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游戏设计与指导:理解皮亚杰的游戏观点

幼儿园游戏设计与指导:理解皮亚杰的游戏观点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理解皮亚杰的游戏观点,需要理解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和其中的关键概念。正如皮亚杰所言:智力的每一个行动都是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而模仿就是为了自身练习而进行的顺应,相反的,游戏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同化,或者说与顺应相比,更主要的是同化。(二)基于认知发展阶段的游戏类型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发展有3个阶段: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

幼儿园游戏设计与指导:理解皮亚杰的游戏观点

图2-4 皮亚杰[7]

(一)认知结构理论与游戏的认知本质

皮亚杰是认知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认为个人存在着内在的认知结构,儿童的认知发展也是有着一定阶段性的,并在此基础上,从认知发展的角度研究和提出了关于幼儿游戏的观点。要理解皮亚杰的游戏观点,需要理解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和其中的关键概念。

1.幼儿的认知结构

幼儿是怎样获取知识、获得认知发展的呢?皮亚杰认为认知是个体不断建构的产物,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等关键概念,来解释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认知发生发展的过程。

(1)图式。

皮亚杰认为认知是通过图式改进和转换得以发展的,图式是构成智力基础的无法观察到的内在的心理模式,是个体进行思维的基本单元,是个体最基本的认知结构。正如细胞构成人体,图式构成个体现有的知识经验。儿童早期主要通过身体活动来建立新的图式,例如,婴儿最初通过吮吸、手抓与整个身体的活动这样的运动感觉系统去构建图式,建立对世界的认识。随着婴儿在环境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他们的图式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以新生儿最早的吮吸为例,刚出生时只是一个简单的吮吸动作,后来将逐渐发展为吮吸乳房、瓶子或大拇指的各种图式。如果我们把认知的发展过程看作一座大厦的修建过程,那么图式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每一块砖。

(2)同化—顺应—平衡。

所谓同化是指个体把新经验吸收进已有的图式之中,从而转化获得新的信息以适应已有的思维方式的心理变化过程。[8]儿童将外部环境中新的知识与经验,纳入已有的图式中加以理解的过程,就是同化。

很多新奇的事物和体验很难用已有的图式去解释,儿童在认知过程中需要调整已存在的图式来适应新的经验,调整以前的思维方式以适应新进入的信息,这就是顺应。[9]顺应就是外界环境让儿童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环境的过程。简单来说,同化往往意味着个体认知结构的完善,而顺应往往意味着个体认知结构的改变。

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协调即为平衡。儿童的认知过程就是在不断的“同化—顺应—平衡”中建立新图式的过程。当新的知识与儿童的原有经验相近时,就会迅速被同化,达到认知的平衡。儿童如果不能轻松地同化新信息,就会顺势调整他们的思考或行动,顺应新的经验,达到认知的平衡。

例如,小强家里养了几只猫,他对猫非常熟悉,可能他在第一次见到狗的时候,会叫它小猫,这是小强试图用已有的“猫”的图式来同化“狗”,用自己熟悉的事物来适应新的刺激。但是小强很快就会发现,被他称作“猫”的这个东西,叫声和其他的猫不一样,很多地方长得与猫不一样,大家都说它是“狗”。于是,小强会寻求对这个新事物更恰当的理解,他会改变原有的认知方式,构建关于“狗”的图式,最终塑造出“狗类”所代表的认知结构,从而完成这种顺应,最终达到认知的平衡。

2.游戏的认知本质

皮亚杰认为幼儿游戏的认知本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如前所述,同化是儿童主动地纳入外在环境中的经验,顺应则更多的是周围环境对幼儿施加影响。正如皮亚杰所言:智力的每一个行动都是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而模仿就是为了自身练习而进行的顺应,相反的,游戏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同化,或者说与顺应相比,更主要的是同化。[10]当顺应超过同化时,外部的影响因素超过了幼儿自身的认知能力,幼儿会忠实地表现客体的特征;当同化超过顺应时,幼儿为自我的需要和愿望去改造现实,很少考虑客体的客观特征。前一种情况是模仿的特征,后一种情况是游戏的特征。游戏是将外部因素纳入原有认知图式的过程,游戏是同化超过了顺应。[11]

为什么游戏在本质上是一种同化呢?皮亚杰认为幼儿要适应这个比他们年长的人所组成的社会,要理解对于年幼的他们而言很多东西都理解起来还相当困难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并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有效地满足个人情感及智慧方面的需要,因此,为了达到必要的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他们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他们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使现实被自己所同化。这里既没有强制也没有处分,这样一个活动领域便是游戏。它是通过同化作用来改变现实,以满足儿童自己的需要。[12](www.xing528.com)

因此,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幼儿正是在游戏中,通过游戏来同化外在环境,解决现实冲突,从而满足他们情感和认知层面的发展需要。幼儿在游戏中更多的是将经验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而不是发展新的认知结构。幼儿的游戏更多的是伴随幼儿的发展,而不是导致幼儿的发展,也就是说,幼儿的游戏水平是受到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所制约的,游戏在幼儿认知发展中起到的更多的是巩固经验和加深理解的作用。可以说,在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中,游戏在促进幼儿认知发展方面的作用颇为消极,在这一点上与我们后面会讲到的维果茨基的观点有很大差异。

