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巴人的文学艺术:刚勇特色与艺术感染力

巴人的文学艺术:刚勇特色与艺术感染力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巴人的文学艺术,仅史料上的记载就有不少,而且都很精彩。这种巴渝舞能被汉高祖看中,并命人习之,说明这种舞蹈无疑是具有一定的刚勇特色和较高的艺术感染力。巴人的文学艺术来源于生产与生活的实践,他们喜用诗歌、民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反映自己的喜、怒、哀、乐。自从清雍正改土归流以后,土家族的文学艺术发展较以前快,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发展就更快。

巴人的文学艺术:刚勇特色与艺术感染力

古代巴人的文学艺术,仅史料上的记载就有不少,而且都很精彩。

如西周初年早期巴人的战舞,在《华阳国志·巴志》中的反映是:“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戈后舞’也。”这战场上的歌舞,显然应是巴人的战歌战舞或武舞。又《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云:“世号为板盾夷。阆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阵。俗喜歌舞,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这种巴渝舞能被汉高祖看中,并命人习之,说明这种舞蹈无疑是具有一定的刚勇特色和较高的艺术感染力。

再就是楚国名士宋玉在《对楚王问》中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这虽是楚国的初、中、高档三个不同等级的音乐曲牌,但说明来之巴人中的“下里巴人”曲牌,最大众化,最受人民群众欢迎。

巴人虽没有较完备的文字语言保存下来,但在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上,却有不少的巴人文字符号和图语。特别是长阳香炉石早期巴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我国最早的西周初年的陶印章,这无不反映出巴人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都是较高的。(www.xing528.com)

巴人的文学艺术来源于生产与生活的实践,他们喜用诗歌、民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反映自己的喜、怒、哀、乐。如《华阳国志·巴志》就收集了巴民族的大量诗篇,其他古籍也收入不少。除去“下里巴人”的杰作,巴人留给中国文化史的至少还有“竹枝词”。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用爱情题材写“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人人听了都很喜爱,可谓雅俗共赏,千古流传。还有宋代大诗人黄庭坚,也写过一首“竹枝词”:“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兄弟。”又成千古名句。清代中叶乾嘉时期的长阳著名土家诗人彭秋潭,也写有不少“竹枝词”的作品。其中还有涉及巴人始祖廪君的一首:“土船夷水射盐神,巴姓君王有旧闻,向王何许称天子,务相当年号廪君。”他疑“向”为“相”之讹也,应是十分正确的。

自从清雍正改土归流以后,土家族的文学艺术发展较以前快,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发展就更快。不仅大大发扬了民族传统文化,而且还有许许多多的创新。无论是戏曲还是歌舞,都保持了原始的巴风和土家人的民族特色。如原始戏剧毛古斯、傩堂戏和梯玛神歌、五句子情歌等传统民歌,以及用于生产活动的打猎歌、船工号子、背脚号子、薅草锣鼓歌和用于婚丧嫁娶的哭嫁歌、十姊妹歌、丧鼓歌(撒尔嗬),还有用于喜庆活动和大型祭祀活动的巴山舞和摆手歌舞以及利川龙船调等,都传承有浓厚的巴风特色和土家人的乡土气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