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曾说过:“只有当人是充分意义的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并且只有当他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可见游戏对人的重要性。相对成人来说,游戏对幼儿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热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以游戏为通道,开展与实施教育已成为幼儿教育的基本认知。
【案例】
(1)自由活动时间,一个五岁半的小女孩在教师面前蹦蹦跳跳,教师觉得她的动作像舞蹈一样,就问她是否是在跳舞,幼儿回答不是跳舞,但她学过跳舞,她可以表演给教师看。她表演了中国幼儿舞蹈考级里面的舞蹈,还劈叉下腰。过了一会儿又加入了两个学过舞蹈的小女孩。
(2)户外活动时间,几乎所有幼儿都在蹦蹦跳跳地玩耍,不是在玩滑滑梯、荡秋千,就是在攀爬尼龙网和攀爬梯,只有两个小孩安安静静地蹲在一个小小的假蘑菇旁边讨论着什么。教师很好奇他们在做什么,也走到假蘑菇边蹲了下来。两个小孩看见教师也和他们一样,很高兴,说等蘑菇熟了请教师一起吃蘑菇,教师微笑着说太好了,就走开了。过了一会儿,两个幼儿找到教师说蘑菇熟了,可以吃了,他们牵着教师的手走到了蘑菇旁边,并向教师示范假装大口大口地吃蘑菇。
(3)幼儿园由于经费有剩余,所以新添置了一批同心协力木板鞋。大班的孩子们午觉睡醒后拿着木板鞋到操场上玩。两个孩子刚开始无论如何也穿不上木板鞋,在教师的帮助下穿上了鞋却又走不了,总是往前摔。教师没有教他们怎么走,两个孩子不停地协调,终于能走动了,中途鞋子掉了很多次,两个孩子也摔倒了很多次,但最后走到了终点。(www.xing528.com)
这些简单的例子代表了复杂程度不同的游戏,其中蕴含着一些潜在的学习情景。案例(1)中的游戏是幼儿对来自内部的使身心积极活动的需要做出的回应,同时引发了已熟练掌握的活动。案例(2)的假装游戏蕴含着思维的抽象和去中心化的特点。案例(3)中的游戏是对新事物的探索,暗含着问题解决。游戏能够使大脑、身体获得刺激,使幼儿变得积极主动。刺激和挑战使得游戏者既能掌握所熟悉的事物,也能对不熟悉的事物做出反应,从而获得信息、知识、技能和理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需要掌握的内容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换言之,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也就是这五大领域的内容。幼儿园教育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幼儿安排教学活动以实现幼儿五大领域的全面和谐发展。教学主要是指课堂教学,是教师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将大纲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如知识、技能,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有效地传授给幼儿的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是外部知识内化到幼儿认知结构体系中的过程。游戏是幼儿主体将内在已有的知识、技能以及情绪通过有趣的活动表现出来,是一个以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享受已知的过程,是一个将已知外化的过程。教学更多地强调目的、计划、效果,强调的是教师指导下的幼儿活动。教学中的探索强调的是由教育目的引发的诱引性探索。游戏更多地强调兴趣、表现、过程,强调的是幼儿自主的活动,游戏中的探索,是由外在探索引起的自发性探索。[19]
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游戏和教学都极为重要。因为幼儿的年龄特征,幼儿无法像成人一样长时间专注于趣味性不强而目的性极强的教学活动。幼儿是乐于游戏的,正如案例中所描述的一样,游戏情景可以提供刺激、变化、兴趣、注意和动机等。幼儿沉迷于游戏,不需要成人督促就完成了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幼儿园教育者有必要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地淡化教育目的,强化游戏的手段,看轻结果,重视活动过程,将教学游戏化。幼儿游戏是一种潜在的极好的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媒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