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者:杨丹妮
一、阅读文本的确定
(一)“1+n”篇目
课内选文“1”。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是这单元的第一篇演讲词。通过学习演讲词,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把握演讲词的特点,在了解作者和演讲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模拟演讲,是本课的任务。
课外选文“n”。丘吉尔的《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选自《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辞》,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出版;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选自《激励青少年一生的100篇演讲》,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年出版;卓别林的《要为自由而战斗》,选自《演讲经典99》,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这三篇文章能锻炼学生对演讲词口语化言语表达和“讲”的能力,达成单元目标。
(二)学习目标
单元目标是跟随演讲者,走入演讲的现场,去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在此基础上,学习撰写演讲稿,举办演讲比赛。
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次讲演》时,学生能大致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但是学生对“讲”的特性把握不好,概括能力有待提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演讲词的学习要回归到语言文字上,落脚在“讲”。
所以我将学习目标定为:把握演讲词中的口语化表达,学会“讲”出自己的思想观点。
二、学习单的设计
演讲的本质在于“讲”,以“讲”为主,以“演”为辅。这就意味着演讲词的言语表达是口语化的。口语化的表达要注意在词语、句式、口气及修辞方式等方面与口语表达相适应,注意说话要顺口入耳、通俗易懂、朴素自然。
任务一:请查阅三篇选文的相关背景资料,按照示例,概括出文章的思想观点
示例: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全国人民对和平民主的迫切要求,继续发动内战,并对爱国民主运动进行镇压。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大会。会上混入了国民党特务分子,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李夫人刚刚离开讲台,闻一多先生就拍案而起,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一演讲。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参加了记者招待会,他在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这篇演讲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讲演”。
观点: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了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赞颂烈士的斗争和牺牲精神,表达了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和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任务二:任选一篇演讲词,重点圈画体现口语化言语表达的词句,按照示例,从词语、句式、口气及修辞等方面进行赏析,体会“讲”的表达技巧
示例1: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
赏析:这句话中的“白流”“性命”“换来”等词语都是大众化的词汇,是大白话,说起来顺口,听起来入耳,体现通俗晓畅的演讲风格。
示例2: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赏析:这段话运用反问句式、感叹式的小短句,如连珠炮弹,频频射出,淋漓尽致地吐出了演讲者的胸中块垒,喊出了人民愤怒的声音。短句表达简洁有力、明快晓畅的特点,由此可见一斑。
示例3: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赏析:第一句句末用了助词“的”,表现作者笃信的口气,对人民的力量表示坚定信心。第二句句末用了助词“了”,表现作者轻蔑的口气,对反动派的行为表示可笑。
示例4: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赏析:既用反复的修辞方法揭露敌人的无耻,又用对比突出李公朴先生为进步事业而死的光荣。
任务三:三篇选文都是译本,由于翻译的原因,有些句子,或较长,或拗口,反而不适宜演讲了,请参照上述口语化言语表达的技巧选择一句进行修改
任务四:从以上四篇演讲词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截取片段模拟演讲
三、课堂活动展示
活动一:多媒体出示选文作者思想观点的概括,让学生对照修改完善
测评要点:(www.xing528.com)
《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丘吉尔对希特勒突然入侵苏联表示强烈的谴责,态度鲜明地表明对纳粹之战决不妥协的决心,宣布“援俄”决策,强调必须竭尽全力,团结一心,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要为自由而战》:卓别林在自己的影片《大独裁者》结尾发表的演说,表达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种种罪恶的憎恨和对民主、对所有人都获得幸福的新社会的无比追求和向往之情。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特区组织的要求种族平等的集会上,揭示了黑人现实生活的状况,从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方面提出了梦想,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平等、民主的高远追求以及为此奋斗不已的不屈和崇高献身精神。
活动二:学生分享从选文中找到口语化言语表达的句子并赏析,相互补充和评价
测评要点:
例句1:《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中“我们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惟一的、不可变更的目标。我们决心要消灭希特勒,肃清纳粹制度的一切痕迹。什么也不能使我们改变这个决心。什么也不能!我们决不谈判;我们决不同希特勒或他的任何党羽进行谈判”。这句话运用三个重复句,表现了丘吉尔打败希特勒的决心和信心,突出强调,情感强烈。
例句2:《要为自由而战》结尾处“哈娜,你听见我在说什么吗?不管你在哪里,你抬起头来看哪!抬起头来看哪,哈娜……抬起头来看呀,哈娜!抬起头来看呀!”运用语气助词,我们能看出卓别林对母亲哈娜的呐喊中包含了一种巨大而神秘的狂热与希望。
例句3:《我有一个梦想》运用反复,反复“我梦想有一天”强调突出黑人内心的诉求和渴望,结合运用“只要……我们就绝不会满足”和“让自由之声从……响起来”等句式,表现作者对追求黑人民族的平等的强烈愿望。
活动三:学生分享对选文翻译的修改,相互补充和评价
测评要点:
示例1:《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中“让我们从如此残酷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吧!在这生命尚存,力量还在之际,让我们加倍努力,合力奋战吧!”改为:让我们从如此残酷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吧!在这生命尚存,力量还在的时候,让我们加倍努力,团结一心打击敌人吧!
