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香炉石文化:历史长河中的文化遗存

香炉石文化:历史长河中的文化遗存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香炉石文化”,是根据香炉石遗址近几年考古发掘所获得的丰富文化遗存,经过认真整理和调查研究后,发现它既不同于清江流域及其附近长江三峡地区一些史前时期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存,又不同于北方黄河流域商、周文化类型而提出命名的。随着今后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相信会有更多香炉石文化范畴的遗址和墓地将陆续被发现。

香炉石文化:历史长河中的文化遗存

香炉文化”,是根据香炉石遗址近几年考古发掘所获得的丰富文化遗存,经过认真整理和调查研究后,发现它既不同于清江流域及其附近长江三峡地区一些史前时期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存,又不同于北方黄河流域商、周文化类型而提出命名的。这一文化的时限是,上起夏时期,下至西周时期,前后长达千余年。据历史文献记载,鄂西清江流域为我国古代巴人起源和频繁活动的地区。巴人的早期历史,应在距今4000—3000年。香炉石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有巴文化的明显特征,其时间也正好与我国早期巴人的活动时间相吻合。关于这一文化的分期,是根据遗物群体的差异和地层关系的早晚划分的,即遗址的第7层为“香炉石文化”的第1期,第6层为第2期,第5层为第3期,第4层为第4期,第3层至第1层为第5期。各层的相应年代分别为夏时期、早商时期、晚商时期、西周时期和东周时期。从第4期西周时期以前一直到第1期夏时期,可统称为早期巴文化。

在清江流域和长江三峡地区,包括川东和鄂中江汉平原的一部分地区,也有不少和香炉石遗址同时期的古文化遗址或遗址中某个同时期的地层,出土过一些与香炉石遗址某些器物相近或相类似的陶制生活用具,从已公开发表的资料看,都没有香炉石遗址出土的那么多、那么典型、那么自成体系的陶器群体。换言之,也就是香炉石遗址的陶器群体在上述那些地区的某些遗址或墓葬中,也能找到一种或几种相近或相同的器物。这就充分反映出,香炉石遗址的文化遗存,有它的独特性即有它浓厚的地方特色,可以自成体系,但又不是孤立的,而是还有它广泛的代表性,就已知与它有相同文化因素或受到它一些文化影响的地域范围来看,并不算小。东西长达500公里以上。因此,香炉石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从它存在的时空上讲,都是不容否定的客观历史事实,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认真对待。为了有利于学术界进一步研究有别于相当于北方中原地区商文化前后这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古代文化,现按照考古学文化一般以遗址所在地名命名的这一基本原则,将它另立一种文化名称,命名为“香炉石文化”,也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容易为大家所接受。

“香炉石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生活用具以夹砂褐陶或灰褐陶为主,约占80%,纹饰以粗、细绳纹和方格纹为主。火候一般较高、质较硬。大口平底或圜底夹砂罐,敞口、鼓腹夹砂圜底釜,圆唇、敛口、平底钵和尖唇侈口、鼓腹内敛尖底杯等一群陶器为代表器物,与北方中原的夏、商文化特征迥然不同。生产工具除使用磨制不够精致并保留打制痕迹的斧、锛、凿等一批中小型石器外,还大量使用种类繁多的骨器,还有式样众多的陶纺轮和陶网坠等陶制生产工具。陶纺轮可说明当时的纺织业或桑蚕养殖业已较发达。从陶网坠、铜鱼钩、骨镞、双翼铜镞和大量鱼骨、兽骨的发现,以及遗址周围地理环境分析,说明香炉石文化的先民是以渔猎经济为主。香炉石遗址还出土了贝币,这说明当时已有商品流通。香炉石遗址大量甲骨的出土,还有骨制装饰品和陶印章的制作,也是香炉石文化的特征之一。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而且也表现出了比较高的工艺水平,为香炉石文化增添了光彩。

香炉石遗址的分布情况,就目前所知,与其文化性质相同或受其影响的遗址或墓葬,在清江流域和枝城市的长江南岸一带,有长阳的桅杆坪遗址上层墓葬,南岸坪遗址下层和深潭湾崖葬墓,有枝城的红花套和毛溪套两遗址的上层及向家沱和吴家岗等遗址;在长江三峡地区,有三斗坪、中堡岛、路家河、小溪口、白庙子、杨家嘴、上磨垴、白狮湾、鲢鱼山、何家湾、老鼠岩、柳林溪和朝天咀等遗址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在川东地区,有忠县的㽏井沟、云阳的李家坝、巫山的大昌坝、双堰塘、江东嘴、南陵村和涪陵的陈家坝子等遗址;在鄂中的江汉平原,有江陵荆南寺商代遗址早期偏晚的一部分遗存。随着今后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相信会有更多香炉石文化范畴的遗址和墓地将陆续被发现。(www.xing528.com)

关于“香炉石文化”与北方中原地区商文化的关系,经过对比考察,应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文化体系,一个在北方,一个在西南方,其时间,“香炉石文化”略为偏早。但总的来说,基本可以看成是平行发展的两支不同类型的文化。在北方中原地区,无论是早商还是晚商的遗址中,都找不出与香炉石文化的典型陶器相比较的器物,而商文化有代表性的器物如大口尊、甗、鬲、鬶、斝、簋、觚和大口缸等,在香炉石遗址中也不见有什么反映或有什么影响的迹象。尽管商文化的影响虽然已到达长江以南的洞庭湖周围以及湘江和澧水流域,但没有到达鄂西清江流域乃至长江三峡地区。相反,这里最有代表性的侈口、鼓腹绳纹圜底釜在汉江地区的荆南寺等商代遗址早期偏晚的遗存中倒还可以见到,而且越往后越多,这很可能是这里的夹砂平底或圜底有肩罐、侈口圜底釜等炊器和侈口尖底杯为特征的一支香炉石文化,从清江中下游的长阳山区向外发展而沿着长江向东、西两个方面延伸,东边到达荆南寺一带与北方中原的商文化相接触相融合或共存的一种反映。西边到达川东忠县㽏井沟一带与当地的土著文化相融合、共存及同化,乃至继续向西发展,直到川中与以川西广汉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早期蜀文化相接触并发生交叉影响,在长期融合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以至于形成一种既有巴文化又有蜀文化内容的姊妹型文化,这就是我们对成都平原或四川境内自西周末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段古文化贯以“巴蜀文化”并称的缘由。

综上所述,“香炉石文化”即为我国早期巴文化,看来是不会有多大问题的。这一文化的中心地区,当在鄂西清江流域的中、下游一带,也可能包括长江三峡的一部分地区。但它的影响所涉及的范围,则远不只鄂西清江流域及其附近的长江三峡和川东地区,而应包括四川省的绝大部分以及湘西北的一部分和鄂中的江汉平原等地区,当然这是就已有的考古资料而言,也许实际的范围比这更广大。

下面再简介一下清江长阳出土巴人遗骨的一处二次葬(迁葬)和巴人遗骨最多的一处崖葬墓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