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1+n组文阅读设计

初中1+n组文阅读设计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朱自清的《春》,为教读课文,其语言清新、活泼、优美,有诗的味道。那么朱自清是如何在《春》中运用这些传达情感的方法的呢?

初中1+n组文阅读设计

执教者:刘晓虹[1]

一、阅读文本的确立

(一)“1+n”篇目

课内选文“1”。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朱自清的《春》,为教读课文,其语言清新、活泼、优美,有诗的味道。

课外选文“n”。林斤澜的《春风》,选自《林斤澜文集 五:散文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彦火的《多情的雨》,选自《中国散文百年精华鉴赏》,长江出版社2011年出版;张晓风的《春之怀古》,选自《张晓风散文精选(青少版)》,崇文书局(原湖北辞书出版社)2019年出版。

这三篇文章,在虚词、叠词、整散结合这三个方面都具有共同的特点,文章节奏充满音韵,具有音乐美。课堂可让学生学习如何通过虚词、叠词、整散结合这三种方法来使文章的音韵节奏有变化,让文章具有音乐美,传递作者的情感

(二)学习目标

第一单元学习目标: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比喻、拟人这些修辞是表情达意上比较外显的赏析角度,学生容易掌握。散文的韵味,作者蕴含的情感,体现在虚词、叠词、句式等方面,更多的还体现在所选的内容上,需要慢慢品。

课堂学习目标是让学生学习抒情散文中作者用音韵营造意境的方法,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二、学习单的设计

活动一:说“春”解“春”

1.春,甲骨文(林,林野)(日,太阳(屯,像一颗种子,上部冒芽,下部生根),表示经过了万物凋零的冬季,阳光回归,大地升温,地里的种子苏醒破壳,扎根生长,广阔林野,遍布新绿。

“春”带给你哪些灵感?

测评要点:

“春”有生机勃勃的意思,生意盎然,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给人温暖、美丽。

2.文人墨客对春天的描绘和赞美从来没有停过,比如?

测评要点: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活动二:音韵营意境

抒情性散文用语言文字,通过音韵节奏的变化来营造意境,传递情感。音韵节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虚词、叠词、整散结合的运用上。那么朱自清是如何在《春》中运用这些传达情感的方法的呢?

1.第一自然段的朗读:对春天凝聚了一个冬天的念想,作者怎样表达?(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盼望着”三字应特别强调重读哪个字?为什么?(“着”字,表明盼望这个动作一直在进行,更能表达作者对春天的渴盼之情)把“着”字删掉后,读一下,有什么不一样?(有“着”字读起来节奏更舒缓)

在第一段中,还有一个字也起到了表达情感的助推作用。它是哪个字?起到了强化什么情感的作用?(“了”字,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春天临近的欣喜之情)

2.课文有10多处用到了“儿”字,请找出一两处,读一读,品一品,说说“儿”字的作用。(“桃儿”“杏儿”“梨儿”“杂样儿”“赶趟儿”“鸟儿”等,突出细小、喜爱、亲昵、俏皮、幽默、亲切自然等特点)

小结:“着”“了”“儿”等虚词尽管没有独立的意义,容易被人忽略,但在朱自清的笔下却焕发出光彩,不仅使音韵整齐,节奏舒缓,还传达出了强烈的情感。

构架虚词知识: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副词表程度、范围、情绪、时间频率、否定的意义等。

3.文中还用了20多个叠词,有AA、ABB、AABB、ABAB式等,作者那么喜欢叠词,那叠词有什么作用呢?

测评要点:

“偷偷”,这里是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不声不响的生长状态。

“嫩嫩”表现出质地柔软,“绿绿”写出了颜色的鲜艳:都有“很”的意思。

“一大片一大片”以口语化的词语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长势,感到春草的勃勃生机。

“一点点”的黄晕的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稀稀疏疏”的在雨中静默的房屋,这里作者用叠词烘托出了一种安宁、和平的气氛,具有一种静态的美。

小结:有的叠词表现了人和物的情态;有的叠词常和一些修辞手法等交织在一起,互相配合,生动准确地表现出春天的诱人魅力,映衬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有的叠词细腻而又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春回大地时,春草勃发的长势情态。运用叠词构成的这些对举工整的句子读来朗朗上口,具有整齐匀称的音乐之美,表现出了心旷神怡的情韵。(www.xing528.com)

4.通读《春风》《多情的雨》《春之怀古》三篇文章,仿照《春》的内容,完成表格。

三、课堂活动展示

任务一:找找三篇文章中的虚词,说说它们的作用

《春风》测评要点: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表示和别人一样喜欢江南的春天,同时为下文的转变蓄势,暗示北国春风令人更为难忘)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真就”起强调作用,在反问句中起到加强否定语气的作用,引出下文春风催化下生机和美景的描写)

