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开展序列化的教研活动,广大教师形成如下共识: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基础
教学的立足点基于学生原有的基础,如果不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不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不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教师的备课再充分,课讲得再生动、精彩也只是枉费心机,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就如上文中的那位数学老师如果知道班级中有这样理解“数字”含义的学生(其实不止一个),了解当今社会的种种不良环境对青少年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教学中只要通过几句简单的引导,就能够排除不良干扰,把学生拉回正常的思维状态,回归数学思维。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www.xing528.com)
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教师的讲授会显得苍白无力。学生为何对“旁门左道”感兴趣,而对日常的学校教育感到乏味?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课堂教学缺少趣味性、没有吸引力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果我们的学生对课堂教学充满好奇,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教授枯燥乏味的数学时能赋予其实际意义,比如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理解数学符号的真正含义,能构建稳定而牢固的知识结构,那么不管外面的世界多“奇妙”也不会动摇学生数学知识的根基。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它是如何产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能解决什么问题?教学设计时,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聚焦思维,引导学生共同构建知识结构,让师生共同经历知识的增长过程。
3.理解知识的本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是教学的重要目标
无论是概念教学还是原理教学,一定要通过学生的体验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知识的欠缺、对问题认识的误区,并及时引导、及时补救;同时也要及时发现、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和闪光点,顺势利导,揭示问题的本质。例如,函数概念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函数的概念以及函数的符号表示,还必须让学生理解函数是反映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关键词是“变量”与“关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理解数学符号的实际意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地完善,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