(二)基于认知发展阶段的游戏类型

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发展有3个阶段: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这些游戏阶段分别对应于他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在皮亚杰看来,人的认知发展是分阶段的,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从婴儿到成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将经历4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每个阶段儿童都有着鲜明的认知发展特点。所有儿童都要按先后顺序经历这几个认知发展阶段,后面的阶段都是建立在前面的发展阶段之上,儿童也不可能跨阶段发展。而相应的,幼儿游戏的发展,也受其认知发展阶段的制约,并可以基于认知发展的阶段对儿童的游戏发展划分阶段。

表2-2 皮亚杰的游戏发展阶段[13]

1.练习性游戏

练习性游戏是儿童最早的游戏形式。在感知运动阶段,幼儿主要通过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认识世界,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游戏是练习性游戏(functional play),这种游戏是对刚刚学会但不熟练的动作技能的练习。[14]在练习性游戏中,幼儿不断地重复自己所掌握的经验。这种经验可以是某种动作,如婴儿会拍鼓以后,会不断重复地拍鼓;也可以是内在的,在大脑中进行的练习,如10个月左右的婴儿学会了发出“嗒”这个音,会不断地发出“嗒嗒嗒嗒”的声音。如果仔细观察这一时期的幼儿,无论是反复地拍鼓还是反复地哼哼唧唧,婴儿总是带着非常愉悦的表情。当有的孩子学会按玩具汽车的喇叭时,他们尝试着不断地按喇叭,听着喇叭的声音发出笑声。皮亚杰将幼儿的这种快乐称为机能性快乐。练习性游戏的这种“动”即快乐的特点,可以作为一种心理上的内驱力,促使幼儿更积极愉悦地通过练习性游戏去巩固所获得的经验。

2.假装游戏(象征性游戏)

假装游戏(symbolic play)是学龄前阶段,幼儿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游戏形式,出现在感知运动阶段后期,并贯穿整个前运算阶段,它也被称为假想游戏、象征性游戏,其标志是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拿一个物体替代另一个不在眼前的物体,如幼儿把棍当作马来骑,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使用“替代物”。

假装游戏在11个月到13个月的学步幼儿初期就已经开始出现,这一时期学步幼儿的假装游戏情节非常简单,学步幼儿会假装从事一些他们很熟悉的活动,如吃、喝、睡等。到了18个月至24个月时,幼儿能够按一个有意义的顺序做出多种假装活动,与同伴玩时,还能调节自己的活动,能够相互模仿做一些社会性游戏。2岁以后,进入前运算阶段的幼儿,开始能够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假装游戏。他们能够用一种物体来表征另一种物体,如前面我们提到的幼儿拿木棍当马骑,就是一种把道具想象成其他物品的假装游戏。幼儿还会把自己想象成他人,如扮演妈妈或爸爸。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他们还能够用语言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幻想的世界,同时也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假装活动。譬如,当幼儿在把椅子当作马骑的时候,成人对他说:“你的小马出汗了,快给它擦一擦。”幼儿是能够明白成人话语中假想的汗水,并把它擦干净的。这表明幼儿能够在他人的假想基础上进行想象和表征,并根据这样的想象去行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2~5岁的幼儿将在假装游戏中出现更多的社会交往行为,在假装游戏中能够设计和扮演不同的角色,他们能够相互合作,命名和安排小伙伴扮演的角色,譬如在玩买卖游戏时,孩子们会协商安排谁是店长,谁负责扮演顾客、收银员、促销员等角色。这种协商交流、分工合作代表着幼儿在游戏中较为复杂的社会交往。

3.规则性游戏

规则性游戏是皮亚杰认为的幼儿最高水平的游戏类型。规则性游戏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幼儿参与,遵循一定规则,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譬如打弹子、跳棋等。较为复杂的规则性游戏主要出现在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幼儿的假装游戏逐渐减少,规则性游戏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皮亚杰认为带有竞赛性质的规则性游戏,要求参与的幼儿共同制订、理解和掌握游戏的玩法、比赛的轮次、游戏中参与者的先后顺序等内容,需要幼儿具备相当的智力水平。幼儿在游戏中制定规则、理解规则、遵守规则,也可以帮助幼儿理解社会规则,发展社会责任感,提升幼儿的社会交往水平。

图2-5 维果茨基[15]

皮亚杰关于游戏的论述是相当深刻的,虽然现有的许多研究也表明,皮亚杰建立的这种游戏形式与发展阶段之间的紧密关联是令人质疑的[16],但皮杰亚的理论还是可以为我们理解幼儿游戏的发展,从认知的角度了解幼儿游戏的基本类型提供参照,我们也可以根据皮亚杰的理论,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分析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所展现的特点,进一步看懂孩子的游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