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忽然”表现春风来时的毫无征兆。“从”字陈述春风的来处,而且写出了春风带有“苍苍草原”“莽莽沙漠”的粗犷和野性。“而”字起舒缓节奏的作用,并修饰了春风来时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不同于江南春风的和煦温柔,为下文与江南春风的对比做铺垫)

任务二:找找三篇文章中的叠词,说说它们的作用

《春风》测评要点:

冷森森(很寒冷);苍苍草原(草原的茂盛);莽莽沙漠(沙漠的无边);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春风和人的勤劳)。

任务三:仿例句,找找三篇文章中整散结合的语句,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示例:《春》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写出了春雨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三个比喻句构成整齐的句式,来形容春雨的特点,散句叙述,长短交错、整散结合,使文章具有音乐美)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拟人,赋予小草以人格。写出了不经意间小草悄然长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和赞美之情。整散结合使文章具有音乐美)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拟人,赋予人格,写出百花竞放的繁荣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整散结合使文章具有音乐美)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花儿的绚丽多彩。整散结合使文章具有音乐美)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写出花儿随着风儿摇晃忽隐忽现的样子。整散结合使文章具有音乐美)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把春天比作娃娃、小姑娘、青年,写出春天新、美、有力的特点。整散结合使文章具有音乐美)

作者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把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寄寓其中,同时又在句式的长短、整散的变化统一中营造了音韵之美。其他三篇文章有无类似的句子呢?我们再找一找,品一品。

测评要点:

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综合运用了拟人、反问、比喻等修辞,并用整齐的短句把北国山民喜欢春风的情感表达得充分透彻)

(春风)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这句话运用细腻的笔触写北京的春风,长短句结合,多用对偶,读来朗朗上口)

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生动地描写了柳絮的颜色、质感等,融情于景,作者恨不得一个字一个字地赞美曾经的美丽春天。句式上整散结合、长短交错,给人一种参差错落、灵动自然的美)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用排比整齐的句式及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的繁忙,极富童趣,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散文主要用语言文字营造意境、传递情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可以用虚词、叠词、整散结合这三种方法使文章的音韵节奏有变化,让文章具有音乐美,传递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反思

统编教材第一单元的部分学习目标是“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但比喻和拟人这些情感较外显的修辞无法完全传达出《春》的味道。散文的婉约之美、含蓄之美、声韵之美,更多地需要通过虚词、叠词、整散结合的句式去体味。

所以我们选择了《春》《春风》《多情的雨》《春之怀古》这组文章,设计了探索虚词、叠词、整散结合在塑造意境和传情达意上的作用的任务。根据教学实施,我们觉得这样设计的好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多了独立思考的时间,组文阅读课堂应当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心无旁骛地思考。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多了,有了真正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在阅读方法的点拨,而不是舍本逐末精讲细讲。教师有较多的时间帮助和关爱那些阅读底子薄弱的学生。在课堂上,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课堂成为有温度的课堂。

虚词、叠词、整散结合循序渐进的设计,集中火力让学生学会从这三种角度去赏析散文的韵味,教学策略得当,花的时间较少,学生获得了较多的知识,事半功倍。

设计学习单时,把虚词、叠词、整句、散句的概念事先告知学生,学生学习时能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课堂实践中设计的三个点太多,可根据学情,选择叠词一个点就够了。这就需要教师自己把叠词研究透,让教学环节往更深处走。

首先,要唤醒学生的阅读经验,调动学生知识储备中有叠词的具体诗句,让学生理解叠词,并从中概括出叠词的一般形式和作用。

其次,让学生到文本中寻找叠词,并体会叠词在具体语句中的表达作用。如将“嫩嫩的”和“嫩”进行比较,发现两者都能表现质地,但“嫩嫩的”更多了分可爱和欢喜,而且读起来更缓慢,更朗朗上口。叠词生机勃勃而充满欢欣的意境就呼之欲出了。

最后,学以致用,让学生也用叠词写几句话。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体会到叠词的作用,更能把这些作用发挥到语言表达中。这样的过程,实现了积累—运用—提高的三步跨越,也实现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的转换,学生能把叠词真正学好。原来的点太多,如果每个点都匆匆而过,走马观花,很着急,那效果就会不理想。

组文阅读就是透过一组一组的文章,让学生去发现文本所隐含的各种信息,并在阅读中归纳发现、整合信息的方式方法,集中破解学习中的难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