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者:郑秀杰[2]
一、阅读文本的确定
(一)“1+n”篇目
课内选文“1”。第二单元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为教读课文。这篇文章能更好地体现人物传记的特点,比如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有助于实现学生学会刻画人物的方法这一教学目标。
课外选文“n”。高毅哲的《叶嘉莹:家国往事 诗词人生》,选自2014年9月20日《中国教育报》;赵丽宏的《母亲和书》,选自《中国美文欣赏》,羊城晚报出版社2014年出版;李开复的《回忆我的父亲》,选自《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中信出版社2009年出版。这三篇文章内容相对丰富些,父母、老师、书和诗词这些元素和学生的生活关联密切,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学习目标
单元要求是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比如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从中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物传记这类作品的特点,突破这一学习难点,可通过多篇阅读来进行落实。
二、学习单的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为母亲写的传记,饱含着朱德对母亲的深情。通过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运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优秀品质。
知识卡片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记述较全面、篇幅较长的,叫“传”或“传略”;记述简略、篇幅较短的,称为“小传”。为别人写传记,除了记述其主要经历,还可以做简要评论;也可以侧重写典型事例。小传要把笔墨集中在传主的主要经历上,通过叙述一些典型事件,体现人物的特点。
任务一:通读文章,填写下表
任务二:赏读课文,掌握技法
1.捕捉经典“镜头”。
小贴士:小传讲求记述简略,但也要抓取人物典型的外貌、动作、神态等进行适当的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描写,可以更好地刻画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示例: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赏读:课文抓住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展现了母亲是个出色的劳动能手,写出了母亲勤劳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母亲勤劳的优秀品质对幼年的作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选取你感兴趣的一位传主,仔细阅读有关她(他)的细节描写,选择一处进行赏读。
示例:被放出后,叶嘉莹没了工作,只好投奔丈夫的姐姐。没有房间可住,她就在走廊上打地铺,很早就要爬起来收拾干净;为了避免孩子打扰主人午休,她只能出去,在烈日之下抱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在树荫底下徘徊。
赏读: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叶嘉莹女士身处困境,依然不愿麻烦别人,具有“弱德之美”。
3.抓住关键“评论”。
小贴士:人物传记的写作特点,有记言记行并重、大节细节并重、优点缺点并重、客观主观并重四个方面。如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在平实的叙述中,也穿插着议论和抒情。
示例: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赏读:母亲勤劳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不屈;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将是劳动人民的。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党、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汇在了一起。
4.画出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选取其中的一句进行赏读。
示例:有人用一句话,概括她一生的追求:“九畹兰滋,乐做诗词传灯人。”
赏读:叶嘉莹女士从事教育事业近七十年,成为享誉中外的古典诗词研究大师,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己任,一生奉献于诗词。七十年来,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孜孜不倦地沉浸在古典诗词的世界里,一边孕育桃李,一边从事研究,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重要贡献。
