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驿路梨花》阅读案例设计:探究悬念设置方法

《驿路梨花》阅读案例设计:探究悬念设置方法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为教读课文。而《驿路梨花》最有特色的学习点就是文本中悬念的设置。因此,结合单元目标和《驿路梨花》的文本价值,将“探究悬念设置的方法”作为课堂阅读的议题。警方相信这只是单纯的自杀案件。

《驿路梨花》阅读案例设计:探究悬念设置方法

执教者:胡瑛

一、阅读文本的确定

(一)“1+n”篇目

课内选文“1”。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为教读课文。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要求能够确定阅读重点,快速阅读。而《驿路梨花》最有特色的学习点就是文本中悬念的设置。因此,结合单元目标和《驿路梨花》的文本价值,将“探究悬念设置的方法”作为课堂阅读的议题。

课外文本“n”。《宽大》,选自李国防《哲理故事》,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出版;《最后一片叶子》,选自《欧·亨利中短篇小说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刷子李》,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三篇文章都运用了设置悬念的方法来架构文本,篇幅有长有短,“求同式”阅读,一篇带多篇,学生能理解和掌握设置悬念的方法——误会法和情节逆转法,并进行巩固和提升。

(二)学习目标

1.运用略读的阅读方法,抓住设疑、释疑的关键词句,把握大概内容;

2.理解和掌握设置悬念的方法——误会法和情节逆转法。

二、学习单的设计

1.学习《驿路梨花》。

2.略读《宽大》《刷子李》《最后一片叶子》,根据“概括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抓住关键语句(标题、反复出现的句子、开头、结尾)—关注设疑和释疑的文字”的路径,思考:以下三篇文章是如何通过误会法和情节逆转法来设置悬念的?

三、课堂活动展示

步骤1:开门见山,揭示议题

设置悬念: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引起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简单地说就是:结扣子—卖关子。

今天,老师收集了三篇设置了悬念的文章,我们一起来深入探索一下故事中的悬念的奥妙。

步骤2:探索路径,学会方法

略读《驿路梨花》,概括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抓住关键语句(标题、反复出现的句子、开头、结尾)—关注设疑和释疑的文字,细读文本,发现作者是如何运用误会法和情节逆转法来设置悬念的(内容见学习单)。

步骤3:自主阅读,合作完成

读《宽大》《刷子李》《最后一片叶子》,根据“概括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抓住关键语句(标题、反复出现的句子、开头、结尾)—关注设疑和释疑的文字”的路径,思考这三篇文章是如何通过误会法和情节逆转法来设置悬念的。

(1)《宽大》

故事情节:小说讲述了从越战归来的儿子想带一个朋友回家,并与他一起生活,想征得他父母的同意,他父母得知该朋友是残疾人,不同意,结果获知儿子去世的消息,最终发现儿子口中残疾的朋友就是他们的儿子。

设疑:爸妈,我回来了,可是我有个不情之请。我想带一个朋友同我一起回家。(什么朋友?为什么要带朋友回家?父母会同意吗?)可是有件事我想先告诉你们,他在越战里受了重伤,少了一条胳臂和一只脚。(补充:是一个残疾的朋友,是要跟他们一起生活的)

当然好啊!我们会很高兴见到的。像他这样残障的人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负担。我们还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不能就让他这样破坏了。(父母不同意)

就在此时儿子挂上了电话,他的父母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为什么没消息了?)

几天后,这对父母接到了来自旧金山警局的电话,告诉他们亲爱的儿子已经坠楼身亡了。警方相信这只是单纯的自杀案件。(为什么会自杀?)

释疑:那的确是他们的儿子没错,但只有一条胳臂和一条腿。

我的发现:儿子说谎试探父母能否接受一个残疾的朋友,他的父母误以为他们的儿子真的要带一个残疾的朋友回家和他们一起生活,指出和一个残疾人生活是一种很大的负担,误以为这样就能够打消儿子的念头。而实际上,那个在战争中受伤致残的朋友就是他们的儿子,而儿子的自杀,无形中恰恰是父母的话导致的,儿子误以为他的父母不愿意接受一个残疾人一起生活。

