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大多是各地的师专在20世纪90年代高师综合化热潮中升格而成。近年来,全国教师资格统一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开放,教师培养已不再只局限于师范类院校,在此背景下,很多高师院校开始进一步转型,寻求进一步综合化发展。这类学校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经历过调整学校发展定位的时期。我国教师培养模式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经历多次大的调整与转向。近代新式师范教育创办于19世纪末,历经清朝政府、民国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几个时代的变迁,至20世纪80年代中叶,已演绎为相对独立而专门的师范教育体制。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大多是师专,那时学校的办学定位非常明确,就是为祖国培养基础教育的师资。但随着90年代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综合化”发展热潮兴起,这批地方高等专科院校升为本科院校,走上“综合化”的发展道路。几乎所有的师范院校都开始设置非师范专业,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使其在办学定位、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科研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此前师范学校本身的特点,对学校综合性发展形成一定限制。传统的高师学科主要是对应于中学所教的学科而设置的,文科就是中文、外语、历史等人文学科;理科就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内容较单一,基本上是基础理论学科,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不多,而且学科的综合性不强、包容性不强。这些特点造成实际上高师院校提高教师教育综合性的综合化的目标并没能很好地实现。反而出现一些不太好的困境。例如,一些学校办学层次盲目追高。由于对自身定位不能较好地思考,使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脱离自身历史传统和自身实际情况,让学校失去了原有特色而学校的新目标也没能很好地实现;一些学校同质化现象严重,办学理念和思路相同,层次定位相同,学科布局相同,办学特色不明显,未能实现办学观念的转型。于是经历了轰轰烈烈的“高、大、全”综合化发展之后,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不得不开始正视学校实际情况,尊重校情,重新调整学校的发展定位。大多数的地方本科师范校都经历过此阶段,调整学校的发展定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让学校更科学地发展。
第二,地理位置较偏僻,资源有限。地理位置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地处中心城市或省会城市往往可以获得相对较好的发展条件与环境,可以有较多的交流合作和学习的机会,反之则交流、合作、学习、发展的机会较少。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往往地处非中心城市,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较为缺乏交流学习的机会,与地处中心城市的高校相比,往往表现出较为封闭的特点。同时由于交流少、学习少,也往往使这些学校对自己的教学特色思考和凝练不足,使学校的特色不明显。并且,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管理属于地方政府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由于所处的地区经济等条件一般较为有限,得到的资源也较为有限。(www.xing528.com)
第三,地方师范院校本身的生源特点。地方师范院校的生源特点主要表现为农村学生、贫困学生及女学生比例高。随着重点高校农村学生的不断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进入了地方普通院校与专科院校。地方高校60%~70%的学生来自农村[2]其中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师范院校学费与综合院校相比较低,且还有一定比例的免费师范学生,因此,贫困学生比例较高,在某些学校某些专业能达到20%的比例。地方师范院校专业设置文科较多,加之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女学生比例较高,能达到70%左右。在一些专业如外语、中文等能达到90%。分析生源特点是我们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在工作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