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者:方秀楠[6]
一、阅读文本的确定
(一)“1+n”篇目
课内选文“1”。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为教读课文,文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闻一多的思想感情。
课外选文“n”。莫言的《卖白菜》,选自2016年秋季修订的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阿累的《一面》,选自《鲁迅年谱(校注本)》,三联书店2011年出版;李星华的《十六年前的回忆》,选自《烈士亲属的回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出版。这些文章都具有通过细节描写来充分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特点,可以培养学生赏析细节的能力,达成单元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
单元的学习目标,一是学习精读,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二是要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说和做》等课文时,学生已基本学会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但是“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个学习目标并没有突破,是一个学习难点,需要进一步巩固练习。为此,这组阅读的学习目标就确定为“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单的设计
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一般包括肖像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场面细节描写、物品细节描写、景物细节描写等。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等,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运用好细节描写,能使人物个性生动、血肉丰满、形象鲜活。
任务一:读《卖白菜》《一面》《十六年前的回忆》,着重画出运用了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1.肖像描写例句: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赏析:通过“总是头发凌乱”的肖像细节描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的刻苦精神。
2.动作描写例句: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赏析: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在李公朴被暗杀后,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在演讲中“慷慨淋漓”地“大骂特务”,并“指着”他们说话,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这突出了他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将生死置之度外。
3.语言描写例句: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赏析:此处的语言细节描写,表明了闻一多先生对社会现状的清醒认识。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站在队伍的最前面,不怕说,大声说,表现了他赤诚的爱国之情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任务二:再读本组文章,比较三篇文章在细节描写上的异同点。
三、课堂活动展示
活动说明:阅读活动以学生的展示为主要形式。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学习单位,组内成员轮流发言,交流阅读成果,可以是对画线句的赏析,也可以是对同伴赏析内容的补充、探讨或评价等。最后,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学习经验和成果。
活动一:组内分享对文章中肖像、动作、语言细节描写的赏析
肖像描写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阿累《一面》)
赏析:此处是肖像细节描写,这是作者刚进入书店时,由于“阴天,暗得很”,加上距离较远,只能模糊辨出人物形象:外形,瘦瘦的;年龄,五十上下;衣着,“穿着一件牙黄的长衫”;嗜好,“嘴里咬着一枝烟嘴”。由于抓住了人物特点,虽然只是模糊辨认,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肖像描写2: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原是瓦片头,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抖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阿累《一面》)
赏析:此处是肖像细节描写,刻画了鲁迅瘦弱憔悴却又精神矍铄的外形,他的身体“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深沉地表现了鲁迅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根根直立的头发和“一”字形胡须,表现了他顽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的性格。
肖像描写3:(父亲)仍穿着他那件灰色旧棉袍,可是没有戴眼镜。在那乱蓬蓬的长发下,我看到了他那副平静而慈蔼的脸。(李星华《十六年前的回忆》)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肖像细节描写,父亲仍然穿着被捕时的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头发也乱蓬蓬的,可以想象这十几天里父亲可能遭受的折磨和煎熬。但是他的神态平静而慈祥,充分表现出他为了革命事业,把生命置之度外,以及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
……
动作描写1: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莫言《卖白菜》)
赏析:此处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用“走来走去”“时而揭开”“掀动”“时而拉开”“扒拉”描写母亲的动作,用“苦着脸”“心事重重”描写母亲的神态,虽然没有直接描述母亲的心理活动,却能使读者清楚地感受到母亲那沉重无奈、焦虑纠结的心理状态以及她的犹豫不决。虽然没有提到一个“穷”字,却把家境的贫困和母亲的愁苦含蓄地表达了出来。(www.xing528.com)
动作描写2: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就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阿累《一面》)
赏析: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他的微笑和点头,是对“我”心中猜想的肯定,是对“我”的肯定和鼓励,可见外表严肃的鲁迅先生内在的慈爱,对人民大众有着赤诚之心,对进步青年有着关怀之心。
动作描写3:他不慌不忙地向院里走去。(李星华《十六年前的回忆》)
赏析:此处的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刻画了李大钊先生面对不怀好意的宪兵、警察时的镇定自若,淡定从容。
……
语言描写1:“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劝说着她。(莫言《卖白菜》)
赏析:运用了语言细节描写,母亲的话更加委婉,体现了她淳朴善良的个性特点。
语言描写2: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对我说明:“这书(指着《铁流》)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阿累《一面》)
