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我的画告诉美国朋友更多
故事一:Ethnic pie chart(家庭种族图表)项目
2007年9月下旬,我们收到了由美国Derby Academy学校寄来的一个包裹。包裹里装着40张色彩鲜艳的Ethnic pie chart。这是一张展示自身种族血统比例的圆形图表。每个孩子先计算出了自己所含的不同种族血统的比例,然后在一个圆形图表中,按照计算的比例进行分块涂色。每一块的颜色都不一样。通过这张图表,原本复杂、抽象的数据一下变得简单明了,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美国小朋友都包含有3个以上国家的血统。最复杂的一位同学具有法国、爱尔兰、英国、德国、意大利和俄罗斯6个国家的血统。
“这都快成联合国了!”当周子豪第一次看到与自己结对的美国朋友寄来的这张图表时,他瞪大了眼睛,其他同学也都表示了不可思议。我把空白的图表发给每一个孩子,请他们也完成自己的家庭种族图表。我问:“能完成吗?”“那太简单了。因为我们都是100% Chinese嘛!”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增加一些内容?光是这样的话太简单了!”班里学习很认真的小姑娘刘嘉琪提出。“可是,我们还没有学过怎样写英语文章呢?”有人提出疑问。“我想,可以先画一下自己的家庭成员,再把英语单词注在旁边。”刘嘉琪想了一会儿补充道。“我们可以试试看,不懂的地方就查字典好了。”有同学接着说。
几天后,每个孩子都把自己的图表交到了办公室。虽然40位同学是清一色的汉族血统,但是大家很认真地将整个圆都涂上了颜色。在图表背面,他们画上了自己的家庭,有的用铅笔,有的用了油画棒着色。最有意思的当属吴震画的全家福。小小的画纸上用家庭树的方式表示了11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每个人的画像边还用英语注明了Mother,Uncle,Brother等。每个人的神态各异,有着各自鲜明的特征。
故事二:Side by side(“肩并肩”自画像)项目
Alice为我们寄来了15张长108英寸、宽24英寸的绘画纸。随同纸张寄来的还有一份详细的说明书和范例。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我们先将每张大画纸平均切成3份,每一份为8英寸宽、36英寸长。接着我们把切好后的纸张分发给每一位参与项目的同学,请他们在画纸上画出自画像。此外,每位同学还要在画像边画出最能代表自己特点的一件物品。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完成画像,说明书还给大家添加了一些绘画的技巧:将36英寸的图纸对折,中线位置便是腰部。身体的长度是头部长度的6倍。大约3周后,同学们陆续完成了画像的定稿。老师们把所有的画像连成一幅长长的画卷,在学校进行了展览。瞧,贺雨婷穿着传统中国细花旗袍,手里轻轻摇着一把粉红色的扇子,一双大眼睛顾盼生辉;来友希还是带着她那副招牌眼镜,手里握着丝绸小钱包,一只温顺的棕色小狗趴在她的身边,地上还有好些小狗的脚印;王方杰正在练中国功夫呢,边上还画了一把长长的剑,脸上挂着自信的笑容;徐欣语摆着打乒乓球的姿势,手里的球拍握得紧紧的,仿佛想透过画像告诉美国小朋友乒乓球在中国的巨大魅力。每一幅画都透露出浓浓的中国特色,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08年2月14日晚上,美国Derby Academy学校组织了一场国际晚会。在晚会中,中国小朋友的画卷在场地的中央进行了展出。每两幅中国小朋友的画之间,留出了一个空位。美国孩子站在空位中与这些远隔千山万水的中国小朋友来了一次“亲密的接触”。远远望去,一个个神态各异、造型生动的中国小朋友和美国小朋友肩并着肩,站成了一长排,分不清人与画的界限,就仿佛是一个幸福的多民族大家庭。
美国小朋友寄来了在国际晚会中表演中文歌曲的视频录像,虽然他们的中文咬字还不清晰,发音还不是非常标准,但我们能感受到他们是用心在演唱,他们身着中国传统服装,用歌声来表达自己对中国文化的喜爱。
图1 家庭种族图表
图2 “肩并肩”自画像
讨论与分析
(1)通过绘画辅助语言交流
在这两个初期的交流项目中,我们都是借助了绘画的手段来帮助学生顺利达成交流的目的。因为五年级的学生英语词汇和语句的积累非常有限,英语语篇的书写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乐于表达,把自己更多的信息传递给美国笔友?我们考虑到了借助绘画的形式来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在故事一中,学生借助绘画通过家庭树和简单的英语单词注解直观地将自己家庭成员介绍给了笔友;故事二中,学生用一张特点鲜明的自画像就让笔友了解了自己。这让我们感受到,当语言交流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时,通过简单的绘画辅助,就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实现相互的沟通。
(2)通过绘画降低交流的难度
在Ethnic pie chart这个活动中,许多孩子惊讶于美国小朋友复杂的家庭背景。为什么中国和美国的小朋友家庭背景之间有这么大的差异呢?他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如此精确地计算出自己的血统的呢?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参与交流的渴望。虽然一开始大家都感到有些紧张,觉得自己的英语水平还不能与美国笔友进行交流。但随着Ethnic pie chart和Side by side项目的开展,同学们觉得原来和美国朋友的交流也不如想象中那么困难。正因为交流活动起始的难度相对较低,所以大家的热情始终高涨,为交流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
