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学学科研究实例:我的教研故事

数学学科研究实例:我的教研故事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过程采用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方式开展工作,全区所有初中数学教师参与分层作业的研究、编写和讨论,并且负责实施。

数学学科研究实例:我的教研故事

1.组建研究小组

成员由区数学学科发展中心专家、区教研员以及数学学科带头人组成核心小组,由各学校数学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组成研究团队。研究过程采用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方式开展工作,全区所有初中数学教师参与分层作业的研究、编写和讨论,并且负责实施。

2.组织理论学习

重读数学课程标准及数学教材,明确每个知识点的学习要求,并对学习要求进行细化,对《习题册》中的题目进行逐题研究,分析其涉及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学习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理论,把它们作为分层作业设计的三个理论依据,理清初中数学作业分层的思路和方法。在分层设计作业时,将练习题分为不同的类别: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与基础练习,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这部分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的综合题,重在技能训练,提高速度;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讨性问题,重在提高综合能力。可以用A、B、C表示这几个层次的练习。

例如,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分层,具体如下:

(1)数与代数中的分层:要求C层学生掌握计算顺序,熟练计算方法,能正确利用计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B层学生在计算达标的基础上,要尽可能提高计算能力;A层学生计算要做到绝对熟练、正确,同时必须做拓展题,以培养这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空间与图形中的分层:在几何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物体的几何特征、计算公式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如在学习了圆的面积和周长后,要求C层学生做课本上的常规练习题,根据不同条件求圆的面积、周长;B层学生除了熟练地掌握常规练习题外,还要有选择地解答类似圆的面积和周长有关的实际问题;A层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做常规练习题,但必须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上述综合性题目,让这类学生既体验知识的应用意识,又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四四二”模型,开展作业分层设计与实施

“四四二”模型是在开展“分层作业”项目研究过程中总结而成的研究模型,即“四次研讨、四次筛选、二次反思”(见图1):(www.xing528.com)

(1)第一次研讨、第一次筛选:每一所初中数学组针对每一单元组织研讨,对习题册及教辅书中的题目进行筛选,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师的经验,确定该单元的分层作业;

(2)第二次研讨、第二次筛选:将全区初中分成四个片,每一片有4—6所学校,实施异质分组,按照不同年级,由核心组成员组织研讨,各学校讲解、分析准备的习题,明确习题分类的理由,通过研讨,最后确定一单元中每一课时的三个层次的作业,按照统一体例呈现。

(3)第三次研讨、第三次筛选:组织全区同一年级的数学研讨活动,邀请学科专家一起参与讨论,由各片代表交流分层作业的设置、题目选择的理由、分类的依据等,从各片的分层作业中筛选习题,最后确定一单元中每一课时的三个层次的作业,按照统一体例呈现。

(4)第一次反思:伴随着第三次研讨、第三次筛选,要求各位教师对选题的过程及依据进行反思,从理论层面和自己的经验层面对最后确定的分层作业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5)第四次研讨、第四次筛选:将分层作业在各学校学生中使用,根据使用情况,再次组织全区交流研讨活动,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适当增加或者删除,最后形成一份比较完善的单元分层作业。

(6)第二次反思:伴随着第四次研讨、第四次筛选工作,这是在学生使用分层作业后进行的,根据学生分层作业的反馈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教研员组织中心组教师设计“课堂教学观察量表”,提供给各学校教研组实施课堂观察,优化教学设计,矫正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的教学从“备课”环节到“作业”环节形成“良性循环链”。

图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