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璐
(北京科技报社,北京,100026)
科幻与自然科普之间的关联受到大家普遍的承认,然而关于如何关联、关联的程度还存在很多争论。在国内的科普界和科学传播领域,科幻更是一个历久常新的话题。“科普可以排除科幻,但科学传播绝对要关注科幻。”本文试图通过对《十字》这本新型科幻小说中得出有益于科学传播的相关结论。
《十字》是我国科幻作家王晋康的长篇科幻小说,它与传统中像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或者是关于机器人之类的标准科幻小说不同,是以科学研究为背景然而显然又属于商业通俗小说的一种作品类型。本文从科学传播学的角度,对《十字》进行了分析,并对小说中体现出的对科学进行反思的科学理念进行总结,以期引起科学传播领域对新型科幻小说的重视,并为今后科学传播的发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首先,简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通过对当今科学传播发展的概况总结,指出应打破传统科普方式,要在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传播具有思辨意义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并且应当对当前的科学传播进行反思;除此之外,还分析了传统科幻小说与新型科幻小说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新型科幻小说的作者在崇尚科学的同时也敬畏自然,他指出现今的科学技术活动不应成为社会的禁区,应当向着互动、反思的方向探索前进。
期间还简要介绍了《十字》及其作者王晋康的一些背景。《十字》中以女主角为代表的十字组织成员另辟蹊径,走了一条与现代医学不同的道路。王晋康认为科幻是包容性很强的文学,科幻作品的特色更易于体现作者的人文思考。他认为科幻作品离不开独特的科幻构思,一要新颖,二要有逻辑关系,三是科学内核,符合科学。同时,王晋康对科学的批判也是建立在对科学的信念之上的,他本身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就具备较高素养,在转述他人的技术观念时,也注重自己独到的科技观念。
论文在此基础上指出,科学传播应当关注科幻,因其创造出的语境中的科学理念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指导现实的意义。透过诸如《十字》这样的新型科幻小说,我们应该看到科幻小说在科学传播中的巨大潜力。同时,作为一种文艺类型,也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其冲破传统科学理念的思想也足以引起受众对科学的兴趣及反思。总体而言,我国新型科幻小说的发展具备着很好的发展空间。
对研究背景和研究主题有了简单了解后,本论文开始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第二章是对《十字》中科学传播内容的具体分析。作为主体部分之一,本章指出,《十字》充满了对未来社会中科学技术审视的冷思考和反思。通过对科学理念的解析,指出科学传播中新的科学理念的缺乏及其重要性。科学理念的重要性就在于时代的需求。关于科学的讨论一直是科技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它源于对科学自身及科学与自然和社会系统相互关系的进一步思考,更是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与人类多元文化相互作用的反映。可以说,科学理念的转变和重要性在于时代的要求,虽然传统科普营造的科学万能形象已经遭到质疑,但是传统科学传播依然未能跳脱传播的单一维度向着多元维度发展。作品中体现的新型科学理念唤醒了人们对于科学伦理和两种文化的思考,在继承传统科普的前提下,引领大众冲破科学与公众之间的疏离和隔阂,促使大众参与科学知识共建的意识觉醒。
而《十字》中作者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文学构思,将自己独到的科学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发人深省。通过对作品中哲理核心解构,小说从三个角度入手,对上帝的医学和人类的医学、人体实验的是非与科学伦理以及科学的发展限度问题进行了剖析。其中,作者对当今的医学发展进行了反思,指出现代医学走了一条辉煌的绝路,正如作品中作者写道的——上帝只关心群体而不关爱个体,这才是上帝大爱之所在。自然淘汰与人类发展医学以期获得更健康的生命是一个巨大的矛盾,狂妄的自信也许不是将人类送往天堂而是推向地狱;而在追求更高科学成就的同时,对于科学伦理的忽视也是科学传播过程中被忽略的;科学是否应有禁区一直是科学界与人文界争论的焦点,然而,人类把有着科技光环的手伸向自然时,实际上并没有做好迎接大自然报复的准备。对于技术核心的分析则表明了作者大胆而又新颖的科学认识和理念。作品中体现了作者对科学发展越来越不放心的忧虑,也体现了对科学技术进步一日千里的反思和批判。《十字》提醒我们,面临科学技术可能引发的灾难,进而对科学进行反思是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人们冷静审视科学的需求。
