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与测量研究是执行力研究范畴的重要内容,也是主要难点。开展评价活动是判断政策执行效率的重要依据,正如Stufflebeam所言,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更好地改进。自20世纪中期开始,有关政策的评估作为独立的学术研究方向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三种代表性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政策评估关注的重点在于政策实施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可以分为过程评估和影响评估,前者评价政策的执行过程,后者评价政策效果,很多情况下对一项政策展开评价会兼顾上述两项,因此Freeman等人又将其称为综合评估;另一种观点将评估对象的范围拓展到政策方案的制定以及政策效果的非预期影响及成本等,并据此将评价按照阶段分为预评价、执行评价和后评价三类;第三种观点进一步将评估范围拓展到政策制定之前,即政策需求的评价。
对政策执行的评估是政策评价研究的组成部分,但是在现有研究中,政策评价主要集中在实施效果方面,对过程的探讨较为薄弱。与政策成效相比,针对政策执行的评价需要解决更加显著的动态性和复杂性问题,无论是在评价方法选择,还是指标设计上均面临更多的难题。政策执行力不仅仅是执行过程的函数,还与执行各方的禀赋特色及外部环境存在相关性,目前已有少量文献对如何测评政策执行力进行了一定探索,总的来看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即以专项政策为例展开的评价研究及对评价方法、指标等的探讨。
(1)专项政策执行力评价
专项政策执行力测评针对某项或某类专门政策展开研究,通过明确概念内涵,构建评价体系,选择评价模型等方式,对该政策执行力在不同地区或个体间的情况进行判断和比较。王天平在评价课程政策的过程中,采取了二元化的评价形式,即分别进行整体性评价和项目评价。整体性评价采用定性的模糊评价法,主要判断执行刚度、力度、速度、有效度、效益度及满意度,项目评价分别针对构成课程政策执行力的单个因素进行评价。
王天平的执行力评价研究主要是基于课程政策执行力构成因素,吴泽斌等人则从系统内部关联性的角度建立了评价体系,在对耕地保护政策执行力进行测度的过程中,吴泽斌选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PSR系统模型,将执行力看作原因-状态-响应三个子系统的均衡,用效用值衡量执行力的高低。按照该模型的观点,政策执行系统内部的协调程度越高,执行力也就越强。此外王书彦等人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八个普通中学进行了验证。但是一方面其模型相对简单,权重的设定受到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另一方面该方法的验证对象为普通中学,样本选择面窄,并未对高等院校等进行差异性分析和比较,从而限制了该评估模型的普适性。(www.xing528.com)
(2)与执行评价有关的理论探讨
政策执行力存在高度复杂性和难以量化等问题,部分学者从理论角度对政策执行力的评估方法、评估对象、评估指标等展开探讨,与专项政策执行力评估不同的是,这些分析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其操作性非常有限。如白现军对乡镇政府政策执行力的研究中,详细解析了评估主体和客体,他认为对于乡镇政府来说,政策执行力的评估主体应包括上级政府、具体执行群体、政策目标群体以及独立第三方四个部分;评估的客体则分为工作人员个人的执行能力和乡镇政府的组织执行力。据此构建了由可量化的硬性指标和非量化的软性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等。
总体上,与政策科学中其他研究方向相比,政策执行力评价研究还处于非常薄弱的情况,一方面由于该类研究涵盖了政策执行方、执行过程、执行对象、外部环境等多个方面,因此在指标设计和模型选择上面临较多困难;另一方面,政策执行力本身概念边界模糊,内涵多样化现象明显等情况也使得政策执行力评价成为执行力研究中的主要难点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