合现有的就业教育模式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实现就业、创业的有机融合,增加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总之,大学生就业指导不单是帮助学生择业,就业指导教育从根本上说实际上是学生的“三观”教育。应该在就业指导教育中用“三观”教育助推就业教育引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大学生形成正确就业观的基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能为就业教育奠定基础并为正确就业观的形成指引方向,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同时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鲜活内容,为大学生形成正确就业观提供保证。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实质和核心内容是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等价值观教育,应处理好价值观教育和择业技术教育的辩证关系,努力做到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心理健康及人格教育的紧密结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调整就业期望,保持良好的择业状态,促进大学生既关注自我,又关注社会,在两者之间寻找到平衡点。让学生“既会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同时,针对毕业生求职中存在虚假包装、随意毁约等不诚信现象,加强学校监督,开展诚信教育,进行个人诚信评价,建立诚信档案,设立奖惩机制,多方位促进毕业生诚信意识的形成。以就业指导为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让思想政治教育落地,两者良好的结合,做好以就业指导为载体的隐性思想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