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政策执行力是推动力和阻碍力达到平衡的结果,从本质上看这种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科技政策执行力主体要素在机制要素、工具要素和环境要素相互制约与关联的情况下,促进科技创新的动力来源。总的来看其具备六项基本特征:
(1)交互性
科技政策执行力在不同执行环节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即施力方推动政策执行主体要素环境要素、机制要素、工具要素的过程中也必然作为受力方受到来自下一执行环节的反作用。落实科技政策涉及不同的组织和个人,对于公共管理部门而言跨部门合作的工作量非常巨大,不同层次间如何配合,信息如何反馈,成果如何准确衡量等均可能成为潜在的阻碍力来源。因此政策设计过程中,必须从交互性特点出发,对政策执行力的强弱有充分的认识。
(2)矢量性
所谓矢量,在数学、物理学中指的是同时具有大小和方向的几何对象。科技政策执行力具有矢量性的特点,一方面它有特定的方向,即从科技管理、服务部门指向政策享受部门;另一方面它有一个强度的概念,执行力强的科技政策能够获取更多社会认同,在同等条件下,更加容易取得预期的目标,而执行力不足的科技政策则往往沦为一纸空文,在执行过程中面临重重阻碍等。
(3)时滞性
无论是知识溢出还是成果转化,科技活动总是需要经过一定的周期才能产生有形的结果。这就意味着,即使一项科技政策能够得以顺利执行,其执行结果也并非在短时间内能够真实反映出来。在这一前提下,也就很难判断该项政策的执行是否顺利,是否具备强大的执行力,因此科技政策执行力的强弱就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加以确定,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时滞性。(www.xing528.com)
(4)动态性
科技政策执行力的强大与否并非静态,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依外部环境和自身调整而不断产生变动。一方面某项科技政策进入执行程序,并经过一段时间间隔后,其推动力和阻碍力之间的平衡会有所变化,一些在短期内没有显现的阻力也会逐步表现出来,如对产业技术破坏性变革的支持政策,通常由于该项政策影响范围的拓展而引发现有主导产业的抵制等;同时一些新的推动力也会逐步加入,如新工具的出现、配套设施逐步完善、重大技术的突破等,从而使得该项政策执行力的强弱产生动态调整。另一方面,科技政策的执行过程作为一个开放式系统,往往不断接受来自执行各个节点的信息反馈,以对执行方式和途径进行调整,而随着执行方式和途径的变动,原本阻力的因素有可能转化为动力,原本是动力的因素也可能转化为阻力,这些都决定了科技政策执行力的动态性。
(5)分布差异性
科技政策的执行是一个连续过程,各环节的衔接尤为重要。但是实践表明过程的连续性通常与执行力分布的差异性同时存在。科技政策执行力的差异性分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不同执行节点的差异性分布,对同一项科技政策而言,中央科技部门和地方科技部门的执行力通常并不等同,一些中央政府大力推动的科技政策,在地方上可能不具备执行力,一些需要多部门配合的科技创新政策,可能主管部门大力推动、配合单位敷衍了事等。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分布,由于不同地区间自然环境、财政力量、专业人才密集程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等存在差异,同样的科技政策在不同地区执行力大小差别很大,以研发加计扣除政策为例,2010年之前在东南沿海地区大部分企业能够享受到该项政策,其执行力表现较强;而在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则受限于本地财政力量,对该项政策缺乏认同感,因而执行力较弱。针对创新链条不同环节的科技政策,执行力存在较大差异,一些执行程序相对简单,阻力来源单一的政策,执行力强,而对于市场力量与政府力量纠缠,影响因素众多的政策,则执行力较弱。
(6)有限性
科技政策的执行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聚集各种资源,因此影响范围非常广泛。但是从执行力的角度来看,任何政策的执行力都是有限的,它只能在特定环境下,确保达到一定的目标。一方面政策执行主体的能力有限,无论是公共管理部门还是中介组织,其自身拥有的资源有限,社会关系网络有边界,这就决定了其在承担科技政策执行责任之时,只能在自身能力范围内有限地推动各项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对于服务对象而言,其自身发展层次、认识水平等也存在有限性的问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基于有限的认同度和发展层次的差异,各个服务对象也仅能在有限范围内加以配合。此外,由于科技创新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任何具备执行力的科技创新政策均仅能关注特定群体,解决有限的问题,因此科技政策自身功能的有限性也造就了其执行力的有限性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