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课堂话语的规范性问题
在英语课堂中,教师使用的英语并不只是和学生沟通,也是学生反复练习的模仿对象(李樱,2010)。因此,教师话语的规范程度也就决定了最终学生语言输出的规范性。仔细观察课堂,我们仍然发现有许多方面不尽如人意。
■课堂观察一:课堂话语的不正确现象
英语课堂上,教师带领全体学生一起进行了英语歌曲的表演。表演完成后,教师为了表示学生和老师的配合默契,表演成功,于是引导全体同学一起竖起大拇指,先相互表扬对方:“You,you,wonderful!”接着,又一起把大拇指指向自己,并表扬自己说:“Me,me,wonderful!”于是,全体同学大声跟着老师喊:“You,you,wonderful!Me,me,wonderful!”
分析与诊断:充分预设话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都能够明白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分别是表扬对方和自己都很棒。虽然,从发音上看,比较简单又押韵,学生容易掌握。但事实上,这个句子存在语病。因为,我们都知道me在句子中只能作为宾语存在。这里正确的语句应该为“You are wonderful”及“I am wonderful”。
每一次师生共同活动的时候,这样不正确的语言出现在英语课堂中,无疑会对孩子的语言造成负面影响。一旦形成了错误的概念,再想改正的话就会困难重重了。
班杜拉(A.Bandura)等人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学习是努力模仿示范者的反应而完成的。[3]教师示范语言不规范,使学生一开始就在脑海中建立起错误的模型,这就造成了最后学生的语言输出错误百出。即使教师反复地纠错,也于事无补。同样道理,如果能一开始就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那么,在接下去的教学中,就会事半功倍了。
因此,为了尽可能避免这一类问题在教学中发生,教师要在自我专业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做到思考细致、预设充分。因为很多老师出现这样的语言错误并不是因为自身知识能力的薄弱,而是在进行活动设计的时候过于随意。而且这样的语言错误,特别容易出现在课堂组织语言中,而不是课堂教学语言中,比较容易被人忽视。
■课堂观察二:课堂话语的不完整现象
在某一节英语课上,老师正在进行现在进行时态的教学。
T:Look!What is Guo Jingjing doing?(教师指着郭晶晶正在跳水的图片)
T:Diving.Pay attention to-ing here.Follow me:diving,diving,diving.(教师拿着diving的单词卡片带读)
T:Look!What is Liu Xiang doing?(教师指着刘翔正在跑步的图片)
T:Running.R-U-N-N-I-N-G,running.(教师拿着running的单词卡片带读)
…
教师请学生自由选择最喜欢的图片说说他们在干什么。
S 1:Playing basketball.
T:Who?
S 1:Yao Ming playing basketball.
T:Sorry.Yao Ming is playing basketball.
S 2:She jumping.
T:She is jumping.Don't forget is here.
S 3:Zhang Yining playing Ping-Pong.
T:Zhang Yining is playing Ping-Pong.别忘了还有一个is要加在句子里面。
分析与诊断:完整表述概念
这个教学片段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现在进行时态。教师先出示了郭晶晶正在跳水的图片,然后就引出diving一词进行领读。接下去又用相同的方法教学running等词。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完整的现在进行时态除了动词的ing形式之外,还有关键的be动词是不可缺少的。
但是在教学片段中,教师从引出到练习,都只使用动词的ing形式来表述某人正在做的事情。应该说这样的表述是不完整的。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在后面语言输出的环节中,把be动词遗漏的情况。因为教师话语让学生形成了错误的概念,以为进行时态只需要由动词的ing形式构成就可以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自身要使用规范确切的话语进行教学示范和引导。因为小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比较弱,他们往往是通过感性的模仿来达到语言的熟练运用的。教师在帮助学生形成语言概念时,就要注意语言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当教师指着图片呈现新知时,必须自己首先完整地进行表述:Guo Jingjing is diving.Liu Xiang is diving.在机械操练了单词后,也要引导学生对完整的句型进行复述,以帮助学生掌握完整规范的语言结构。
■课堂观察三:课堂话语的不准确现象
在某次听课过程中,一位教师询问学生在家干些什么。第一位同学回答在家洗盘子,第二位同学回答在家擦地板,教师适时对两位学生的表现进行了赞扬:“You are so helpful!”一直到第三位同学回答说自己在家打篮球时,老师仍然表扬他说:“You are so helpful!”
