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平衡工作与个人生活,实现幸福

如何平衡工作与个人生活,实现幸福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有时的确存在需要通过过度的“忙”和加班才能体现自己的能力和责任心的现象。最大限度把握好自己的需求与自己的愿力、胜任力和风险偏好等自我供给要素之间的平衡将是产生幸福的根基。我刚入职的时候也陷入了一个很大的误区:“现在这个任务很紧急,让我先把自己的个人生活放在一旁,等忙过这一阵闲

如何平衡工作与个人生活,实现幸福

孩子:在毕业季“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欢庆之后,我突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和恐惧。选择工作,选择婚姻,选择居住的城市,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这个时刻无论作何决定都会是人生重大的转折点,所以生怕一步走错、步步走错。请教前辈们时得到的很多建议是“跟随你的心”,可我的心到底在哪里?我又是谁,我真的了解自己吗?我要如何拥有让自己自豪满足的职业,我又如何找到适合我的亲密伴侣,一起建立美满的生活?

上修复瑜伽的课时,老师总会在结束的时候唱一长段梵语歌,然后再念出翻译的歌词。里面有一句话:“愿所有人都可以品尝到生活中甜的部分”,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很打动我,仿佛那时喉咙里流过的呼吸都有点甜滋滋的味道。但现在听着这句话,内心总是里充满了向往和紧张,不知道我的人生可不可以拥有这种甜甜的幸福?

但说到底,幸福又是什么呢?它既不像考试一样有明确的终点和路径,又没法用简单的两分法——好或坏、幸福或不幸福——来确定。它到底是一种时有时无的人生状态,还是一个需要努力达到的目的地?为什么有时候自己取得了一个梦寐以求的成果,却在一段时间的狂喜和亢奋之后反而陷入了空虚和滞怠;而有时候在情绪的低谷里听着来自家人朋友的安慰和鼓励,却又觉得如此的踏实和满足呢?我和很多刚踏出校园的朋友们一样都觉得很困惑,到底如何才可以获得人生的幸福?

妈妈:其实不要太心急,一时间找不到方向也不要太紧张。因为不单单是你们年轻人,即使很多像我一样已经到“知天命之年”的人,至今仍然走在探索幸福的道路中。书店里探索幸福、追求快乐的书籍占据了相当大的空间,世界各地为追求幸福而衍生出的哲学理论、文化活动和宗教仪式更是数不胜数。例如印度教的弃绝期(),为了达到和梵合为一体的精神生活,信徒会放弃世俗和物质的追求。有些人的幸福来源于大量的财富积累和资本掠夺带来的物质享受。有些人则认为禁欲是避免苦痛并达到心灵宁静的必备。哲学家叔本华说:“欲望越强烈,越贪求我欲之满足的人,他所感到的痛苦也就更多更深。因为欲望经常附在他身上不断地啃噬他,使他的心灵充满苦恼。如此积久成习之后,一旦欲望的对象全部消失,他几乎便以看别人的痛苦为乐了。反之,一个否定求生意志的人,从外表看起来,他的确是贫穷、一无所有、既无欢乐亦无生趣的人,则心灵则是一片清澄,充满宁静和喜悦。他们不会被不安的生存冲动或欢天喜地的事情所驱策,因为这些都是强烈痛苦的先导。他们不贪图生之快乐,因为喜悦过后往往是接续苦恼的状态。”而有些人则认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才是幸福的准则李白的《将进酒》说得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我们至今没有找到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幸福法则。到底是否有标准的幸福模式呢?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要把讨论的命题缩小一些,着重来探讨如何挖掘出工作的幸福感。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经在他的诗篇中这样描述工作:

“生活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所有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了爱;当你们带着爱工作时,你们就与自己、与他人、与上帝合为一体。”

乔布斯更是在其自传中写道,人最渴望的就是被欣赏。还记得前文里提到的那款带语音的柜台密码输入键盘吗?当我参与过的项目所取得的工作成果被社会广泛接纳时,我所感受到的是一种无形的被欣赏的幸福,这种幸福深远而持久。至少有一种幸福是你参与的工作为社会带来了福祉,让公众能享受你的辛勤工作所带来的便利。

孩子:确实。对我来说,当感受到自己工作成果实在地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帮助到用户或者同事的时候,那种满足和欣喜的感觉可以持续好一段时间。但有时我也会很苦恼地发现,工作占用了我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候上了一天班以后回到家,高速运作了一整天的大脑像是短路了一样无法集中精神。连和人说话或者烧饭的力气都没有,更别说出门和朋友们一起吃晚饭或者看电影了。自己只想窝在沙发上看电视剧,吃随手可得的垃圾食品,第二天一早又进入了同样的循环。工作这样一天天地挤占了我的个人生活,还哪来的工夫去和朋友们联络感情或者维系恋情从而获得幸福感呢?