(3)借助绘画加深生活的体验
在平时的英语课堂中,老师们总是为学生无法灵活地运用已知的知识感到苦恼,许多孩子所谓的说英语也不过是将课文中的英语句子原封不动地进行“表达”,而真正蕴含自己思考和情感的主动表达还是比较缺乏的。我们发现,许多学生不愿意说或者照搬课文内容,正是因为他们缺乏细致的观察与体验,不具备表达的基本信息。
比如,当孩子在表述“My family”主题时,因为平时习惯于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注,所以自己对家庭成员的了解非常少,有的学生到了六年级也不清楚父母的职业是什么,因此在介绍时往往照搬照抄书本中的描述,内容枯燥无味,也没有情感的投入。而当我们实施了Ethnic pie chart活动后,学生的语言运用情况就有了比较大的进步。许多同学运用了数据来辅助说明家庭的情况,也能对家庭成员做出更详细的介绍。原因是什么呢?学生通过调查活动,对这个话题有了体验,通过体验活动主动去获取信息。在完成这个项目时,每个学生都做了大量的家庭调查和对每个成员的观察,他们也对自己的家庭有了更深的了解。毛雨说:“以前只有爸爸妈妈知道我爱好的食品,而我从来没有关心过爸爸妈妈喜欢的东西是哪些。下次,我一定要带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张钰则在调查后开心地发现,自己的生日与叔叔的生日竟是同一天。“下次,一定和叔叔一起吹生日蜡烛!”张钰开心地说。“我第一次发现我的祖先是从云南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搬来的,所以我给爷爷和奶奶的画像上添上了少数民族的服装。”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一件事情与自己的某一种情绪、情感发生联系时,我们会对这件事情的印象特别深刻。因此,在学习中通过亲身调查来形成对某一事件的深刻印象,学习的效果就得到了强化。在这个活动中,因为主观上具备了使用英语进行表达的愿望,所以在完成介绍的过程中掺杂了惊奇、感动、喜悦和幸福,形成了自身特殊的情绪体验和感受。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为学生参与语言表达活动搭建一个平台,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与现实世界直接互动的教学资源或者任务,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对学习相关内容的体验与感悟,从而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4)借助绘画的形式传播中国文化
Side by side项目借助图画,巧妙地把中美两国的小朋友定格在一个环境中。这也让所有参与活动的同学不仅直观地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同时也从中体会到,即使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当大家都有了共同的愿望时,就能感觉到一种团结和谐的美。Side by side这种全新的方式,让两个国家的孩子突破了地域的界限,拉近了彼此情感上的距离,为接纳、理解世界多元文化做了铺垫。
国际交往的需要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去吸纳英美国家的文化,因而可以直接无障碍地进行语言交际。但这并不说明,我们学习英美文化就放弃了本国的传统。正所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没有了文化的本土化,全球化也就失去了根基。[2]因此,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借助这个机会,中国的孩子也向美国小朋友宣扬了中国的文化,自画像中浓郁的中国元素,在美国Derby Academy学校的校园中掀起了一股东方热。这极大地培养了中国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语言文化的学习固然需要依靠教育习得,但更多的是通过在特定的文化活动中熏陶所得,离开了对文化活动的直接体验和情绪的共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其内涵。我们提倡,可以通过绘画辅助语言交流的形式直观体现中国的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学科教学中,我们都可以提炼渗透这些文化现象,比如在这个案例当中,我们就把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学生的艺术学习进行了结合,在发现美、体验美,宣扬中国文化的同时,加深与美国笔友的感情,增进国际的情怀。国际视野的树立是建立在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上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努力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思想认识,具有对各种信息的良好的分析和辨别能力。努力学习,广泛涉猎,开阔和丰富自己的眼界。
2.尝试使用更地道的英语
