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教授认为把课文当“样本”教,是“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那些结合“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路径还常有点“带学生欣赏”的味道。[3]
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预测学生们阅读“这一篇”课文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依据学情采用相应的对策。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地应对学生现场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包括语言、文学、文章等语文知识问题。[4]
学生在阅读中的困难,他们未必都会在课堂里提出来;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他们往往也未必能意识到。回应学生的问题,也不是对学生的提问一一作答;教师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归类解决。[5]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指出:作为样本的材料要注重典型性,“必须从学生现在在读的或将来要读的现实情境中真实取样”。“具体的学生”“依了自己的经验”“在与特定的文本交往过程中”,形成读和写的方法或能力。这种方法或能力,就是这种类型想要生成的课程内容。这样的内容不是约定俗成的、固定的,而是由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在“通过形式把握内容”的过程中揣摩和发现的。
样本,便是学生揣摩和发现方法或能力的凭借。这样处理教材的方法很符合建构主义的理论。知识是由学生建构的,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发现知识的支持者和帮助者。
问题在于,这种由学生生成内容的做法,充满了不可预知性;教材的编订又必须以事先确定的课程内容为前提,这样就很矛盾。王荣生教授提出了三种克服难题的方法:一是借鉴教学经验,二是依靠研究成果,三是运用教材编撰的多种策略和技术,如全开放的、候选的、提示式的、演示式的、搀扶式的。
我们来看看宁波市宁海县桃源中学的周丽安老师执教的“毕淑敏作品主题悦读”的课例。
任务一:我们与作品对话
表达示例:这篇散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同学们根据这样的理解思路,浏览、跳读三篇散文。
任务二:我们与编者对话
毕淑敏的作品多如繁星,编者为什么唯独选取了这三篇呈现给读者,我们能揣摩出编者的意图吗?(我们能发现它们内在的联系吗?)
(结合三篇散文的选材、立意,站在高处回望整体构架,理解编者的呈现意图)
以圆桌小组为单位进行深度探究、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任务三:我们与作者对话(www.xing528.com)
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掩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露地表现了出来。——梁实秋
在三篇作品的品读中,你能感觉到作者毕淑敏是一个怎样的人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周丽安老师把毕淑敏的三篇散文《阅读是一种孤独》《节令是一种命令》和《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作为样本,让学生揣摩编者选取三篇散文连缀成阅读群的意图,领悟作者隐含的人生思考,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为了实现这个学习目标,周丽安老师设计了三个问题,分步解决。
第一个问题是阅读方法的问题。找到组文之间的共性,解决单篇阅读不能比较的问题。周丽安老师先唤起学生的阅读经验,即散文的解读路径,从不同的角度去推断文章的选材及立意,这有利于阅读方法的积累。
第二个问题是进行深入研讨,理解编者意图。周丽安老师引导学生结合三篇散文的选材、立意,站在高处回望整体构架,理解编者的呈现意图。这是补充学生的阅读经验,在组文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上找出相应的学习对策。
第三个问题是走近作者,领悟高尚人生。组文阅读要紧扣导向,让议题偏向语用。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就是要在品析、赏析教材文本的过程中,感受作者在词语运用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智慧。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组文阅读的方式,更好地进行语用实践。周丽安老师要求学生品读三篇散文,在品读中了解作者的人格与文风,这对学生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了增补和扩充,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以上三个问题,就是三个训练点,即读者与作品、编者、作者的对话。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组文的组合问题,如:为什么要选用这几篇文章作为“n”呢?
按样本教,是一种路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组文阅读中生成的学习问题和学习困难,能引发学生展开有目的、有意义的阅读,而不再是对文本条分缕析,这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灵活运用阅读策略和方法的兴趣。
2.组文阅读教学使教师采用一些重要的阅读策略进行教学成为可能,比如建立文本之间的连接、对比、整合、运用背景知识等阅读策略在多文本的阅读情境中得以运用。
3.在组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为学生搭建阅读的支架,有利于向学生示范阅读策略和方法。
4.组文阅读教学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情境,促进学生对阅读策略和方法的实践。不同的文本构成了不同的情境,阅读策略和方法在多种阅读情境中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深刻把握阅读策略和方法。
5.组文阅读集体建构的过程能够推动学生检视自己的阅读,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借鉴阅读策略,共同提升。[6]
按样本教,可以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周丽安老师的课例中,探究编者的意图这一任务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点,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