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文阅读教学是新的教学尝试,但它依然不能脱离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依然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课标理念。然而其特殊的多文本结构,又要求这一教学范式加以变化,不然会影响到课堂的整体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
良好有序的师生互动即“带”学生欣赏,做给学生看。王荣生老师说:“语文教师似乎站在学生与作品的中间,学生透过老师的眼睛来看作品:原来他们看不到的地方,借助于老师的眼睛,或许也看到了;原来他们感受不到的东西,受老师的感染,或许也有感受了。”[8]
为实现有效的“带”,组文阅读教学可采用以下策略。
(一)用学习单预学
单篇教学到组文阅读教学的首要变化即单文本阅读向多文本阅读的转变,而多文本阅读在学生阅读中体现出阅读和理解时间的延长,形成更多的阅读障碍。为此,教师应设置有效的预学,如用学习单引领学生欣赏。
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下发学习单。学生根据教师下发的学习单,采用略读、跳读等生活化的方式阅读组文材料,予以了解;通过自主学习尝试着完成教师下发的学习单。教师通过对完成的学习单进行批改,收集、了解学生在阅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学习单
结合文本,谈谈对每篇文章题目的理解:《阅读是一种孤独》《节令是一种命令》《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一名学生对《节令是一种命令》是这样理解的:一年中有二十四个节令,节令指挥着万物。人的一生中也会有许多节令,就像西红柿,初夏时分是最自然、最健康,不加修饰的。在特定的年龄做特定的事,用深浅不同的谈吐去交流,活于世上,这样才沉着,精神,不做作,不苟且。就像庄子的典故“鲲鹏展翅”,万事万物都要有所依靠,有所局限,这样才会活得逍遥自在,流芳百世。
该理解巧妙地点出了毕淑敏笔下节令的文化内涵,质朴大气,理解的“不做作,不苟且”也紧扣文本。对文题的理解建立在对文本内容由浅入深的认识上,不仅对毕淑敏散文中的细腻情感、华美的文辞有所感悟,更使人对生命有深深的思考。(www.xing528.com)
(二)按学习文本特色设置问题
“n”篇阅读材料,应精选具有典型特征的材料。在问题设置上,应体现阅读过程和方法的典型特征,而不应是纯粹的记忆性问题,应是有一定难度的,能够体现思考过程的,需要学生在落实方法的基础上通过一定思考才能完成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通过努力思考、通过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得出答案。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有学生的思考,还要有教师的引导。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典型材料出发,通过观察、联想、类比等方法,对多文本材料进行分析处理,引导学生在其他材料与典型材料的比较中,找寻本质特征上一致的地方,并进行总结,形成知识的迁移。
问题探究的内容要有指向性,一次阅读能解决一两个核心问题就可以了。如在“李娟散文主题悦读教学”中,有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知名作家梁文道曾评论李娟的文章说‘这是本世纪最后的散文’。说说看,散文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形散神聚)从李娟的文章入手说说你对此的理解。”这个问题由浅入深,让学生从文本故事出发认识作者的散文,又从故事背后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所洋溢着的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在文本中渗透的深层次内涵,体会李娟散文的本质特征。
(三)从学会到会学的评价
组文阅读教学的评价是“带学生学”的重要一环。形式上应是师生互评,双向评价。
在预学环节,教师通过对学生预学材料的批改,有效地了解了学情,并掌握了学生的亮点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足。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文本掌握的情况予以统计,为课堂教与学的有效生成做好准备。学生也能通过教师的预学评价,弥补自己对文本认识的不足,加深对多文本的认识,使课前准备得到有效落实。
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则更应有针对性。组文阅读是学生自主的阅读,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而教师的引导也必不可少。学生在针对某个或多个问题阅读多文本后,这时候并不能保证学生的回答是准确的、全面的、具体的,因此,教师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恰当的评价。这时应体现出教师评价的专业性,即有针对性、全面性和启发性。有针对性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直接评价;全面性则指对学生阅读体验中的不足加以补充,多文本分析,有具体的引入、归纳和多角度赏析;启发性则指教师评价后,学生能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阐释问题,达到学以致用。教师在落实中,在课堂上应对知识技能掌握较好的同学采用各种形式的表扬,形成正面强化;而对未能掌握课堂知识的个别同学,也要做好指正,进行及时有效的辅导,如有必要,还可进行二次检查,确保从学会到会学!
例如教师上“精彩的演讲”这一组文阅读教学课时,请一名同学朗读了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中痛斥国民党特务的语段,接着予以评价。
教师针对学生朗读中的停顿、重音、语气等方面予以了教学指导。如“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应在朗读时加强反问、感叹,“有没有”“站出来”“凭什么”这些词应重读,后半段以短句为主,语气应急促,使呵斥不失刚正。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评点、指正后,学生的朗读效果明显提升了。再让学生模仿电影《开国大典》中的片段,这样学生朗读时的感情更加充沛,对词句的感悟更加深刻,学生会去学习如何朗读,学会了读这类情感强烈的文字,课堂氛围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