(2)《刷子李》

故事情节:小说讲述了号称“刷子李”的粉刷匠粉刷本领之奇,刷墙不留白点,徒弟曹小三瞧见白点却发现白点是烟烫出的小洞的过程。

设疑: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衣着奇、本领奇、规矩奇)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

释疑:那白点原来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我的发现:小说一开始极言刷子李刷墙本领奇、规矩奇,还不断强调他刷墙不留白点,徒弟曹小三极力寻找白点,竟然找到一个白点,曹小三误以为小洞是粉浆,误认为师父刷子李这下要难堪了,结果曹小三看到的白点不是粉浆,而是烟头烫出的小洞。

(3)《最后一片叶子》(www.xing528.com)

故事情节:小说讲述一个青年画家琼西病入膏肓,正在等最后一片叶子掉落,她的好朋友苏找老画家贝尔曼寻求帮助,贝尔曼连夜冒雨画上了一片叶子,最后琼西因为这最后一片叶子而重新活过来,贝尔曼却因冒雨画画而病死了。

设疑:奄奄一息的琼西看着窗外,数着常春藤上最后的几片叶子,低声说:等到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就该去了……你现在就给我拿点鸡汤来,再拿点掺葡萄酒牛奶来,再——不,先给我一面小镜子,再把枕头垫垫高,我要坐起来看你做饭……“有五成希望。”医生一面说,一面把苏细瘦的颤抖的手握在自己的手里,“好好护理,你会成功的”。

贝尔曼是个失败的画家。他操了四十年的画笔,穷困潦倒,饱经风霜,却热爱绘画,他老是说就要画他的那幅杰作了,可是直到现在他还没有动笔。他喝酒毫无节制,还时常提起他要画的那幅杰作。

经过了漫长一夜的风吹雨打,在砖墙上还挂着一片藤叶。它是常春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了。靠近茎部仍然是深绿色,可是锯齿形的叶子边缘已经枯萎发黄,它傲然挂在一根离地二十多英尺的藤枝上。

墙上还趴着最后一片藤叶。你不是奇怪为什么风吹着它也不飘不动吗?

释疑:唉,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在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的晚上,他在墙上又画了一片。

我的发现:奄奄一息的青年画家琼西误认为经过一夜风吹雨打的最后一片叶子还不掉落是天意,从而有了强烈的生存意志,最后活了下来。老画家贝尔曼总说想要画一幅杰作,却迟迟没有画出来,被误认为这是一个只会说大话的画家,但其实贝尔曼为了唤起琼西的生命意识,冒雨画上了最后一片叶子,一幅画拯救了一条生命,这就是贝尔曼的杰作。最终,健康的贝尔曼因为冒雨画画生病而死,而病入膏肓的琼西因为最后一片叶子没掉落而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活了下来。

步骤4:实践应用,续接结尾

请认真阅读美国作者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两块面包》的片段,运用误会法和情节逆转法设置悬念,续接结尾。(不超过200字)

玛莎小姐的面包小店开在街角处,店门前三步台阶,门上装着开门即叮咚作响的门铃。玛莎小姐今年四十岁,嘴里镶着两颗假牙,她心地善良,银行里有两千美元的存款。许多结婚机会远不如玛莎小姐的人都已结了婚。

有一位顾客每周都要光顾她的小店两三次。玛莎开始对他产生了兴趣。这是一位中年男子,戴着眼镜,褐色的胡须修剪得十分整齐。他穿着一身旧衣服,有几处还打着补丁,虽然不修边幅,看上去却干净利索,彬彬有礼。他每次来总是买两只陈面包——新鲜面包是五分钱一只,陈面包是五分两只——除此之外什么也不要。

有一次,玛莎注意到他的手指上有块红褐色的色块。据此,她断定这位先生是个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他准是住在一座小阁楼上,画着画儿,嘴里啃着陈面包,心里大概在惦记着玛莎店里的种种美味。想到这儿,玛莎那颗善良的心不禁跳得更快了。

为了证实自己对他职业的猜想,玛莎从自己的房中取来一幅威尼斯风景油画,把画挂在柜台后面货架上一个显眼的地方。两天以后,那位顾客又来了。果然,他看到了这幅画。“小姐,您的这幅画挺不错嘛!”“真的吗?”玛莎一边包着面包一边说,“我非常喜欢艺术和绘画。您觉得这是幅好画吗?”她为自己的成功暗暗窃喜。