论文第三章是对《十字》小说语境中人物形象的构建。首先介绍了媒体中科学家形象构建的现状及其理论框架。刻板印象造成了公众对科学家形象的单一、固定、笼统的看法,而国内外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塑造的科学家形象也并不统一。而《十字》小说语境下的科学家被作者塑造的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复杂多变,并且其言行之间体现了作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当前科学传播过程中科学理念的不同认识。通过对激进的科学先驱者代表、接受先进科学理念的执行者、极端科学主义代言人和科学家中的背叛者这四种不同类型的科学家进行剖析,指出新型科幻小说中科学家形象的多元化;同时,不仅仅是科学家形象被刻板印象,大众媒体中的受众形象也被固定为只能被动接受的科学知识的“靶子”,正是由于科学传播中“缺失模型”的基本假定,阻碍了科学传播的有效传播和发展。通过分析先进科学理念的受害者和获益者梅小雪,以及科学传播界从业者在小说中的表现,指出现今大众媒体的中受众形象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刻板印象化,他们被定位成没有科学知识或者科学素养很低,但是有着迫切愿望了解科学知识和科学家团体的人。实际上,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科学共同体、大众传媒从业人员、公众都有可能充当传播主题与受传者的角色,在多次的传播流程中,他们总处于不断的角色互换中。但是由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缺失模型”的基本假定,即公众对科学的疑虑和批评来自于相关知识的缺乏,一旦理解后,科学的权威性就会恢复,公众就会重新依赖科学,这种想法在后面的实践中被证明是错误的。因此,重新对受传者进行定位研究,重视传播中的双向互动,才有利于科学传播有效进行。
总体而言,当今的科学传播领域中各阶段的参与者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对科学传播本身、科学传播内容以及科学传播的理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而现实的科学传播过程中则被简单的一元化了。(www.xing528.com)
第四章对《十字》语境下科学传播目的进行了概况分析,科幻小说可以说是对现实的超前反映,其目的不在于传播具体的科学知识,而是其中的科学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了对当今科学时代的反思。首先新型科幻小说中科学传播的第一个目的是破除科学迷信,进而达到弥合科学与人文的壁垒。针对当前科学本身被人们奉为最大的权威,实际上,将这种自己并不能完全理解的东西尊奉到至高无上的位置,已经构成了一种迷信。而被科学弃之如敝屣的文化却在把握科学发展和进步的方向及速度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实际上却没有被同等重视起来。科幻小说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介质,可以对两种文化起到连接作用;让公众理解科学可以说是科学传播基础的目的,把握科学技术发展方向是科学家责任,同时也是所有纳税人——公众的责任,公众有权利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实施监督并在有争议的科学问题上拥有参与权;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包括科学家,都应当理解科学活动的本质和内涵核心,不应仅仅是科学知识的灌输,应该是对科学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的预期,《十字》中作者对天花病毒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进行了文学创作,这种手法引发人们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哲学思考,只有通过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使更多的人真正了解科学,正确使用科学,规避科学发展将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未来的社会才有可能和谐有序发展。同时,为了佐证论文的内容,收集了网络上对于《十字》科学理念的反映并进行了统计分析。
