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学建模与教学:高中主题教学案例

数学建模与教学:高中主题教学案例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根据前文分析得到的数学建模题目的筛选与改编原则,以张思明的教学实践为典范,确定了该教学设计的高中数学建模题目,设计一份关于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主题教学设计案例。那么,接下来是继确定高中数学建模教学“选题准备”之后的“教学实施”部分,作为高中数学建模主题教学设计示例分析。表3-6是该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流程中的教学实施环节。

数学建模与教学:高中主题教学案例

前文已经讨论过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如何选题以及如何改编题目,而前期准备中的“分析教学要素”这一部分则是选题和改题的理论依据,在此笔者不再赘述。本节根据前文分析得到的数学建模题目的筛选与改编原则,以张思明的教学实践为典范,确定了该教学设计的高中数学建模题目,设计一份关于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主题教学设计案例。

该教学案例来自北大附中张思明老师的教学实录,是经过多次实践检验的成功的经典数学建模教学案例。该教学设计以“磁带中的数学问题”为主题,派生出一系列的数学建模问题,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参与,适合作为“模仿阶段”的数学建模教学案例,同时符合部分高中数学建模题目的筛选原则和改编原则。

那么,接下来是继确定高中数学建模教学“选题准备”之后的“教学实施”部分,作为高中数学建模主题教学设计示例分析。

表3-6是该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流程中的教学实施环节。

表3-6 该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流程中的教学实施环节

【教学过程】

一、讨论交流

(注:该环节遵循了丰富度原则和过程性原则)

学生查看磁带样品,小组确定合适的数学模型解决方案。各小组代表发言,提出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案:

(1)设法直接测量磁带长L与单层磁带厚度d;

(2)设法直接计算L与d;

(3)设法测量L而计算d;

(4)设法测量d而计算L。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测量中的误差控制。

设计意图:教师直接抛出问题,方便初次接触建模的学生进入建模学习的状态,遵循了数学建模题目改编的丰富度原则;将学生进行分组,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遵循了数学建模题目筛选的过程性原则。

二、小组汇报

(注:该环节遵循了过程性原则)

学生汇报实际求解过程与结果。

第一组学生A:先将磁带全绕在一边,测量图3-7中的R与r(实测为R=24毫米,r=10.5毫米)。把磁带所在的左盘的俯视图看成一个圆环,把它想象成是由一条长为L、宽为d的“细长矩形”环绕填充而成的,因此有S=π(R2-r2)= L×d=S矩形

图3-7 图形

可用上面的公式测量一个数据,再计算另一个数据。

教师追问,激发学生思考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追问与回答:

教师:测哪个量?

学生B:测磁带的厚度。

教师:怎么测?

学生B:用千分尺或游标卡尺(结果显示0.016毫米)。

教师:其他同学的测量结果如何?

测出结果的学生:答案各不相同,略有差异,可以取平均值。

教师:大家对第一组同学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学生C:这样测量结果存在漏洞,因为磁带不是刚体,尺子对磁带的压力大小会影响数据结果,可折叠成多层再测。

总结分析:实际上怎样减少测量误差是我们设计测算方法的关键,取均值法是从数学的角度考虑的,而通过增加叠层来提高仪器的测量精度是从物理的角度思考的,这两个也可以一起运用。所以,磁带的厚度大致在0.0165—0.0167毫米,最后算出磁带的长约为90米。

第二组学生D:我们的方案是先测量磁带长度,再算磁带单层厚度,将新磁带放入录音机,走带1分钟,停机,取出磁带,在当前位置将磁带剪短,用手揪出一分钟内通过磁头的磁带,用卷尺测量长度,约2.9米,也就是说录音机在正常播放 1分钟时,磁带走了2.9米,那么1小时则走带174米。

反驳:

学生E:不能乘60,应是30,因为60分钟的磁带的单面放音时间是30分钟,所以长度是87米。

学生F:还是需要多测几次,尽量减少误差。

教师:先肯定两组同学的实验操作,再提出是否能在不剪断磁带的前提下用卷尺测量出它的长度,为什么两组同学的测量结果相差较多。

设计意图:求解问题时,尤其是有测量数据的问题,往往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需要不断对求解过程进行分析、讨论、修正、验算,这本就是数学建模过程中的重要之处,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以批判的角度看待问题的思考方式,同时遵循了数学建模题目筛选的过程性原则。

三、问题拓展

(注:该环节遵循了拓展性原则)

学生讨论如何求成卷材料的长度,如纸卷、布卷、油毡卷等,思考新问题与原问题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指导学生对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推广。

设计意图:将实际背景一般化,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迁移运用的能力,还为以后解决更一般的数学建模问题做好准备。同时,更显示出数学建模题目的拓展性原则。

四、模型拓展

(注:该环节遵循了课时度原则)

学生展示新的解决方案:

学生F:先测材料的单层厚度d,然后用L=S截面/d来求其长。

学生G:可以应用物理模型,首先以单位长度的待测材料称重(得到的是密度)W0,然后为磁带样本整体称重(扣除卷芯的重量)W1,于是L=W1/W0(单位长度)。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使用求长模型需要注意的条件。

设计意图:考虑到数学建模活动的课时度原则,在时间合适的情况下,将讨论时间交给学生,教师不做过多干预,更有利于学生交流时擦出思维的火花。

五、问题发现(www.xing528.com)

(注:该环节遵循了真实性原则)

在录音机上“找”函数:

1.取一盘磁带,观察当磁带全绕在一边时,磁带的边缘与另一边缘之间的最短距离是多少。在放音过程中,这个距离会变化吗?若变化,是变大还是变小?请进行实验观察。要使得在放音的任何时刻两轮磁带的边缘化互不接触,两轮轴间的最小距离应为多少?