分析与诊断:明确背景意义
helpful一词的本义是有帮助的、有益的。前两位同学在家帮助家长做了家务,用这个词来进行表扬是很确切的,然而,第三位同学打篮球,教师用helpful来评价却不太合适。这容易让学生误以为helpful的意思是很棒、很酷,从而造成对语言理解的偏差。因此,在最后学生语言运用中,很多学生不管I can后面跟着的是哪个词,千篇一律评价自己是helpful。
此外,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英语时,教师除了在新知识引出时,需要规范严谨地示范,在组织、评价、反馈、引导等其他情况下,同样需要规范地运用语言。因为这些评价语言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情境学习中一种有效的语言输入。
因此,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反馈时,要认真倾听,然后合理地运用话语评价。教师可以这样来引导:You are capable!And she is helpful!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helpful用在哪种情况下才是合适的。否则,课堂将永远在学生不断地犯错,教师不停地纠错中度过。
■课堂观察四:课堂话语的不真实现象
英语课堂上,老师正在讲授关于身体部位的新单词。
T:Look at the clown.Listen and repeat:This is a nose.(教师指着小丑的鼻子)
Ss:This is a nose.(学生开心地大声跟读)
T:This is a mouth.(教师指着小丑的嘴巴)
Ss:This is a mouth.(学生继续跟读)
T:This is an eye.(教师指着小丑的眼睛)
Ss:This is an eye.(学生继续跟读)
……
分析与诊断:结合生活实际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主要是教学This is句型的使用方法。为了使教学更加生动,老师借助了一个小丑的图片,使用This is来介绍小丑的身体各个器官。教师在介绍的同时,还让学生进行跟读操练,以便巩固句型。
不可否认,教师在这里借助一个滑稽的小丑来操练语言,激发了学生较高的参与兴趣。学生一边看,一边兴致勃勃地跟读,许多学生还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但是,仔细分析语言本身,我们却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因为没有一个人,会在真实的生活中向他人介绍说“这是我的鼻子”,或者“这是我的耳朵”。也就是说,这次课堂中使用的语言在真实的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出现,尽管这些语言本身是符合语法规则的。
使用在实际生活中不存在的语言,将会造成学生对语言运用方式的误解。也难怪,当教师请学生运用语言时,学生毫不犹豫地指着自己的身体器官开始介绍。
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反映现实世界,因此,其所表达的意义应该与它所反映的世界保持一致。[4]教师不能为了达到教授句型的目的,随意编写例句,尤其是生活中并不会使用的句子。在This is...句型的教学中,我们首先必须明晰这个句型主要是用来介绍大家不熟悉的人或者事物的。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存在着信息差。
因此,教师可以设置生活情境,如今天我们的课堂中来了一些新朋友,老师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从而自然地引出This is...这个句型。
或者,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情境:教师扮演博物馆解说员,向大家解说博物馆陈列的事物。这样的话语就变得真实可信了,学生也能领会在具体情境下如何正确使用这个句型。
很多时候,出现这样的虚假语言的原因是,教师仅仅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凭空编造话语,而不是从语言实际运用的目的出发。可见,教师随意编造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话语是造成话语失真的最主要原因。此外,我们也能看到,教师为了达成已经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尽快引出想要教学的新句型,会使用一些虚假的语言。
因此,要避免语言的失真,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学以致用的理念,要把课堂与真实生活联系起来,要明确语言学习的目的是在真实生活中运用。其次,要思考哪些语言是会在真实情境中出现的,哪些语言符合真实的交际场景,从而选择真实的话语,开展合乎常理的交际活动。
2.教师课堂话语的互动性问题
现代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如果在英语课堂中没有教学交往,没有课堂互动,也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但是,观察当前的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还亟待加强。
■课堂观察一:缺乏互动的兴趣
某六年级英语公开课上,教师正在教学有关交通规则的内容。在教学到交通灯的时候,老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请学生上来扮演一下行人,用手势表示遇到不同的灯时,行人应该怎样做,同时用英语将这条规则说给大家听。
T:Ok,who wants to be the red light?(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表示红灯的头饰)
没有一位同学吭声。
T:So,do you want to be the yellow light?