赏析:此处的语言细节描写,既表现了鲁迅先生对译者曹先生劳动成果的尊重,又表现了他对追求进步的青年的关怀和照顾。
语言描写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平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代,这里的工作是怎样的重要……那能离开呢!”(李星华《十六年前的回忆》)
赏析:运用了语言细节描写,表明了李大钊决心不离开北京,既说明他对严重的局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对坚持斗争而面临的危险有着充足的估计,又充分表现了他为了革命事业,把生命置之度外,坚持同敌人斗争到底的坚强决心。
……
活动二:学生比较本组三篇文章在细节描写方面的异同点,同伴互相补充、评价
相同点:都运用了细节描写来写文中的主要人物;这些细节描写都有助于我们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不同点:三篇文章在细节描写上有不同的侧重点。《卖白菜》以动作细节描写为主,刻画了一个坚强、慈爱、诚信的母亲和一个挑剔、爱占小便宜的市井老太太,辅以语言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征;《一面》以肖像细节描写为主,以语言细节描写为辅,既刻画了作者初见鲁迅先生时留下的深刻印象,又展示出鲁迅先生对年轻人的热切关怀和他献身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十六年前的回忆》以语言细节描写为主,写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家人的关怀和爱护,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教师总结:这堂课,我们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分享学习,在交流、互评中共同提升。在课上,我们主要探讨了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方面的作用。我们明白了,有了细节,人物就有了血肉和神采。比如肖像细节描写,可以揭示人物特征;动作细节描写,可以透露出人物的心理;语言细节描写,能使我们更直观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综合地运用细节描写,能把人物的性格鲜明而又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希望同学们以后阅读文学作品时,能通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本堂课的学习,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已知”的基础上,训练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效果明显。
2.学习单提供了支架和范例,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路径。
3.“比较三篇文章细节描写的异同点”这一学习环节,既是为训练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点的能力,更是为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
(二)努力展望
余映潮老师在他的《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这样介绍品读的艺术:“对于课文,要品得细,品得深,品得美,品得奇。”如果以这一标准来衡量,这一堂课,“细”“深”尚可,“美”“奇”不足。
若能引导学生细读文中的每一个细节,分析其作用,深入探讨,自然能从中读出深意、美感和奇趣来。因此,本节课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1.通过细节描写,关注文章主题。如《卖白菜》,开篇就把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是“1967年冬天”,那是一个贫穷饥饿的年代,是真实的历史背景。文中通过动作细节描写和语言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坚强、慈爱、自尊、朴实、诚信的母亲和一个挑剔、爱占小便宜的市井老太太。文中的母亲为了换钱不顾“我”的哭闹,还是下定决心卖掉最后的三棵白菜,又因为“我”多算了人家一毛钱,摧毁了母亲的诚信,她彻底感到悲伤,流下泪来;集市上遇到一个挑剔的老太太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戳着白菜,撕扯着菜帮子,甚至将脸贴近秤杆仔细打量着,生怕我们多算她钱。这些细节描写都传达出一个相同的主题:在特殊年代里农民生活的艰辛与酸楚,但坚强的脊梁却支撑了一代又一代人。
2.关注反复出现的细节描写,体会其深意。如《卖白菜》中多次出现了“泪”。“‘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透过蒙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在这些反复出现的细节描写中,我们读到了一个从开头哭到文末的12岁少年,一个最终流下苦涩眼泪的坚强的母亲,我们更读懂了泪中有不舍,泪中有慈爱,泪中有自责,泪中有懊悔,泪中有做人底线,泪中有母亲的坚强和自尊……
再如《一面》,作者紧紧抓住一个“瘦”字,反复地进行肖像细节描写。比较集中的描写有三次,是作者由远到近、由粗到细地对鲁迅外貌的观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三次对“瘦”的直接描写:鲁迅递《铁流》给作者时,“竹枝似的手指”,是用比喻写“瘦”;鲁迅点头默认自己的身份后,“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作者掏出银元放到他的手里,看到“他的手多瘦啊!”作者有意强调和反复刻画鲁迅“瘦”的特征,正是有意强调鲁迅“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而他的身体“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深沉地表现了鲁迅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3.寻找照应和对比,探寻细节描写的深层含义。如在《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有两处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一处是前文说:“有时他也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一些书籍和文件。”后面说明这样做的原因:“后来从母亲嘴里知道,过几天张作霖要派人来搜查。”这样写,表现了李大钊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和无限忠于党的可贵品质。另一处是在法庭上开始“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庭审结束“父亲说完了这段话,不再说了,又望了望我们”,两处都有表示看的动作,但其中的内涵有所不同,而且后者要比前者更深,因为后者是父亲临终前见家人的最后一眼,写出了他的不舍与眷恋。
文中的细节描写还呈现出对比的特点。比如,“‘不愿要它们就烧掉,你孩子家知道什么!’,呆了一会,父亲才这样的回答”这个细节值得回味。女儿听来是含糊,实际上细细体味的话,可以感觉得到李大钊态度不太好,甚至可能有一丝责怪的意味在里头。这样沉重严肃的口气,与平日里他的有问必答、和蔼可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异常的表现,反映的是他内心难以言说的无奈:一来可能是由于形势严峻,情况危急,李大钊心里有点焦急,少了点往日的耐心;二来是由于父亲从事的工作对尚未成年的女儿来说,或许还不能理解,说了不懂。更重要的是,李大钊深知他所从事的这项事业的危险性,他不想因为自己而牵连到家人,他只能含糊地说。从下文庭审时李大钊态度坚决地告诉法官“我的孩子们年纪都小,可以说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与她们没有关系”中也可以明白他身为父亲的良苦用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