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元化视角研究科学史与科学文化:保护意向弧的畅通

多元化视角研究科学史与科学文化:保护意向弧的畅通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想保持人与自然之间在新的格式塔结构中反馈回路的完整性,就要使身体、意向对象、自然界之间的“意向弧”在上述三个环节保持畅通。这样“意向弧”才能完整而反馈充分,人们时刻知道机电井设备运行的程度、对周边世界的投射度,以及周围世界的良好反馈。这样不仅通过使用新的技术设备增加了人的能力,而且也继承了传统技术中的优良传统,保持了身体与世界之间的透明性,保证了“意向弧”的完整性。

多元化视角研究科学史与科学文化:保护意向弧的畅通

要想保持人与自然之间在新的格式塔结构中反馈回路的完整性,就要使身体、意向对象、自然界之间的“意向弧”在上述三个环节保持畅通。首先参与到机电井运转这个意向结构“因缘”网络中的身体,不仅在意向活动中在自身的周围投射世界、建构世界(文化),并且具有在对这个世界前述谓的把握上接受世界的反馈能力。因此参与到这个意向结构中的身体应是一个拥有对机电井设备中各种机电原理掌握和熟练运用的能力,并且具有使各种开启设备具身的技能,且身体在开启机电井所需要的功能和机组正常。这就要求操作机电井的人应是具有专业训练过的人员,这样才能保证身体开启意向行为时的完整性,也使最大可能的具身成为可能,从而也可以达到“透明1”的最大化。

第二个环节是技术和世界之间出现了一个神秘地带,身体无法在具身模式中通过处在中介位置的机电井去感知世界的状况,也不能即时地感知技术与意向对象之间的衔接关系是否良好,更无法判断问题是否出在技术本身或是出在机电井与意向对象之间的“意向弧”上。这里就进入了第二种关系——人与技术之间的解释学关系,然而解释学关系也会在机电井本身损坏的情况下失效。这里由于技术对于人的深度不透明性造成的。出现这种状况一般是相对坎儿井而言的机电井设备等的高技术阶段,这时机电井在更大程度上扩展了人对自然的控制能力,身体也进入了新的格式塔结构中,这些都是以牺牲“透明性”为代价的。从探照灯技术与卫星定位技术代替油灯照明和定位,提高了准确性和简化了劳作,却失去了“具身性”。坎匠们无法从这些技术中得知前方是否有危险降临,井中是否有瘴气会危害下去作业的坎匠的生命等。现在坎儿井由机电井代替,身体与技术失去了原有的具身性和亲密性,身体与自然之间失去了原有的透明性。要保持这一环节的完整性就需要对机电井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且有专人负责,以保证机电井本身技术运转的良好性,使意向弧能够顺利通过。

第三个环节是机电井与世界的连接,仪表能够很好地表达世界。这种良好的表达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机电井与世界之间的链接要良好,每个仪表能够充分表达它所指向的“文本”同构物。第二层含义也是最为重要常常被忽略的方面就是维度要充分多,多到使身体在这个新的格式塔结构中,仅凭所能呈现的“文本”同构体或“知觉”同构体就能了解世界的状态是否正常。当身体与事物面对面的时候,当我们去看一个杯子的时候,我们不只是用眼睛来看,而是用我们对事物统一感觉经验的方式来看,用我们的整个身体在“看”。因此,当我们拿一个放大镜再去看这个杯子的时候,给我们的感觉是单维度的视觉,杯子比原来大了,但身体明显地感觉到不真实感,这就是放大镜不能很好地转换整个身体的格式塔结构。因此在追求“透明性1”和“透明性2”的最大化时,就要考虑“多模式识别问题,这种识别模式是作为一种知觉格式塔结构发生的”[2]87。因此为了增加身体通过机电井观察世界的“透明性”,就要增加仪表的个数,使仪表所能表达的指标尽量的详细,不仅要考虑当下的出水量和出水速度,还要对当天、当月、当季的抽水问题有一定的表达;不仅要考虑和机电井有关的水量的表达,还要考虑到作为机电井基础的地下水位的变化;不仅要考虑到对当下农作物的灌溉程度,还要考虑到这种灌溉的持续性,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土地、土壤变化的影响程度。并且要在此基础上,把这些足够多的仪表指标协调起来,这样简单地看一下其中的一块仪表就知道,引擎是否同步,世界与机电设备是否衔接;现在的抽水速度对土壤和环境的影响等。这样“意向弧”才能完整而反馈充分,人们时刻知道机电井设备运行的程度、对周边世界的投射度,以及周围世界的良好反馈。

这样不仅通过使用新的技术设备增加了人的能力,而且也继承了传统技术中的优良传统,保持了身体与世界之间的透明性,保证了“意向弧”的完整性。既避免了环境恶化对人的生存的威胁,又使各项因素在可检测的条件下便于及时调节。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曹葆华,于光远,谢宁,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2]Ihde D.Technology and the Life World:From Garden to Earth.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0.

[3]Merleau-Ponty M.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London:Routlege,1962.(www.xing528.com)

[4]Heidegger M.Being and Time.trans.Joan Stambaugh.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6:65.

[5]Merleau-Ponty M.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Smith,Colin tran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

[6]Dreyfus H.The Current Relevance of Merleau-Ponty's Phenomenology of Embodiment.The Electronic Journal of Analytic Philosophy,1996,4.Http://ejap.louisiana.edu/EJAP/1996.spring/dreyfus.1996.spring.html.

[7]Dreyfus H,Dreyfus S.The Challenge of MerleauPonty's Phenomenology of Embodiment for Cognitive Science.In Weiss G,Haber H F.1999.Perspective on Embodiment:The Intersections of Nature and Culture.New York:Routledge,1999:103-120.

[8]Ihde D.Technics and Praxis:A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Dorderecht: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79:78.

【注释】

[1]为了与后面的解释学透明性作一下区分,笔者在这里把具身关系中的“透明性”称作“透明性1”,把解释学的透明性写作“透明性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