还是没有一位同学举手。
T:How about the green light?Do you like green light?
非常遗憾的是,仍然没有一位同学愿意来表演。老师勉强请了一位同学上台,那位同学直接用英语讲了规则,却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带上头饰表演。
分析与诊断:贴近学生心理(www.xing528.com)
课后,我们也对学生进行了了解,原来很多同学都觉得这样的表演非常幼稚无聊,完全没有表演的兴趣。此外,大家都觉得六年级同学还要戴上头饰表演有点不好意思。
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选择的话题切入点应该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已经和三年级的小朋友不一样了,对于一些幼稚的表演完全提不起兴趣。因此,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研究。在这一节课中,老师完全可以从更高思维含量的问题出发来教学交通规则。比如,通过图片或者录像的形式,引导学生就马路上的不文明行为进行讨论,然后逐步引出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而这样一种含有思维含量的讨论更加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一定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通过观察和研究,我们也发现在小学高段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简单的、偏向于幼稚类型的活动已经没有多大的兴趣。也许仅仅靠一些表演活动已经不足以在课堂的起始阶段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了。那么,尝试一下话题引入法。在课堂中设置一个悬念,或者讲一个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有趣的英语语篇故事,让学生对接下去的教学内容充满好奇。我们会发现课堂的教学会比想象的更容易一些。在曾经执教的六年级的一节英语复习课上,我就在课堂的开始部分设计了小姑娘Amy得到的神秘礼物这一悬念,将Amy寻找礼物这一线索贯穿在全课的学习中。通过Amy一天的行程分别就自我介绍、介词、时间、地点等内容做了综合性的复习和运用。学生对这样的内容非常感兴趣。
■课堂观察二:缺乏互动的能力
这是五年级英语课堂中的一个场景。
T:When do you usually get up?
S1:I usually get up at 7 o'clock.
T:What do you usually do at the weekend?
S2:Emm...I usually watch TV at the weekend.(学生迟疑了一下回答)
T: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S3:Season.Season.I like spring very much.(学生喃喃自语了一会儿,进行了回答)
T: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st?
Ss:...(学生沉默,没人举手)
T: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st?
S4:I like cats.(教师请了一位同学回答)
T:Ok,let's say a chant about animals.
分析与诊断:注重逻辑关联
这是某次英语课堂中热身问答的环节。教师选择了前几个单元中学生最熟悉的句型来进行提问,希望通过这样的对话激发学生回答的热情,使其快速融入课堂教学中。然而,我们看到,尽管教师已经选择了每个单元最基本的句型,学生的反应却没有像教师预料的那样热烈。
究其原因,这主要是老师的问题前后没有关联,情境跳跃性太强造成的。问题的跳跃性太强,已经超出了学生思维反应的能力范围。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从一开始问学生什么时候起床,突然跳跃到平时周末干些什么。当大家以为,教师要接着问学生日常生活时,老师的问题又变成了学生最喜欢什么季节,最后又问到了学生最喜欢什么动物。
学生的思维在不同的情境中急速地转换。所以,即便是最熟悉的问题,大家也无法立刻回答。甚至到了最后,学生都不敢举手回答,因为心里着实害怕,不知老师下一个问题会问出什么来。
教学的话语使用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这不仅能使学生顺利地融入课堂,也能够更有效地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比如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全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围绕animals这个主题展开的。因此,free talk环节只需要针对与动物相关的问题展开就可以了。除了问学生最喜爱的动物,还可以顺着话题问问喜欢的原因,或者请学生描述动物的外形等。其他的一些话题,如学生起床时间、周末活动和喜爱的季节等语言,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并没有进行使用,因此,完全不需要在这里出现。
教师话语的运用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流畅程度。一般来说,一堂课中的话题不应太多,话题之间的转换不宜过快。因为,只有学生跟上了老师的思路,才能具备课堂互动的能力。此外,话题的引出还需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学生在学习的阶段一般都是从低水平的理解进入到高水平的深刻理解中的。[5]因此,教师的问题总体设置还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问答中逐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How many students are there in the classroom?句型的过程中,教师一般从简单的游戏,听声音回答How many开始,过渡到How many fingers?问题,再过渡到How many books are there?再到最后的How many students are there in the classroom?从问到答,这都应体现出一定的联系性和层次性。如果教师还想继续挖掘How many句型的使用范围,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补充How many...can you see?How many...do you have?等句型,这就把学生所有学过的How many句型都囊括在内了。
