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项目信息化管理模式研究:塑造主体共识的有效方法

科技项目信息化管理模式研究:塑造主体共识的有效方法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如果执行主体与服务对象不能就科技政策的认识达成一致,或认识出现偏差,则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落入认知陷阱,即执行主体对执行科技政策采取消极的态度或拒绝执行,服务对象对科技政策持怀疑态度,缺少参与的主动性。对科技政策认知共识的形成主要是不同主体通过对政策信息的筛选和整合实现的,其过程可以看作执行主体与服务对象的认知结构与政策信息之间的交互影响。

科技项目信息化管理模式研究:塑造主体共识的有效方法

形成正确的认识是科技政策执行力生成的基础条件和前置环节。科技政策的执行活动是一种群体行为活动,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大系统中,它具有自组织、非线性、选择性等特点,所谓自组织指的是科技政策的执行源自多元主体的互动,其执行力的强弱会随上述互动自发形成并调整;所谓非线性指的是科技政策执行力并非依据线性模式变动,而是随输入输出呈现不规则变化或突变;所谓选择性指的是无论是执行主体还是服务对象,都会对执行内容进行自我筛选,即选择更加有利于自身的内容加以执行。

在科技政策落实之前,无论是作为执行主体的政府机构或中介组织,还是政策服务对象,均需要对政策内容、目标、具体程序以及限制条件有清晰一致的认识,进而对政策执行主体来说形成正确的执行态度,对服务对象来说,了解政策制定者的意图,如此才能确保科技政策完整、准确地得到执行,这两者结合起来确保科技政策形成有效的执行力。而如果执行主体与服务对象不能就科技政策的认识达成一致,或认识出现偏差,则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落入认知陷阱,即执行主体对执行科技政策采取消极的态度或拒绝执行,服务对象对科技政策持怀疑态度,缺少参与的主动性。

对科技政策认知共识的形成主要是不同主体通过对政策信息的筛选和整合实现的,其过程可以看作执行主体与服务对象的认知结构与政策信息之间的交互影响。任何政策主体的认知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选择性,这与其知识结构、信息来源以及所处环境有关。对政策执行主体来说,只有掌握充足的知识储备,才能充分认识相关科技政策的内涵及其执行的必要性,进而采取适当的执行行为,因此国家技术改造政策在很长时间内难以形成执行力的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对于产业发展的知识存在欠缺,认识不到技术升级对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对于服务对象来说,其知识结构决定了对于政策效果及对自身影响的认识是否正确,进而能否产生对该项科技政策的认同。在特定的知识结构下,当执行机构与服务对象同时对一项科技政策认可之时,那么该项政策的执行力也就得到保证。信息来源的不同会对政策主体的认知产生扭曲。科技政策的信息不仅仅来自政策文本自身,社会媒体、公共教育等都会承担一部分与科技政策相关的信息传递作用。其来源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包括文字、图像、声音等,且会在不同形式之间不断变换。因此信息来源途径、传递方式的不同会造成政策主体在接受信息过程中出现明显的不确定性。(www.xing528.com)

科技政策执行主体的信息来源主要是来自社会的各项科技诉求,科技与发展的总体态势等,由于这些信息相对零散,因而需要执行主体自身具备较强的分析处理能力,能够对信息加以分辨;同时又需要执行主体具备较好的公正性与客观性,能够更好地平衡部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显然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这是难以实现的。

服务对象的信息来源则以政策制定和执行机构为主,同时又会将来之上述两类机构的信息与自身知识结构加以匹配,如果两者出现偏差,则会采取二次信息获取,即从更加广阔的范围内获取信息,这又与其所处外部环境产生联系,如果其外部环境普遍对该项科技政策持负面看法,则必然会影响其对政策的认同。由于服务对象的信息来源相对较少,因此政策执行主体在特定情况下又会主动发布不实信息,使得服务对象按照执行主体设想的方式参与政策执行,这也就是所谓的弹性执行,例如当前在太阳能分布式发电产品的推广上,国家有明确的政策对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的给予补贴,并允许其剩余电量上网,但是作为执行部门的国家电网公司一方面对补贴政策不予宣传,另一方面又通过缴纳安装费等方式,提高分布式发电的上网成本,从而使得该项政策难以形成有效的执行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