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之川认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侧重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更多地依靠学生自身在读写实践中的积累、探索和体悟,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升华的过程。”[7]不少学者和教师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举例,如商德远基于语文学科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围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语文素养的发展主线,提出“课前学习—理解内容—学习语用—实践操练—迁移运用”[8]的教学流程设计。张军则认为,读写结合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以读带动写,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初步审美能力;以写促进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读写结合,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9]。
与过去一篇篇孤立的逐字逐句的解读分析不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引导学生把教读课学到的阅读策略和方法运用到自读和课外阅读中。组文阅读就是应用阅读策略的最佳路径,也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捷径。
(一)立足语言建构与运用
就语言建构与运用而言,学生只有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才能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并在具体的情境中有效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与沟通。组文阅读可以为学生营造丰富的语言实践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技巧的习得和应用,也有利于学生在应用和检测时获得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教材只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而存在。“有了课本或选文,然后养成、培植、训练的工作得以着手”[10]。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设置了关联度很强的阅读篇目,例如七年级上册第12课(教读课文)《纪念白求恩》课后拓展了《纪念白求恩同志》《我们时代的英雄》《“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怀念白求恩同志》等篇目,又例如八年级上册第17课(自读课文)《昆明的雨》课后拓展了汪曾祺的散文《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我的家乡》等篇目。
语文教材和组文阅读的补充材料,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巩固习得的方法、提升语文能力、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凭借。
(二)立足思维发展与提升
就思维发展与提升而言,“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11]“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12]
例如,通过赏读《春》,升华鉴赏评价散文的方法路径,获得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课堂的第一环节,依据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围绕“春之美”,从篇章入手,可以赏读《春》的结构之美、图画之美、情感之美;从语段入手,可以赏读《春》的表现之美、手法之美;从字词入手,可以赏读《春》的意境之美、语言之美。课堂的第二环节,关联背景,深入探讨“春之美”的作者情怀,《春》不仅传达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更是生命的赞歌,洋溢着生命初生的喜悦以及对朝气蓬勃的生命力量的礼赞。《春》是作者内在情怀的抒发,这份情怀包含着作者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与尊重。课堂的第三环节,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选读《匆匆》《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篇目,关联印证作家情怀,感受这份情怀里不仅有对蓬勃生命的喜悦,还有对冷寂时局的忧伤、对生命匆匆流逝的无奈等。
思维导图如图1-1。
图1-1
本课通过篇章阅读,建构了散文文本的赏读路径;关联背景,探究了作家的内在情怀;选择组文,应用积累的阅读方法,明确了同类文本的赏读路径。
“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13]“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14]“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已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参读相关文章。”[15]
基于以上观点,教师可以通过关联视角,设计议题为“琦君之美,美在温厚”的“1+n”阅读教学实践活动。“1”是教材里的《春》,“n”包含琦君忆母亲——《母亲的书》、琦君忆童年——《下雨天,真好》、琦君忆故乡——《月光饼》。教师围绕议题设置三个问题,运用相关关联,促使学生形成思维路径。预习环节,应用《春》的赏读路径,围绕“温厚”赏读文本的篇章、手法和语词,并印证白先勇之言:“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重的记忆与怀念。”课堂的第一环节,围绕“温厚”赏读至真至善的人物,其中有心怀慈悲、热爱生活的母亲,淳朴善良的阿荣伯,严厉又和蔼的老师等。课堂的第二环节,围绕“温厚”赏读作家童年时期细腻灵秀的情感,童年的关键词包含“有趣”“幸福快乐”“温馨美好”“令人难忘”等;情感的关键词包含“被关爱”“被呵护”“孤独”“惆怅”“怀念”“感激”等。课堂的第三环节,围绕“温厚”赏读温和宽厚的作家情怀,琦君笔下的童年并不丰富多彩,只有忙碌的人物和平淡的生活,却给读者留存了深切、真挚的情感,这便是作家的悲悯情怀。琦君本是邻家的孤女,身世悲戚,寄人篱下,她的悲悯情怀或许得益于她身边淳朴善良、热爱生活的人们以及幸福快乐的童年回忆。亲人给予的温暖和在过往生活中感悟到的温馨,熏陶、滋养了琦君的悲悯情怀。拥有着这份温厚情怀,她才能平静地面对生活的悲苦与无奈。(www.xing528.com)
思维导图如图1-2。
图1-2
本课围绕“琦君之美,美在温厚”这一议题,借助篇章阅读,鉴赏散文的语言之美、结构之美、写法之美;梳理人物关系,品读散文的言情之美;对比、分析生活的悲喜,感受作家的悲悯情怀。
组文阅读呈现给学生较直观的阅读路径和深度赏读的关联梯度,从而训练学生习得单篇阅读和自读难以培养的阅读思维和方法,从几篇文章的关联分析,到作家温厚情怀的解读,阅读体验非常丰富。
(三)立足审美鉴赏与创造
“如果只注意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16]阅读的过程即自然体验、欣赏、评析美的过程。教师运用组文阅读,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体悟语言文字中丰富多彩的形式美、内容美、思想美,让学生浸润在多篇作品形成的立体美之中,从而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
孔子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育教学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去琢磨思考、应用探究,更在于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得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符合统编教材的教学理念,也是组文阅读的教学期待。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表述为“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基于此,可设置一组阅读,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宫玺)、《假如生活重新开头》(邵燕祥)等,设置三个“乐章”,分别为:第一乐章——诗歌吟咏、诗歌背读、抒发感受;第二乐章——诗歌吟咏、抒发感受;第三乐章——诗歌写作、诗歌鉴赏。通过对比阅读和关键词分析,达成感悟诗歌情理的教学目的。依据统编教材提供的语文要素来设置阅读活动,更新了教学理念,改变了教学方法,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意义的组文阅读正贴合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17]的教学理念。
(四)立足文化传承与创新
让学生在阅读中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会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优秀文化,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义。组文阅读能展现文化独有的特质,能将文化的显性特征和隐性特点逐一发掘。通过这些发掘才能体现文化的最大价值,这些发掘行为本身才是语文的闪光点。
统编语文教材增加了传统文化的比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聚焦于一首首诗词,从表情达意的手法看历史的更迭,组文阅读为手法的深度解读提供了策略;教师聚焦于一个个意象,从文人墨客的用词看时代的变迁,组文阅读为意象和意境的整合提供了方法;教师聚焦于一个个典故,从寥寥数笔的概括看岁月的足迹,组文阅读为学生提供了比较的路径。
正如刘会芹所说:“只有解读、理解并传承这些文化密码,我们才能读懂汉语的丰富意蕴。”[18]文化不是简简单单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学生需要透过语言才能看到文化内涵。到那时,学生会惊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会感慨历史带走了时间,却带不走文化的印记。
组文阅读以单篇阅读教学为基础,结合统编教材指示的阅读方法,进一步探索了阅读教学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同时更新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相信组文阅读将成为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的新形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