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科建设方面
要站在学科的前沿,除了借鉴清华大学与外国合作培养的方式,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还可以适当打破系、学院之间的壁垒,实行多学科综合培养。可以考虑建设跨学科组织课题组研究所,加强学科之间、系与系之间的联系合作,学科资源共享,集体培养和指导研究生。[14]另外,学科建设还要结合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自身学科特点进行。
2.教学方式方面
创新授课形式,除保持自己现有的东西外,要注意借鉴国外的一些内容,如加强研讨、交流、课堂演讲等,注重动手能力、研究方法和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等,相对不拘一格地进行考核;鼓励研究生开展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基础课程的领会贯通,注重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对学生的培养要突出特色,强调个性,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和发展方向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因材施教。在这方面,可以学习借鉴武汉大学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3.导师队伍建设方面
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多,对导师的知识结构、知识面、研究模式和手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单一导师或主副导师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可以学习日本,建立一支导师团队,将研究方向相近的教师按照规定的责任和权力进行组合,使教授们组成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网络化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客观上这也是一种竞争机制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和创新精神。[15](www.xing528.com)
4.教学实验条件方面
必须建设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搭建创新培养平台。主要包括各种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器材设备的配置,以及各类数值模拟软件的购买等。比如南京工业大学高校与企业共建,充分利用校外的优质资源,拓展了研究生教育新的平台。
5.创新成果的激励方面
为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创新成果的涌现,可设立多种类似“研究生创新项目基金”的奖励项目,同时提高奖励的力度和覆盖率。此外,还可设立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创新人才奖”、“优秀学位论文奖”等荣誉称号,并与相应的物质奖励结合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研究生创新的积极性。
另外,对研究生培养和激励经费的来源也应探索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渠道筹措的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