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建设激励创新的学术氛围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建设激励创新的学术氛围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蒋建平:“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对策”,载《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第30期,第145页。[5]参见王铁臣:《创新人才培养与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吉林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6]参见刘冬海:《我国高校研究生激励机制优化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8]董俊虹、王润孝、程智勇:“从中外研究生教育模式看创新人才的培养”,载《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第67~71页。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建设激励创新的学术氛围

首先,学校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新的见解和善于独立思考,因为许多创新性成果的产生离不开独立思考;其次,政府和学校要加快科研硬件设施建设,增加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尤其是要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待遇,为他们从事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不能以论文发表的多少、获奖的多寡作为评价科技人员的唯一指标。

【注释】

[1]肖宝兴,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

[2]武士勋、戴维、颜冰:“略论创新人才特征及其培养途径”,载《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第81~82页。

[3]参见王铁臣:《创新人才培养与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吉林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4]蒋建平:“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对策”,载《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第30期,第145页。

[5]参见王铁臣:《创新人才培养与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吉林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6]参见刘冬海:《我国高校研究生激励机制优化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7]张喜梅、薛焱华、冯丽娜:“美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经验探索”,载《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第78~80页。(www.xing528.com)

[8]董俊虹、王润孝、程智勇:“从中外研究生教育模式看创新人才的培养”,载《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67~71页。

[9]冯怀平、常建梅、丁军霞:“日本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分析与借鉴”,载《教育界》2010年第20期,第136页。

[10]陈云萍、杨晓明:“德国、美国与日本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载《中国冶金教育》2006年第5期,第76~79页。

[11]高虹:“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国际交流能力——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情况”,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年第1期,第14~16页。

[12]方贵庭:“关于以研究生就业为导向推进课程改革创新的意义——以武汉大学课程改革实践为例”,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166~169页。

[13]李勇志、韩萍芳、沈树宝:“高校与企业共建: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新举措——以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创新中心为例”,载《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90~93页。

[14]吕改玲、蔡琼:“大学的学科群建设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载《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10期,第46~49页。

[15]印桂生、董宇欣:“高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27期,第253~25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