这样把单音节词改为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讲起来更上口,听起来更清晰,更能体现演讲的口语化特点。
示例2:《我有一个梦想》中“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蜷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改为: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蜷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仍然感到自己在国土家园中流离漂泊。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这样修改,句子更加口语化,更加通俗易懂。
活动四:学生展示选文片段的演讲,相互评价
测评要点:
除了语言流畅自然,还要关注切合作者思想情绪的面部表情、站姿手势、眼神交流等演讲的现场感。以上四篇演讲都带有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的风格,具体表现为:语调高扬,大起大落,语速快,节奏流畅,音色明亮,重音与停顿较多。
小结:演讲的本质是“讲”,如何“讲”出作者的思想观点?我们在明确作者思想观点的基础上,落脚在演讲词的口语化表达。我们知道了口语化言语表达的多种方式,如运用大白话等词语、反复等修辞、短句等句式……掌握了演讲词的这个特点后,我们还进行了演讲。我们会学演讲词,会改演讲词,会讲演讲词,希望这些都是同学们的收获,对同学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会有帮助。
四、教学反思
针对学生对演讲词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观点的把握问题,我设计了三个方面的阅读任务:一是概括作者的思想观点,二是实践“讲”的表达技巧,三是“讲”出演讲的语言风格。学用结合,为班级演讲比赛预热。
纵观整个活动课,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抓住阅读课的课型特点和演讲词的文体特点。以《最后一次讲演》的学习为基础,拓展阅读同类型(都是演讲词,并且主题思想、演讲风格等相似)的选文,以如何“讲”出作者的思想观点为主线,帮助学生掌握演讲词的口语化言语表达的特点。
2.符合单元目标和学情的学习目标。“1”的确定是以教材为准的,所以学习目标的确定是基于单元目标的。本单元有三个学习任务,本课旨在完成第一个任务——学习演讲词。同时,结合学生学习《最后一次讲演》时没有很好掌握的点,进行强化设计。
3.切合活动探究课的要求。在任务探究基础上进行活动展示:思想观点的对照与完善;表达技巧的分享与交流;演讲片段的展示与评价。用学生的活动代替教师的教学,化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4.提供阅读学习策略和支架。每个任务都会提供一种学习策略。比如,任务一概括作者的思想观点,学生要结合背景资料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然后按照示例进行概括;任务二实践“讲”的表达技巧,学生要从词语、句式、修辞、口气等角度去分析口语化的言语表达,按照示例在三篇课外选文中实践。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句子的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对口语化表达技巧的运用能力。
5.运用“测评要点”规范学生的活动,学习目标基本达成。每个活动都有“测评要点”。学生可用“测评要点”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尤其是活动四“讲”出演讲词的语言风格,依据“测评要点”,学生对演讲的表现有了更明确的感知。
演讲词中口语化的言语表达在课外选文中挖掘得不够深刻,那些课外选文的演讲词本身的特色没有好好进行赏析。西方演说词的特点,比如丘吉尔的《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中那些精辟的称呼,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都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对修辞进行分析,能增强学生对此类文章中修辞的敏感度。另外,演讲环节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流于形式,缺乏后期的加强指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