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强调阅读结构,挖掘三篇文章的任务

强调阅读结构,挖掘三篇文章的任务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弗朗西斯·培根的《谈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和读书的好处,这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采用的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格物”“致知”是“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阅读《谈骨气》《说勤》和《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三篇文章,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强调阅读结构,挖掘三篇文章的任务

结构,本意是指建筑房屋所立起来的间架,是建筑学的专用术语。语文中的结构指文章的组织形式。文章的写作不但要言之有物(有材料、有内容),言之成理(有主题思想),而且必须言之有序,这就是说要考虑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过渡承接,如何安排详略等。我们把这种为表现文章内容所做的材料的组织安排叫作文章的结构。

常见的文章结构有四种。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例如弗朗西斯·培根的《谈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和读书的好处,这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

2.总分式:文章先总述,再分说。这种结构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采用的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格物”“致知”是“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然后先说明儒家对“格物”“致知”意义的曲解和对“格物”“致知”精神的埋没,再阐述科学发展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最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3.对照式:文章中的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一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例如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前一部分批驳了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驳了他人的论点;后一部分从正面列举事实,提出正确的论点——我们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间接地批驳了他人的论点。

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从“不求甚解”一词的来历谈起,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要好读书,读书要会意;再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读书应当重在读懂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是寻章摘句;最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了读书“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初中议论文教学是起步点,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九年级上册虽然安排了两个单元的议论文,但对刚接触议论文的初中生来说,即使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教,学生对论点的把握、论证的思路等还是难以掌握。在组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课外资源,更好地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下面我们来看宁波市宁海县跃龙中学的应丹老师的一个课例。

阅读《谈骨气》《说勤》和《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三篇文章,完成以下三个任务。(www.xing528.com)

任务一:这三篇文章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通过速读,找出三篇议论文都是在文章的开头第一段就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谈骨气》);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说勤》);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任务二:三篇文章论证的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

通过联读,发现这三篇议论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在文章开头提出观点,接着分别从不同的方面,通过举不同的例子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最后得出结论。

任务三:三篇文章所运用的事实论据之间的关系有什么不同之处?

通过联读,发现《谈骨气》和《说勤》中分析问题的部分,采用的是并列式的结构,段落和段落之间没有主次轻重之分,而《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一文中,几部分内容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不能调换顺序。

通过以上课例,我们可以看出,对议论文的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点来把握:抓论点,论点的位置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者文章的结尾;抓论据,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在阅读过程中要有所区分;抓结构,为了论证观点的正确,思路清晰尤为重要,并列式、总分式、对照式和递进式等结构方式有不同的表达效果,为此,阅读时要重点关注作者采用的各种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