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网络为手段和工具的网络育人因具备网络的基本特点而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其主要表现为:
第一,教育主客体的平等性。教育主体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中,较为平等的信息资源获得机会,使教育者原本获得信息的“先导权”和“支配权”丧失,因此教育主体在网络时代下,无法独占教育的“话语权”;另一方面,网络生存方式将人的主体性扩展,赋予了教育客体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权和主导权。因此在网络教育中,如果教育者的教育咨询无法被网络受众接受,那么教育就失去了意义。网络为高校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空间,网络的平等交互性、隐匿性使大学生网民不必隐藏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可以在网络世界中大胆地说出自己平时不敢说的话,网络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了他们的个性。因此,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千万不能居高临下,生硬说教,这样的方式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但难以奏效,而且会让学生反感。由于网络思政教育的主客体比较模糊,所以平等性比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更突出。这种平等性有利于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情感交流更为真实和直接,在工作中要善于利用此特点,可以增加教育者的亲和力。
第二,教育过程的交互性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交互性强的特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交互性是指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和客体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思想政治信息、知识和情感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体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必须依赖于各种各样的网络图标或象征符号作为其活动中介的特点。它包罗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内部围绕着信息和知识生产、传递、交换、流通、竞争和冲突等环节而产生出来的一种相互参与、相互操作。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固定地位被交互性打破,被动式教育因而成为互动式教育。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成为网络主体,两者在更平等的环境中共同面对问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可以在网络上平等地发表自己的思想看法,与教育者或其他受教育者互相沟通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可以根据不同性质进行分类。按照交互时间的先后,网络德育过程的交互性可以分为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实时交互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与人交互,一种是人机交互。人与人交互是指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双向交流,受教育者可以在“网上论坛”或“在线指导”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一起讨论。人机交互是指网络德育中的教育者针对某一专题预先设计好的以实际道德事件为基础的、错综复杂的、千变万化的、虚拟的道德情境或道德困境。围绕这个虚拟的道德情境,设计一系列道德判断题目,当受教育者访问该专题时,由机器提问或解答,实现人机对话。非实时交互是指网络德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等方式相互传递信息。因为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确定的,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这个特点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明确自己的责任,在德育活动中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此完成德育任务。但由于教育者在德育活动中占据主体地位,容易忽视受教育者的能动性;而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面,有一定的利害关系,受教育者因为顾及“脸面”和“利益风险”,不愿说出自己真正的思想观点,封闭自己的心灵。相反,在网络上受教育者则顾忌较小,这样更容易知道其真实想法,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这是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优点。
网络德育过程交互性的实施途径。实施网络德育过程的主要途径有许多,且随着技术不断进步,途径不断拓展。目前用得较多的:一是通过网站、贴吧等进行网络交互;二是通过网络聊天进行交互;三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网络交互等。(www.xing528.com)
第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开放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开放性是指其打破了“问题—— 解答—— 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 探究—— 解答—— 结论”的开放式过程,以启发、讨论、探究、质疑、收集信息、自主学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各个网络思政教育环节。具体表现:一是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开放性。网络含有丰富的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资源,也拥有各种信息传播功能,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二是网络思政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开放性。网络科技使人们的视野更加广阔,以前采用的一些方法不再适用,它突破了由单一的政工机构、专职政工人员去组织工作的状况,使网络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有形无形地向学生施加影响。三是网络思政教育主客体相互关系的开放性。一方面是主体和客体接受网络德育信息的同时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要求等各种信息的传播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逐层逐级的传达,而是由一点同时向各层次多方面的辐射,接受者不受时空限制,无论是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可以同时接收到来自上级直至中央的完全相同的信息。另一方面是主体接受德育信息的广泛性和客体选择德育信息的无限性。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人们的自主选择性,作为接受教育的客体,可以自由地、多角度地、多方位地接受来自各方的信息,形成随机无限发散的传播方式。而作为主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有限的个人,接收信息是无限的,他面对的是多个人瞬息万变的思想动态。因此他必须掌握广泛的信息,才能应付自如。四是资料的开放性。古今中外,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都可在网上涉及。资料的利用不只局限于某一个教师、某一个学校、某一个学科,而是所有教师、所有学校、所有学科。五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空的开放性。目前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手机APP的应用,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完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自修课、双休日、节假日都可以进行学习。
第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复杂性。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把含有符合社会要求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心理健康等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灌输给特定的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有选择地接收信息,转化为个体意识,即内化。而后,受教育者又把个体意识转化为良好的行为,并多次重复良好行为使其成为习惯,实现网络道德行为转变成现实的道德行为,这是外化。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先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信息,适时、适当地向受教育者灌输具有特定内容的信息,又不断地从受教育者那里得到反馈信息。在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通过课堂宣讲、个别谈心以及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来进行。这些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可控性,教育者可以通过精心筛选,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材料向教育对象集中地、持续地、高强度地传播,促使教育对象的思想发生转变。大量不符合教育者选择标准、不利于达到教育目的的材料被有意识地筛掉了。这对受教育者来说,无疑有助于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意识。然而,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使信息的传播逐步脱离了教育者的控制,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信息蜂拥而至。在网络环境下,教育形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因网络的超信息量,教育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并且既具有客观性和可选择性也具有文化和科技内容,教育内容隐含在此信息之中。受教育者大量地接触到此类信息,其内容与过去所宣传灌输的信息有差别,极易引起他们的困惑,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德育工作的效果。大学生通过贴吧和微博等发表其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由于绝大多数人都不是通过自己的真实姓名上网,教师根本无法知道究竟是谁在发表意见,因此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增加了教育者施加教育的难度。同时,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增强,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教育者的教育影响作用。由于网络信息的不可控性,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更加复杂。
第五,教育信息的数字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前者信息的储藏以数字化为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以数字化进行存储、传播。这些数值化的教育信息,通过网络技术,变得图文并茂、声像交融,增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观感,也增加了学生的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注意素材的选择,要增强主要素材的趣味性,让教学素材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