由此可见,让学生具备与教师语言互动的能力取决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前后联系的紧密程度、难度设置的层次性等。因此,要加强师生话语的互动,教师首先必须明确教学的目标,紧紧围绕目标来设计问题。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问题的设计还必须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依照简单到复杂、旧知到新知的规律。教师要多从学生的回应来考虑话语的合理性。
■课堂观察三:缺乏互动的意义
T:Hello!What's your name?
S:My name is Sally.
T:Nice to meet you,Sally.
S:Nice to meet you.
T:How are you?
S:I'm fine.Thank you!And you?
T:I'm fine,too.How old are you?
S:I'm 11.I'm from XX Primary School.
分析与诊断:体现真实交际
这是日常教学中,我们观察到师生free talk最常见的问答形式。在本课中,铃声一响,教师就开始发问,从学生叫什么名字,再问到学生今天的身体状况,接下去是问学生的年龄等。而学生也能非常流利地答出这些问题。
从表面上看,师生之间的话题交流非常流畅。但是经过分析,这里面包含了两个令人不解的现象。第一是当教师问:今天身体好吗?所有学生一概回答“很好”。而回答问题的其中一位同学,说话带着鼻音,留着鼻涕,明显是得了重感冒。第二,当教师问学生年龄时,学生先回答自己11岁,紧接着又补充自己是来自某某学校的。而此时,教师并没有问该同学就读于哪所学校。
课后,那位同学不好意思地说,平时老师总是问完年龄后就问学生是从哪个学校来的。当时听课的老师比较多,一紧张就把下面的问题先答了。
原来,这是老师每节英语课开端的“必修”内容,难怪学生们个个说得这么溜。我们权且不问这位教师是否有必要问自己班学生叫什么名字、来自哪个学校。我们想问的是:每节课都要问相同的问题,连提问顺序都一模一样,这又是否妥当呢?
我们认为,这样的对话是无效的。学生的回答根本没有思维的含量。所有的回答都只是学生脑海中“程式化”的口诀而已。师生之间没有实质性的互动交际活动。因为,教师其实并没有想了解学生的愿望,学生也没有通过思考来回答提问。
在这样的模式训练下,学生并不能真正掌握语言而且这还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认识:与人见面时首先就要问姓名、年龄等,哪怕是很熟悉的人,也可以经常性地问答。
教学片段中看似热闹的互动问答掩盖不了思维的肤浅。因此,话语的互动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看教师的提问有没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是不动脑子就能回答,还是要经过思考才能答出。因此,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们建议,教师把问学生姓名、年龄和学校等明知故问的问题去除。课前热身对话,要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热身对话要为后面语言的输出做好铺垫。教师应告诉学生要先思考真实情况,然后再回答老师的提问。比如回答How are you?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当天的实际身体状况,有选择性地使用I'm fine/Ok.(我身体很好。)I'm so so.(我感觉一般。)I'm bad.(我感觉很糟糕。)等来进行表达。面对学生贪图方便,不思考就回答的现象,教师可以采用追加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此外,问题的顺序可以适当调整,避免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方式。有的老师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只要不是一味机械领读,能和学生进行一问一答的,其话语是能激发课堂互动的。然而,真正的互动还要关注师生对话的具体内容。正如上面的教学实例中表现的那样,有的时候,流畅的对话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那么,这样的互动就是无效互动。另外一些情况是,学生看似都在围绕教师的问题回答,答案也是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的,但是教师和学生关注的点并不是同一个。那么,这样的互动就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要解决互动的无效和低效,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主要是教什么,最终要达到怎样的程度。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活跃程度。只有语言与思维直接联系,才是真正掌握外语。[6]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一类问题没有正确的答案,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来参与讨论。
■课堂观察四:缺乏互动的时间
这是一次有关动物内容的英语课堂教学。
T:Look at the farm.What animals can you see?