妈妈:总体来说,人的体力很虚弱,心理也很脆弱,所以很容易被疲惫抓住。首先要接受这个事实,并且评估自己的体力、脑力和心力,有策略地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人生这场马拉松里,如果刚起跑就已经用尽了全部的力量,那你如何完成全程的奔跑和竞争呢?回想一下自己上一次感冒发烧的时候那种无能为力的感受,身体垮下了,又如何有多余的精力来创造价值、实现人生意义呢?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有的时候盯着一个很难的问题集中思考许久也不一定有结果,反而是在散步遛狗的放松状态下更有可能迸发出创意,劳逸结合从工作状态和效率的角度出发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孩子:妈妈说的这个“身体是1,其他东西都是0”的道理我明白,可问题是实际生活中有太多事情让我无法休息。有时各类工作任务叠在一起布置下来,截止日期更是迫在眉睫,我一件件处理下来就已经加班到很迟了,这种忙又能有什么方法解决呢?

妈妈:针对这个问题,首先你要学习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这方面已经有成熟的工具可以帮助你们。随着职位和责任的增加,任务只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紧急,所以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只是盲目地随着这个山坡上的雪球越滚越快,最后这种失控的状态可能会导致身体受到伤害。(www.xing528.com)

另外,有时的确存在需要通过过度的“忙”和加班才能体现自己的能力和责任心的现象。这个时候你需要区分,究竟是投入产出效率不够带来的加班,还是项目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加班。例如技术创新过程中,谁都面临结果的不确定性,有的时候似乎只有通过加大投入来保证确定的结果。所以幸福来自大家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就是本书的基本出发点,从自我认知探索开始。最大限度把握好自己的需求与自己的愿力、胜任力和风险偏好等自我供给要素之间的平衡将是产生幸福的根基。

我刚入职的时候也陷入了一个很大的误区:“现在这个任务很紧急,让我先把自己的个人生活放在一旁,等忙过这一阵闲下来了再去旅游/学钢琴/和朋友联络……”结果这样过了十几年才发现,任务会一个个层出不穷地冒出来,可生活里本可以拥有的许多快乐就这样被牺牲了。所以任务的紧急和繁多不应该是不休息和不照顾自己生活的借口。

孩子:那在综合地了解了自己体力、脑力的限制之后,我又要如何平衡自己在工作和生活才能获得幸福呢?

妈妈:正如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征光谱,哈佛大学研究人员提出的“光谱方案”也基于一个基本理念:每个人都有其智能光谱和长处,而且智能光谱并非固定不变,可以开发和提升,具有非普遍性。让大家各自享受对自己来说最幸福的生活才是社会福祉真正最大化的方法。至于标准是什么,路径是什么,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你们年轻人接受过更好的教育,视野也更加开阔,相信你们一定可以运用自己所相信的模式和方式去重新思考幸福的假设,开发出自己的“人生小程序”,将各种假设的变量加入其中,运行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结果。

孩子:话是这么说,可是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的环境里,有的时候想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却面临着环境和社会的指指点点。例如,即使有的同学很明确自己就是喜欢家庭生活,就想专心照顾好家人和孩子,并以此为荣,可周围的人都崇尚在事业上拼搏,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像做错了什么一样。

妈妈: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你忠于自己的感受,不要轻易被他人的议论所左右,毕竟人生的选择最终影响到的是自己。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们能为社会和他人产出最大贡献的地方一定是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都最强的地方。妈妈的观点是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就是效用最大的选择。相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看似很轻松,实际上是对自己天赋和特长的一种浪费。

孩子:要对自己所做的决定负责,就要最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天赋和喜好。可我还并不完全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和生活。毕竟一直在校园里学习,接触的职场人也很少,对于市面上可供选择的职业了解并不全面。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才好呢?

妈妈:首先给自己一些时间,毕竟客观的自我了解和剖析也是人生的一大挑战。比较直接的方法是先通过实习和正式工作一段时间。在每天的工作生活中,多接触公司客户、合作方,以及其他各类职场的人。观察他们的工作节奏和生活状况,然后问自己,“这是不是我现在想要的工作生活?这是不是我五年、十年以后想要的工作生活?”

当然,在工作中观察虽然深入,但毕竟需要大量时间的投入,所以更快捷的方式还有阅读专业书籍,以及积极参加感兴趣行业的权威机构举办的讲座和会议。因为被邀请的嘉宾多半是行业中的佼佼者,你可以直接有效地了解他们的职业历程,聆听他们的建议和想法,并通过与他们之间的互动,获得对自己喜好的更多的了解。除此之外,市面上也有非常多专业的职业兴趣评测工具供你选择。

所以无须跟随别人对幸福的定义,而是要通过不断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对自己的幸福给予新的假设,并勇敢地去追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