故事一:My Motto(我的格言)项目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My Motto(我的格言)。美国小朋友制作了一张书签送给结对的中国笔友。书签的规格是统一的,一张长16厘米、宽7厘米的卡纸上写着自己的人生格言,正面是英语,反面是中文。底版上有很多色彩鲜艳的卡通装饰图案,整张卡纸外面还做了塑封。
为了让全校更多的同学参与活动,同学们先把收到的书签制作成了一面展板,并在校门口进行了展览,老师还在格言下贴了便签,鼓励孩子们将自己对格言的理解留言,看看有哪些同学能够猜对这些英文格言的意思。不到半个小时,30多张便笺纸都被填得满满当当的。参与的学生遍及三至六年级所有开设英语课的班级,第一个完全猜对的就是来自三年级刚刚学习英语的小朋友。还有一些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则用羡慕的眼光围着大哥哥、大姐姐们,心中充满了对英语学习的无限憧憬!
在收到的书签中,许多格言的内容富有特色,耐人寻味,如Enjoy life.(享受生活。)Give 110%in everything you do.(为你所做的所有事情付出110%的努力。)Be honest and work hard.(变得诚实与努力。)Don't worry,be happy!(不必担心,开心些吧!)Treat people the way you would like to be treated.(对待他人就像你希望被对待的那样。)……最有意思的一条格言是美国小朋友Alex写的一句话:Eat like a pig.And laugh a lot.(像猪一样地吃,并且常常笑。)戴逸南对此感到有些难以理解:“猪是我们大家都觉得很懒、很笨的动物,他还要学习猪,那不是要让人笑掉大牙吗?”还有不少同学也有相似的想法。
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美国文化,我们还开展了一次全面的英美文化之旅的学习,即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地道英语格言来进行学习。老师们给五年级全体同学布置了一个英语实践作业:利用查阅网络、书籍的方式,了解中美文化之间的不同之处。一周之后,我们利用英语课的时间进行了交流。
当孩子们做好自己的格言明信片时,我们发现传统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的口号式语言被取代了。有的孩子写了Be myself.(做我自己。)Happy everyday.(快乐每一天。)等相对更能表述自己个人情感的格言。
故事二:Share the autobiography(分享我的自传故事)项目
2008年3月下旬,我们收到了老朋友寄来的信件。随着交流活动的持续深入,大家交流的内容和范围都有了拓宽。我们发现,大家撰写的文章比刚刚开始时都有了提升。这一次双方信件交流的主题是Share the autobiography(分享我的自传故事)。每一位美国小朋友寄来了在过去一年中撰写的自传小说中的三篇文章。这些文章涉及面非常广,有对季节的赞美、参加比赛的乐趣、对老师的感激、成长的梦想、航海的经历、生活中发生的趣事及高科技产品对自己生活的影响等。在阅读了这些自传故事后,美国笔友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发散性的思维方式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很多同学都表示想把这些好故事与全班同学分享。于是,我们确定了一项英语课的课前演讲环节。每一节课请一位同学把自己美国笔友的故事讲述给大家听,在讲解的过程中,还要教会同学们三个以上的新单词。为了能够在演讲中有比较好的表现,每位同学都早早地开始准备,查阅辞典,练习把整个故事流利地演讲下来。
有天早上,五(1)班的曹斯同早早来到我办公室。“老师,今天是我上台演讲。我把演讲的内容做成了幻灯片,配上了中英文和图片。我想先读给您听一下。”看得出来,她还有些紧张。“没问题,你一定可以的。”我微笑着鼓励她。第一遍,个别单词有些发音问题;第二遍,有了明显的进步。反反复复练习了n遍,她终于做到了完全正确。上课铃响了,曹斯同打开幻灯片,给我们带来美国笔友的一首小诗:Autumn(秋天)。伴随着轻柔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和黄叶纷飞的秋景,曹斯同开始为大家朗诵:Autumn is my favorite season.And there are plenty of good reasons.There's Halloween with all the candy.And all the costumes,they're really dandy.Autumn's the time of football season.And with my mom I sure do reason.If I can stay up for the Super Bowl.And watch the players kick a field goal.Then there's November,the month of my Birthday....Then the relatives come.And we have lots and lots of fun.Because that's Thanksgiving.And people are living.In our house,for the holiday.Let's hear it for Autumn YAY!演讲的过程当中,大家不时发出惊叹,觉得美国小朋友写秋天的思路与自己有很大的不同,她把许多秋天发生的事与自己喜爱秋天的原因联系起来,而且这还是一个狂热爱好橄榄球的美国小女孩!