“可它的构图不够均衡,”这位顾客回答说,“透视也不太准。再见吧,小姐!”从此以后,这位彬彬有礼的艺术家——她现在是这样认为的——每次来都要和玛莎聊一会儿。但他仍旧只买陈面包——从未要过蛋糕,从未要过馅饼。他渐渐地消瘦了,而且神情沮丧。玛莎想给他加点儿好吃的可又没有勇气,她怕冒犯了他,因为她知道艺术家们往往是自尊心极强的。玛莎开始注意打扮自己。站柜台时她穿上了那件蓝点的丝绸背心

一天,这位顾客又来了。他把一枚五分镍币放在柜台上,仍要他的陈面包。正当玛莎取面包时,外面传来一阵刺耳的尖叫声,一辆消防车喧嚣而过。这位可爱的顾客赶快跑到门口去观望。玛莎灵机一动,她迅速地在每个陈面包上深深地切了一刀,分别塞进一大块黄油,然后又将面包紧紧夹好。当这位先生返回柜台时,玛莎已像往常那样在用纸包着陈面包了。他们又聊了一会儿,欢快异常,然后这位顾客便离开了。玛莎暗自微笑,但又不禁焦虑不安:他吃面包时会想到那只把黄油放进去的手吗?

学生作品:

没多久,这位顾客怒气冲冲地来找玛莎,声嘶力竭地吼着:“你毁了我!”玛莎一脸茫然。她以为这个顾客是她的爱慕者,借买面包来搭讪的,而总是买陈面包是因为生活拮据。其实,这个顾客是一个制图员,他来买陈面包是为了利用陈面包屑擦铅笔线的,而玛莎好心加入黄油,让这个顾客辛辛苦苦画的图毁于一旦了,他每次来买陈面包时的亲和的样子其实是一种礼貌。

四、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通过一篇带多篇的方式,理解了设置悬念其实就是设疑和释疑的过程,掌握了设置悬念的两种方法——误会法和情节逆转法,学会了根据“概括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抓住关键语句(标题、反复出现的句子、开头、结尾)—关注设疑和释疑的文字”的路径,有重点地阅读文本,还通过续接结尾的方式来运用这两种方法。

(一)聚焦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从以上表格可知,执教者紧紧围绕设置悬念的两种方法——误会法和情节逆转法,从方法的学习到方法的应用,展开教学。教学环节的设置从学到用,是一个有层次的、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则根据学情,学生虽然知道设置悬念的概念,但是,对设置悬念的具体方法了解得不是很清楚。所以,课堂抓住学生未了解透彻的点,结合文本的特质,选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通过示范、展示、评价等方式,调动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更有深度地理解和掌握误会法与情节逆转法。

从学生对《两块面包》结尾续接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通过这堂课,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误会法和情节逆转法,并能进行应用。因此,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一致的。

(二)聚焦学习支架与学习路径的启发性和指导性

怎样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执教者需要在执教过程中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或者是和学生共同探索合宜的学习路径。

通过范例支架和建议支架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首先,通过表格,以《驿路梨花》为范例,让学生了解了误会法和情节逆转法的分析路径。接着,根据“概括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抓住关键语句(标题、反复出现的句子、开头、结尾)—关注设疑和释疑的文字”的路径,建议学生用这样的路径来分析其他三篇文章中的误会法和情节逆转法。然后,学生通过协作来练习误会法和情节逆转法。

学习支架的搭建和学习路径的开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有法可循,有着一定的启发性和指导性。

(三)聚焦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课堂通过两次学习活动,让学生完成由练到用的过渡。

第一次学习活动,即根据范例和路径,学生小组合作分析其他三篇文章中的误会法和情节逆转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发挥同伴的价值。然后由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小组探究的结果,其他小组做补充和点评,让学生在充分的互动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第二次学习活动建立在第一次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在充分了解误会法和情节逆转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后,要求学生能够使用这两种方法,续接《两块面包》的结尾。再一次提升难度,也让学生从“学知识”提升到“用知识”的高度。

通过这两个学习活动,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活动中,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组文阅读教学要聚焦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学习路径的开辟和学习活动的有效组织,紧紧抓住学情,也需要搭建支架,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完成续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