任务三:比较阅读,探索情感
传记作品强调真实性,要做到人真、事真、言真、情真,以真取信,以真感人。选择其中一组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一组
(1)原本在南方一所大学本科读法律的他,彼时正处于失落和迷茫的一个阶段,一次,他在电视上看到叶嘉莹讲课的节目,立刻被深深吸引。“叶先生的授课融入了她切实的人生体验,这是最打动我的。”熊烨说。
(2)“在课堂上,叶嘉莹就是一个强大磁场的磁心。”徐晓莉说。如今已经退休的她,有空便在家里放起叶嘉莹的讲课录音,犹如别人听京剧、听相声一般。
从这两句话的对比阅读中,我们可以读出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让处于低谷的年轻人走出失落和迷茫。作者从侧面赞颂了叶嘉莹女士“弱德之美”的人格魅力。
第二组
(1)对读书这件事,父亲从来不干涉,我读书时,他有时还会走过来摸摸我的头。
(2)而母亲却常常限制我,对我正在读的书,她总是要拿去翻一下,觉得没有问题,才还给我。如果看到我吃饭读书,她一定会拿掉我面前的书。
对读书这件事,通过对父亲和母亲态度的对比,我们读出了母亲更深沉的爱,关心孩子的身体,注重孩子的长远发展。
第三组
(1)在我从前的印象中,父亲最在乎我的创作。那时我刚刚开始发表作品,知道哪家报刊上有我的文章,父亲可以走遍全上海的邮局和书报摊买那一期报刊。我有新书出来,父亲总是会问我要。我在书店签名售书,父亲总要跑来看热闹,他把因儿子的成功而生出的喜悦和骄傲全都写在脸上。
(2)看我不相信的脸色,母亲又淡淡地说:“我读过你写的每一本书。”说着,她走到房间角落里,那里有一个被帘子遮着的暗道。母亲拉开帘子,里面是一个书橱。“你看,你写的书,一本也不少,都在这里。”我过去一看,不禁吃了一惊,书橱里,我这二十年中出版的几十本书都在那里,按出版的年份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本也不少,有几本,还精心包着书皮。其中的好几本书,我自己也找不到了。我想,这大概是全世界收藏我的著作最完整的地方。
用父亲“喜悦和骄傲全都写在脸上”衬托母亲内敛与深沉的爱。
三、课堂活动展示
活动一:梳理线索,了解传主
小组合作,选定一篇文章。以时间先后顺序,用列小标题的方式,梳理传主的主要人生经历。组内交流补充后派代表发言。(www.xing528.com)
叶嘉莹:祖宅里得到启蒙,扎实诗词功底;大学里遇见恩师,一字不差记录老师讲课;出国后“能自建树”,用西方文学理论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挫折中不愿麻烦别人,“弱德之美”的最好注脚;回国后讲授诗词,乐做诗词传灯人。
母亲:受过教育,年轻时是个美人;工作后是好医生,让“我”敬佩;教育被告状的“我”,被“我”记恨;限制“我”读书,怕“我”读坏了眼睛;为“我”借书,买书送“我”过生日;读过我写的每一本书,并精心收藏。
父亲:多年不变乡音,教儿女讲四川话;有他“爱的语言”,散步与出门上学的“我”同行;总是说到做到,用派克金笔奖励解出难题的“我”;藏大爱于写作,“年年望还乡”;注入中国情结,影响“我”人生。
活动二:品读细节,体悟情感
选取一个典型事例,用波浪线画出文中进行细节描写的语句,体悟作者独特的情感。
1.《叶嘉莹:家国往事 诗词人生》
①叶嘉莹上世纪70年代回国以后,出于对恩师的感激与怀念,把整理出版顾随文集当作重要任务。她竭尽所能,发动各种关系寻找顾随的文稿。1986年,40余万字的《顾随文集》终于出版,完成了叶嘉莹的一桩心愿。而她在顾随课堂上记下的八大本笔记,她全部交给了顾随的女儿顾之京,之后被整理成《驼庵诗话》。叶嘉莹与顾之京约定:这些笔记,凡经顾之京整理并在国内出版的,一切版权和版税都归顾之京所有。
②没有房间可住,她就在走廊上打地铺,很早就要爬起来收拾干净;为了避免孩子打扰主人午休,她只能出去,在烈日之下抱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在树荫底下徘徊。
③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人们往往惊诧于她旺盛的精力。当她年过八旬以后,依然常常一个人拖着行李箱辗转于旅途。每次回国,她都要带回大批成箱的材料……每逢上讲台,她常常一站两个小时,神采飞扬,奋笔疾书,连水都很少喝上一口。
写叶嘉莹先生的认真、勤奋、坚韧、自持、懂得感恩、懂得体谅别人,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己任,一生奉献于诗词。读出了作者的崇敬与赞赏之情。
2.《母亲和书》
①母亲放下碗筷,板着脸伸手抢过我的书,说:“这样下去,以后不许你再看书了。”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你现在这样读法,会把自己的眼睛毁了,将来想读书也没法读。”
②我过八岁生日时,母亲照惯例给我煮了两个鸡蛋,还买了一本书送给我,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③母亲笑着说:“我想买一套《赵丽宏自选集》。”……看我不相信的脸色,母亲又淡淡地说:“我读过你写的每一本书。”说着,她走到房间角落里,那里有一个被帘子遮着的暗道。母亲拉开帘子,里面是一个书橱。“你看,你写的书,一本也不少,都在这里。”……我想,这大概是全世界收藏我的著作最完整的地方。
写母亲外表严肃、不苟言笑,对儿子要求严格,不夸耀,心里却对儿子爱得深沉,无限慈爱。读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3.《回忆我的父亲》