到了该中国小朋友回信的时候了。该写些什么呢?于是我们又进行了一次讨论。最后决定,我们来写具有中国特色的传说故事,让美国小朋友也体会一下中国文化的美好。林子月向美国小朋友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信中,林子月详细介绍了中秋节和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的故事;在那天晚上,他还梦到了和美丽的嫦娥一起在天上飞的情景!许翰则向笔友介绍了关于杭州西湖的美丽传说,告诉笔友自己曾经不小心因为划船掉落湖中的窘事!虽然,文章中出现了不少语法错误,句子的书写格式也不那么规范,但是同学们尽量多地用了自己学过的英语词汇。对于首次尝试语篇描述的五年级孩子来说,不得不说是一次成功的挑战!(www.xing528.com)
图3 我的格言
图4 分享我的自传故事
讨论与分析:
(1)加深文化了解,减少交流障碍
在案例中,同学们不明白美国笔友对猪的喜爱,就是因为缺乏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这就容易造成交流中的误解。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想到的就是英语学习中文化意识的培养问题。不同的国家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现象,许多时候,因为对文化现象的不了解造成交际的失误,甚至由于缺乏对文化差异的容忍,导致价值观念上的尖锐矛盾与对抗。[3]所以,增强对不同文化现象差异性的了解与包容,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的得体性,而且对学生拓宽视野和人格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美两个国家的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我们开展了学习美国文化,加深对美国笔友生活背景了解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收集了不少中美文化的差异信息,为进一步实现良好的沟通打下了基础。
用餐方式:英美国家使用刀叉,采用分餐制,从不互相夹菜,就餐时保持安静。中国人吃饭使用筷子和调羹,就餐氛围比较热闹,主人要向客人劝酒、夹菜以示热情。
问候语:英美国家见面时一般谈论天气、交通、体育事件等,或者进行简单的Hello!Good morning!How are you doing?等问候。而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采用“您去哪里啊?吃过饭了吗?”等等。
称呼语:在英美国家,许多家庭中晚辈对长辈都会直呼其名以显示亲切。而在中国,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我们会把职业与姓氏连在一起称呼,如王经理、张老师。而英美国家则是在姓氏的前面加上Mr.Mrs.Miss或者Ms.等。
接受礼物:英美国家的人在收到礼物时总是第一时间打开,并进行感谢和称赞:Thank you so much for the nice present.I like it very much.It's so beautiful,等等,而中国人习惯在客人离开后再将礼物打开。
赞美与致谢:在英美国家收到他人称赞时,通常会说:Thank you!而在中国,人们往往会说“哪里,哪里”以表示谦虚。
数词:中国人偏爱数字“八”,不喜欢数字“四”;英美国家则忌讳数字“十三”,把它视为一个不吉利的字眼。
色彩词:在英语中,红色有亏本的意思,黑色则代表邪恶和耻辱,黄色有害怕的含义,绿色则象征安全和祥和,等等。这些与我们熟知的中国人眼中的颜色含义具有一定的差异。
动物:在中国,龙是吉祥尊贵的象征,我们都自称龙的传人。在西方人眼中,龙则是邪恶力量的化身。在汉语中常有“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等俗语,而在英美国家,狗则被认为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中国用鼠来表示胆小的人,在英文中则用小鸡来表达相同的意思。猪在中国有懒惰、肮脏、贪婪和愚笨的意思,汉语中有关猪的成语、词语、短语大都是贬义,如蠢猪、肥猪、懒得像头猪等,而在西方文化中则含有快乐、可爱的含义。
……
通过收集资料,大家对美国文化,特别是对中美文化的差异性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也就为同学们与美国笔友的持续交流减少了因文化差异导致的交流障碍。此外,我们还可以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对文化现象的理解,将文化的差异性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提供给学生更多地道真实的语言资料,运用图片、多媒体音像资料、模拟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从而提高英语交际的得体性。
(2)增强文化体验,增进爱国情怀
此外,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同学们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既发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性,也发现两国的文化在有些方面存在相似点。如汉语中的“空中掉馅饼”对应英文是“pie in the sky”,“一箭之遥”与“a stone's throw”的意义如出一辙,再比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英语中也有“Easier said than done”的说法。这也让孩子们觉得原来地道的英语也不是特别难理解的,大家在平时的书写中完全可以用这些收集来的俗语、成语。
