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从实证研究的取得结果来看,技术的时效性可能影响相关产业的生命周期,乃至经济整体走势。无论是熊彼特的学习-模仿模型,还是萨哈尔等人“技术-扩散(学习、理解)-新技术”的演化模式,Giovanni Dosi提出的技术范式和技术轨道理论,都反映了一个事实,即技术的发展存在着有迹可循的规律。以此为起点,引申出这样的问题,即由公共管理部门制定和推动的科技政策,是否真的能够对科技创新产生促进作用。在我国这样一个地方发展水平差异性巨大的经济实体中,尽管总体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技竞争力,但是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技术领域,技术发展水平各有不同,从而决定了在统一的科技政策目标下,需要根据差异性采取不同的执行方式,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为了满足执行的要求,甚至需要对政策内容和目标进行适当地分解和调整。
2006年在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中央政府针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分别从制度建设、评价模式、首购订购、国防采购、本币认定等方面提出若干条政策内容。然而直到2010年该项政策才在北京市进入实施阶段,期间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等部委先后颁布了《关于实施促进自主创新政府采购政策的若干意见》(财库[2006]47号)、《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国科发计[2006]539号)、《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办法》、《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合同管理办法》和《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评审管理办法》等多个文件,对自主创新产品的资格认定和能够享受的优惠政策进行了规范,基本扫清了操作工程中存在的各项障碍,但是该项政策的具体执行仍然困难重重,事实上直到2012年被停止执行为止,有关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在国家层面也仍然停留在试认定阶段;在地方上,虽然比国家更进一步,完成了多轮认定,但是实质上进入政府采购的,也仅有北京一家。上述事实充分表明,科技项目信息化管理面临的种种困境,从而决定了开展科技创新政策执行力研究的必要性。(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