S1:I can see many cows.
T:Yes,many cows.Many cows.(教师指着画面中的牛大声说)
S2:I can see two pigs.
T:Wow,two pigs.(教师边指边说)
S3:I can see some horses.
T:Yes,I can see some horses.
S4:I can see many lambs.
T:Ok,lambs.Four lambs.(教师用手指表示4)
分析与诊断:减少无效重复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请学生根据农场的画面,来描述在这个农场中能看到哪些动物。然而,每当学生回答出一种动物后,教师总是对正确的答案不断进行着重复。观察整节课,教师对学生言语重复的程度达到了80%。可见,教师对学生答案进行重复已经成为习惯。
然而,这样无意识的习惯却给教学带来了不良的后果。
首先,过多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剥夺了学生表达的机会,学生根本没有充分的时间与老师进行互动。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由于教师的不断重复造成了时间的紧张,学生在没有找到所有动物种类的情况下,就匆匆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其次,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习惯。由于教师总是要对学生的答案进行重复,并且声音特别响,从而导致许多学生认为,自己的回答只要教师能听见就可以了,而老师的重复才是全班同学需要听见的。
因此,教师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减少这样的无效重复话语。当学生顺利回答出正确答案后,教师可以直接发动下一个问答的回合。或者,教师也可以以互助合作的形式,快速说出所有大家能够看到的动物,没有必要在学生回答后进行逐个重复。如果教师希望对相同的答案进行巩固和再次的确认,可以用“Pardon?”“I'm sorry.I didn't catch it.”等具有意义的协商的语言,请学生再次进行复述,也可以通过询问其他同学“What's your idea?”“What do you think?” 等提问,就问题答案进行确认。
教师无效的重复话语往往会占用大量课堂时间。这不仅仅是教师不注意话语运用,有时候还显示出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存在误区。比如,有的教师不但喜欢重复学生的回答,也喜欢重复自己的提问。特别是问题有一定难度时,有些老师往往会放慢语速、提高嗓门,反反复复地问同一个句子,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到答案。
然而,单纯的重复问题本身,并不能帮助学生回答出教师的提问。这就是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学生无法对老师的提问做出回应的原因。而且,教师不断重复自己的语言,容易造成学生在听教师提问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因为,孩子会产生一个错误的观念:问题将被重复多遍,一遍两遍没听也没什么关系。
那么,当学生无法理解教师所提问题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对问题本身进行改变。比如,一般来说,学生对特殊疑问句的回答相对会感觉困难较大。因此,当学生无法回答提问时,教师应该及时改变提问的方式。如可以将提问的方式由特殊疑问句改为一般疑问句或者选择疑问句,降低提问的难度,以便于学生输出。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再次听音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听音的过程中重复关键句子,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寻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是一味重复同一个问题,耗时又耗力。
除了对学生回答的无效重复和对自己提问的无效重复,课堂中,我们还能看到教师对指令、概念解释的无效重复等。这些都是容易造成教师课堂互动无效或低效的因素。因此,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对语言的敏感程度,有意识地控制对无效语言的重复。当学生出现理解或应答困难时,要及时调整引导的话语,从而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更多表述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