《外语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指出:通过学习异国文化,可以提高自己鉴别、鉴赏异国文化的能力,可以在进行文化对比时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两种文化的异同,还可以培养基于对本国文化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交流比较两个国家的文化现象的异同,许多同学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得到了加强,并为之骄傲。他们收集了中国节日的由来及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希望能与美国的笔友分享。
(3)学习异国文化,培养开阔的视野
通过与美国笔友的书信往来,学生对英语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而这样的体会不是以一种说教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的,而是通过持续深入的交流逐步积累起来的。皮亚杰教育理论显示:儿童的自主性与积极参与性在学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儿童通过自发地与环境进行相互作用,去主动获取知识,这比教师进行说教式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4]那么,当这样的文化被学生感悟、理解之后,当他开始下笔写出自己的英语格言或者故事时,就会比较倾向站在美国笔友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他想了解什么?有哪些中国文化是美国朋友感兴趣的呢?”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开阔的心胸、宽广的视野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3.我与美国笔友面对面
“今天,我终于见到了美国笔友!”五(4)班吴谨谨同学激动地说道。
那一天,竞舟小学五年级的40位同学聚集到学校多功能厅。原来,这是大家盼望已久的与美国马萨诸塞州笔友面对面视频交流的日子。将近一学年的书信往来让两校的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今天终于能够通过视频网络与笔友面对面交谈,大家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
早晨八点,交流活动如期开始,同学们按顺序与自己的笔友进行对话。第一位上台交流的是朱毅楠。看得出来,他有些紧张。画面上出现了笔友Garret的身影。“Hello!”Garret向他打招呼。“Hi,good morning!”朱毅楠尽量控制自己的激动之情。没想到,屏幕中出现了美国小朋友们大笑的情景。“It's 8:00p.m.here.”Garret边笑边说。“哎呀,我忘了还有时差的问题。美国和我们刚好相差12个小时。我该说Good evening才对。”朱毅楠有些不好意思了。大家互相问候致意,询问对方的近况和喜好,交流感想。交流活动大约持续了一个半小时,每一位同学都和笔友通上了话,交流的过程中大家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活动一直持续到美国当地时间晚上9:30,大家才恋恋不舍地挥手道别。
分析与讨论:
(1)真实交际增进彼此情感
一年的信件往来已经让中美两国的学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视频交流活动更让两国学生的情感真正产生了共鸣。大家讨论的问题都是同龄人关心的问题,也有当前发生的一些大事。特别是当美国笔友提到汶川地震的情况时,大家都觉得特别感动。这让孩子们觉得,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是大家的心意相通,都有着同样的感受!
(2)真实交际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通过这样面对面的视频交流,学生得到了一次非常好的听说锻炼的机会,接触到了地道、流利的英语。一个半小时的交流,孩子的思维和语言始终沉浸在英语的氛围中,全面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一开始,许多孩子感到胆怯、害羞,或由于紧张听不懂,后来随着交流活动的逐步推进,孩子们变得更加热情和主动,老师的帮助越来越少,最后达成了自主交际。
图5 与美国笔友面对面
(3)真实交际增强语言运用的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我们常常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完成交际活动。与美国朋友进行面对面交流就是一种真实的情境。特别是当我们的孩子喊出“Good morning!”而美国孩子们大笑的情境发生时,大家首次对时差的概念有了清晰的体会。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许多中国孩子没有办法完整地回答一个问题时,往往会不断重复几个关键词,然后由美国孩子将全句补充完整,交流才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而中国孩子在提问时,则尽可能多地把自己脑海中学过的单词拼接起来,努力地想把自己的意思表达给对方听。有的时候,大家还要加上肢体动作。往往一个意思,双方要相互猜测多回。虽然过程比较耗费时间,但这是一种自主的表达,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正是通过这样的过程而不断得到了强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