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体制机制改革是我国政策创新的出发点
全球型经济危机激化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积累的增长方式、产业结构、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固有矛盾。事实表明,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在进入攻坚期,各类困难将在未来一个时期内集中爆发。为此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成为中国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工具,支持和鼓励创新活动的开展也就成为公共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体制机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容涉及我国政策经济体制中最根本的顶层设计,改革过程影响着众多利益团体,需要政策制定方、政策享受方、政策内容、信息传递渠道、执行方式等全面协调。科技制度作为我国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更加需要一个系统化的视野,从不同角度加以探讨,充分考虑与其他相关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产业政策等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并依据各主体的反馈在执行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整。制度经济学研究表明,制度滞后是制度变迁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我国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短期内科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可以通过外部力量迅速推进,但是从长期来看,其成效仍然需要通过相当长的时间,综合各方面因素才能得到验证,这是界定科技政策是否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加以充分考虑的。
1.1.2.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自新世纪以来始终大力倡导的重要工作。“十二五”时期,随着国家经济总体规模的迅速膨胀,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分配不公、就业不足等各类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科技创新将在民生改善中发挥更加广泛的作用。一是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依靠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保障人民利益已经成为普遍共识。二是当前社会上食品安全、自然灾害等一系列重大安全问题频发,唯有通过大力采用新技术才能及时实现预警和防范。三是当前我国分配不均、就业困难、二元社会等社会矛盾有进一步激化的趋势,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有极大潜力可供挖掘。(www.xing528.com)
1.1.2.3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制定和执行科技政策的最终目标
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积极应对未来20年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战略选择,国家“十二五”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两大战略,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让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形成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国家竞争力。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余个,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与其他类型国家相比,创新型国家以科技为重要资源,拥有较为完备的国家创新体系,重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强,国家整体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处于相对弱势,特别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国家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依靠企业自身力量提高科技水平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制度供给就成为决定我国企业是否有能力持续开展科技活动的关键性力量。由此可以将创新型国家当作一种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需要不同行为主体间的分工和协作,以保证这一体制顺利运转,从这一角度来说,创新型城区建设过程将对科技项目信息化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