2.以家里的录音机为观察对象,观察录音机的计数器中的问题,发现数字k与放音时间T之间的关系。T是k的正比例(或线性)函数吗?你能根据你观察的数据求一个T=f(k)型的近似公式吗?磁带a上有一首长7′3″的歌曲,要将它转录在另一盘磁带b上,起始位置的计数显示是k=100,问转录歌曲结束时,应在k为多少时停机?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录音机的计数器中的数字变化,鼓励学生敢于谈个人发现。

设计意图:在此问题之前的数学问题,是初中生也可以完成的数学建模题目,偏于简单,适合初接触数学建模的高中生。所以,带着同样的现实背景,依然以磁带问题为引,感受高中数学知识所能解决的更具真实性的数学建模题目,遵循了数学建模题目筛选的真实性原则。

六、建立模型

(注:该环节遵循了知识度原则)

学生H:我们组经过讨论认为,在放音初期,受力轮转得快,供力轮转得慢,因此大盘变“瘦”的速度小于小盘变“胖”的速度,因此两盘空隙渐渐变小,而放音后期正好相反。当磁带走至全长的一半时,两盘间隙最小,此时两轮的外半径均为m,而且由左右两轮磁带缠绕所形成的圆环面积相等,得π(m2-R2)=π(R2-r2)/2。

补充:

教师表扬学生的回答,带领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通过列表,分析各数据之间的函数关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第二次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现有的知识背景,理解模型中参数的实际含义,找出隐含的数学关系,建立合适的函数模型,即遵循了数学建模题目的知识度原则。

七、实验探究

(注:该环节遵循了工具性原则)

关于第二个问题:

原始数据:利用原有的试验数据,即k与T的试验数据表,分析计数器的读数k与放音时间T之间的函数关系,见表3-7。

表3-7 函数关系

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数据表格在直角坐标系中做出散点图,见图3-8,并观察分析符合的函数模型。

图3-8 散点图

运用计算器的线性拟合方法,确定线性拟合公式,建立对应的函数模型:T=0.06132521187902k+2.36800226352。

(注:此处省略了计算机验算过程)

教师给出之前学生已探究过的结果,鼓励学生并验证是否满足模型假设。

设计意图:为了节省时间和简单起见,课堂上不再进行新的数据记录,建议同学课下自行探究新的数据。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计算器中的线性拟合功能,找出线性的拟合公式,建立函数模型,遵循了数学建模题目的工具性原则。

八、模型验证

(注:该环节遵循了过程性原则)

学生提出自己对函数的拟合方案,然后分组计算,再交流分享后,找到主要运用的拟合函数。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并计算函数拟合公式,代入数值k=100,得到最终结果。

(2)抛物线型近似公式:T=ak2+bk。因为抛物线过原点,所以默认常数项c=0。将某两点,如点E,F的坐标代入上式,可得如下拟合公式:T=f2(k)=-0.000046698k2+0.0861352k。

(3)幂函数型近似公式:T=akb+c。利用点O,A,F的坐标,可确定a,b,c,可得如下拟合公式:T=f3(k)= 0.1405834k0.8722744

(4)对数型函数近似公式:T=aln(bk+c)。根据点O,A,F的坐标,进一步确定a,b,c,得如下拟合公式:T= f4(k)=69.1365361ln(0.00125k+1)。

先利用抛物线型近似公式求解问题2,代入数值k=100,计算得到k1≈204,k2≈1640,其中k2不合题意,舍去。

答:在录音机的计数器显示为204时,可转录完该乐曲。

设计意图:该计算过程是在计算器没有拟合函数功能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作,加大了学生的计算量,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函数分析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九、课题总结

教师将本课的结束语打在屏幕上:

(1)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好帮手,怎样用好它?

(2)怎样让我们长出发现问题的“慧眼”?

(3)图形计算器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可以怎样利用它?

(4)你还能拓宽“磁带问题”,提出新的应用数学小课题吗?请同学们思考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宽问题思路,为后续数学建模的拓展问题做铺垫,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数学学习 习惯。

【案例反思】

该数学建模活动是以张思明教授的数学建模课堂教学设计为基础,并依照本书的数学建模题目的筛选与改编原则做了调整,可作为数学建模教学设计的参考。

从选题背景来看,尽管在大数据时代人们使用的数据存储方式大多是CD、硬盘、U盘或是网络云储存等数字存储方式,以磁带为课题研究对象,没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感,但是取材对象可换作卷纸、环形胶带等其他形似的物品,甚至可以考虑研究电缆、电磁感线圈等问题,将知识背景从二维平面推广至三维空间几何问题。

事实上,有资料显示,磁带存储成本低,而且功耗低,可自动化备份,特别是抗毁损能力更是远远超出硬盘十年左右的寿命。隔几年制到新硬盘里,如果是大量数据就会非常麻烦,且容易丢失,而磁带则可以保存数十年,世界上仍有很多企业和档案馆采用磁带进行存储,尤其是那些数据安全性要求高的企业,比如银行,又如移动、电信和联通这样的通信公司。换言之,磁带问题依然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数学建模教学的实施是以建模题目的编写为基础的,在确定了建模题目之后,笔者将着重探究实施建模教学的 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