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别的影响因素对科技政策执行力的影响效果依据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将实体因素、非实体因素、科技因素和非科技因素分别纳入上文中四个维度加以分析,可以得到以下一系列结果。
表4-2 科技政策执行力各影响因素的比较
在表4-2的17个影响因素中,政策执行内容一经确定,往往具备较长时间的稳定性,在有效期内,对执行力的影响效果是固定和持续的,但这种效果不会随时间而提高,且也较少出现影响效果的逆向变动。执行人员、执行机构和执行工具作为科技政策执行力的承接载体,直接参与执行的全过程,其行为和效果均具备显著的堆积性、可持续性和可传导性,如执行的选择会受制于执行机构,而这两者对于科技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又会反映在执行态度、执行责任等多个方面;执行工具的选择是由政策内容决定的,但是同一政策,执行工具不同可能产生不同的执行力等。服务对象带来的影响则呈现出较强的可传导性,一旦单个创新主体对某项科技政策产生不信任感,他会将这种不信任感传递给其关系网络中的各个节点,特别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传播效率会以指数形式提高。同时创新主体对科技政策执行力的影响也是持续的,一旦确定行为选择往往难以短期改变。(www.xing528.com)
从非实体因素的角度,除执行方式外,执行成本、执行态度和执行兴趣均存在显著的堆积性,一项科技政策执行成本越高,意味着执行难度越大,执行力受到的负面影响越强;而良好的执行态度和执行兴趣则有助于执行力的不断提升。同时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执行态度和执行兴趣都是可以传导的,会改变执行成本的构成以及执行工具和执行方式的选择;执行成本同样会反作用于其他因素,成本越高执行机构和执行人员面对的压力越大,其执行兴趣可能越低等。执行方式、执行成本以及执行责任的可持续性特点较为显著,一方面执行方式和执行责任由政策内容确定,考虑到制度稳定性要求,科技政策的执行方式以及各部门的相关职责一经确定,不会在短期内反复改变;另一方面执行成本的消减涉及机构调整、组织协调、人员配置、资源分配等众多领域,是公共政策执行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其对执行力的影响效果也是相对长期的。最后,执行方式指标的自干扰性特点较为显著,其中特定的执行方式要与外部环境高度匹配,而这种匹配是动态的,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出现扰动,即引发影响效果的逆转。
从科技因素视角,科技水平、科技潜力、科技需求和科技创新氛围等因素大多数情况下,在四个特色维度上均表现得较为显著。出现例外的主要有两项,分别为科技潜力因素的堆积性特点不明显,科技需求因素的自干扰性特点不明显。究其原因,前者主要是由于潜力因素是对未来的判断,该项因素的变动首先影响到对当前政策内容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带来的科技政策执行力变动不但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同时也会受到其他各个因素的干扰。后者对于政策执行力来说,总体上发挥了正面影响,即科技需求的扩张,会带动创新主体主动参与到政策执行过程中,且随着这种需求向制度环境、经济发展环境等因素的扩散,政策目标与执行主体的利益诉求将更趋于一致,从而进一步增强对该项政策执行力的影响效果。
非科技因素对于政策执行力的影响特点更为显著。从中长期来看,经济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处于动态变化中,因此尽管对于单项科技政策,其生命周期相对较短,上述因素均可以看作是静态的、非显著性因素。但是一旦将观测周期拉长,从系统角度审视科技政策的变化可以发现,无论是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还是制度环境,带来的影响均存在阀值,即随着环境与政策内容耦合性的提升,科技政策执行力将获得正向的影响效果;而一旦越过阀值,各因素与政策内容的耦合性就会下降,从而导致执行力受到的影响产生逆转,一些正向影响因素转化为负向影响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