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观念是对职业选择的基本看法,是个体在一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的基本观念和态度,它直接影响个人的求职方向、职业选择和目标定位。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点就是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点,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根据钟秋明[32]《我国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目前来说,大部分的学生对就业的态度比较积极,85%的高校毕业生不认为自己的求职形势严峻。这个数据与前两年相比,盲目乐观的学生比重下降,近年来,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自我判断日趋理性、客观。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目的比较务实,能理性研判形势,大多数学生都有通过就业先求生存再谋发展的思想准备;但也存在过于短视、缺乏长远眼光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毕业生过于看重眼前物质待遇而忽略长远发展。
在求职过程中,学生中也存在一些不正确的就业观,这些就业观往往会表现为就业定位偏差,“有业不就”,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到中小城市甚至农村就业,盲目择业,违约现象严重等。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应该如何转引导学生的就业观呢?第一,高校应加强生涯教育,把生涯教育作为通识教育和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给予保障实施,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世界、掌握生涯决策技术,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从新生一进校就要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建立发展型就业观。经学者研究表明,具备发展型就业观的人显著正向影响就业质量,如,对工作挑战性、单位管理满意度,都比较高。同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研究发现,毕业生对专业的看法和态度显著影响其就业质量,专业同兴趣的一致性、专业满意度都显著正向影响人职匹配度,专业满意度显著正向影响劳动报酬、福利保障,及单位福利满意度,而这些恰恰是就业质量的核心要素。因此专业认可度高的学生,其就业观更科学。要让学生树立良好的、长远的就业观念,让学生懂得要把毕业时的初次就业放在人生长河里来谋划,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如果毕业生能心怀理想,放眼未来,用发展的思路来择业,明白能为自己提供锻炼和学习平台、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关、有发挥所长的机会,就可以去大胆就业上岗。如果学生能有这样的就业观,那么,一些非国企不进,一定留在城市等不合理的就业想法自然就消失了,这样,不仅就业不难了,且对未来还充满期待。第二,要帮助毕业生对自己和就业形势、环境有足够的认识。学生到毕业季时,辅导员应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当年的就业形式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借助各种渠道了解到的就业环境和形式,针对学生的专业进行转达。转型时期的中国,各个领域的改革对就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学生在就业前往往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辅导员要对该专业的社会形势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同时针对少数就业困难的学生,更要给予足够的关心。要和学生一对一地谈,详细的和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环境和形势,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合理定位,摆正就业心态,帮助学生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第三,帮助就业困难的学生分析就业定位的不理性的地方,帮助其调整就业期望值。辅导员应该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让学生理解自己就业定位不合理的地方,同时,辅导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理清自己的生涯期待、分析评估相关的职业与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形成明确而有弹性的就业期望。让学生理解,职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积沙成塔,慢慢积累经验。(www.xing528.com)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乎社会安全稳定,一定要高度重视,而其中就业观的教育,又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中之重。在个体职业生涯中,技巧、才智能为毕业生争取工作和发展的机会与平台,而德行却能为毕业生赢得内心安宁、他人青睐以及由此带来的持续发展的人脉与环境。因此,在进行就业观及专业教育时,不要只是孤立地讲职业生涯教育,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良好品行,恪守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在职业生涯和就业的实际问题中,融入理想信仰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强化职业理想,增强艰苦创业意识,着眼未来,乐于吃苦吃亏,勇担社会责任。把当下工作条件环境选择与长远职业生涯发展、个人工作生活需要与国家民族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在发挥个人才干、不断创造的过程中实现自身职业与价值提升。这样把实际问题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思想教育不再枯燥务虚,职业生涯教育也有了高度与深度,两者相辅相成,效果也会更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