①他经常趁出门散步的时候,叫我一起出门上学,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起走一小段路,这几乎是我们唯一的独处时间。
②有一次,父亲突发奇想给我出了一道他自认为非常难的数学题,他觉得我肯定答不出来,说如果我做出来,他马上把他的派克金笔送给我……父亲“喜出望外”,立即把派克金笔交到我的手里,要知道,那时候,派克金笔是连大人也少有的贵重物品。
③小时候过年的对联,爸爸就写“时时勤秣马,年年望还乡”。
从中感受到一个沉默,懂得爱孩子、教育孩子的父亲形象;同时也写出了父亲深沉的爱国之情。写出了作者对父亲的爱和深深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活动三:感受作者情感,评点传主魅力
找出文中抒情或议论的语句,咀嚼其中的情味。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说说传主对他的影响。集体交流,自由分享。
1.《叶嘉莹:家国往事 诗词人生》
①九畹兰滋,乐做诗词传灯人。
②“叶先生的授课融入了她切实的人生体验,这是最打动我的。”
③“在课堂上,叶嘉莹就是一个强大磁场的磁心。”
点评:1991年,先生创办比较文学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任所长和博士生导师,并为研究所捐出退休金的半数(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从事教育事业近七十年,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深受学生爱戴,可谓桃李满天下。七十年来,先生一边孕育桃李,一边从事研究,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重要贡献。
2.《母亲和书》
①在这个世界上,最关注我的,是她老人家。
②其实,把我的书读得最仔细的,是母亲。
③然而在我的眼里,母亲却比任何时候都美。
点评:赵丽宏不仅是一位情怀浪漫的诗人,也是一位文采飞扬的散文家。他把自己的理想和憧憬,通过独具个性的文字,不断地向世界表达着。他的许多作品,语言朴素,叙事简洁,情感真挚,却又清新悠长。而在赵丽宏的作品中,不论诗歌还是散文,不仅可以发现他对文学艺术的执着、陶醉和欣赏,更加发人深省的是文字中透出的宁静、坦诚、真切与淳朴。他的成功离不开母亲的教育与支持。
3.《回忆我的父亲》
①父亲总是把这种爱隐藏在沉默的行动里,以至于太阳的光芒总是使月亮的光辉失色。
②“爸爸来台湾,祖母留在大陆,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③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我知道,这是父亲一生的写照。
点评:“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意思是能够宽容人,那么道德便会博大;没有对名利的追求,品性自然就会高尚。父亲虽然沉默寡言,但内心一直藏着大爱。重承诺,说到做到,一生心系家国,用他的为学与做人影响着身边的人。
四、教学反思
阅读是为了落实“梳理典型事件、品读细节描写、体味作者情感”这一目标,帮助学生解决“何谓人物传记”这一难点。通过实践,基本达成了预定的学习目标。给学生一些支架,他们就会扶着支架一步步向上,离我们预期的目标越来越近。
课堂的三个学习活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梳理典型事件,品读细节描写,赏读抒情、议论性的语句,使学生与叶嘉莹、(赵丽宏的)母亲、(李开复的)父亲亲近起来,了解了他们的内心,理解了他们的行为,感受到他们不一样的人格魅力。
传记,古代称之为“传”,这一文体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书写中从未间断,更影响了其他文学样式。五四运动以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传记文学兴起,国外优秀的传记也开始传入我国。当前,在世界范围内,传记文学的兴盛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
有人说,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写这些人物的,是如何通过人物的主要事迹或细节,或人物的言行表现其个性和品质的;其次,可以让学生在课内外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讨论传记传主的哪些思想、行为、品质、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再次,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仍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练习写作短小的传记。
八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比较大量、系统地学习传记文章,这堂课在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后,还可以再往前走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