总体来讲,网上对于王晋康《十字》的评价可以归结为三点。第一,《十字》表达了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科学理念,王晋康对大自然和科学的敬畏深深烙印在《十字》的字里行间,使作品有了用“上帝”的眼光看待世事的意味。人类的疾病实际上是对人种的检验和锻炼,过度的人为干涉和采取防御措施,用科学技术去剥夺其他生物生存的多样性反而不利于种群延续,王晋康的思想是先于时代的真知灼见。第二,科幻作品不仅仅是科普作品,它不单单传播科学理念和普及科技知识,更是弘扬了一种先进的方法论。在其不动声色的描述中不仅找到了人类思想和行为的种种误区,更是提供了一些可以参考的解决方法。他推崇平衡医学理论,首次提出用低毒性的野病毒来代替目前的疫苗防疫方法;他批判了强科学主义的说教,尽管这些说教在传统媒体中显得振振有词,但是放在王晋康营造的特殊语境中就显得幼稚可笑,毫无价值。第三,《十字》不仅富含科学知识,而且富含人文地理、生活常识等方面的问题,更是为广大读者描述了一种不同的未来途径。
总而言之,王晋康的《十字》中弥漫着悲天悯人的味道,切实传达出科学双刃剑的思想。虽然他的科学理念孰是孰非还有待于实践检验和学术界的评价,他提出的那些不同价值体系的崭新观念由于过于激进,很难被政界、媒体认可,甚至有个别强权科学主义者称他为“伪科学”。然而,人类对于真理的认知,都必须经过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不能忽视的是,对科学局限的认识,直面科学的存在,平衡医学理念等方面的关注和认识,对于我们了解当前科学传播现状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对《十字》的科学传播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新型科幻小说体现出对新科学理念追求和颂扬,转变科学传播思想,加强对传播内容,尤其是科学理念的宣传。今日对于科学传播的理念有所改变,科学不再是遥远而神秘的不可企及的东西,科学家也不再是站在神坛上面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科学传播最重要的不是怎样传播而是传播什么。新型科幻小说很好地体现出这一点。小说中科学的角色和功能不再是想当然的无可置疑,人们开始反思和质疑科学,对科学家的形象、科学共同体的功能发挥、对科学伦理的约束力等方面也有一个综合、全面的描述。无论是在何种形式何种媒体载体进行科学传播时,都应当包含此种理念,向公众传播科学不再是高高在上教训人的东西,而是出自人、为了人、服从人、服务人;科学传播的内容也不能使一味歌功颂德,而是带有反思、批判和质疑,从而真正意义上让公众认识科学;未被传统科普关注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也应当为公众所知。
新型科幻小说关注对科学传播中缺省模式的描述,指出科学传播应是科学普及与公众参与并重。科学传播反对传统的“知识下行”,即科学家向民众的居高临下的施舍,应当理解成科学家的义务,打破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即科学普及的单向传播已经不能满足当今人们的需求,科学传播的双向互动则是追求一种观念上的平等。在今天这个大科学的时代,公众有权利了解科学的进展,评估科学的正反效应。就高、精、尖的现代科学,公众可以参与到对社会后果的评估,进而在科学的发展方向、规模和速度方面起一定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公众可以直接参与科学知识的建构。因此,多元、平等的观念将始终贯穿科学传播这一领域,在继承传统科普的科学向公众传播,又要强调公众向科学传播这一新维度,进而实现科学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新型科幻小说体现了尊重科学和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并重的理念,科幻小说可以成为加强科学与人文联姻的桥梁。我国现在两种文化分裂问题十分严重,表现在“无知”和“傲慢”两个方面。无知可以追溯到教育的失误,即严格的文理分科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综合优势,从而导致理科生对文科的无知,文科生对理科的无知。傲慢则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上,即科学主义日盛、人文主义式微。从五四运动时期“打倒孔家店”、科玄论战后的玄学败北,再到今日的技术专家治国、工程效率优先,人文的退隐和衰微成为常式。
因此想达到两种文化的融合,更重要的是一种立场的观念的变化,这也是弥合两者的重要基础。一是需要以人文学者熟悉的方式向他们讲述科学知识,让他们了解科学的人文意义,而非把科学当成一个供奉在神坛上的神秘东西;另一件是向科学家重新阐述科学的形象,着重揭示科学中的自由维度。虽然科学与人文是不同的领域,不大可能完全统一起来,但是这两个领域表现出来的人类认识上的某种平行性是值得关注的,新型科幻小说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天然的可以将两者联合起来的桥梁。
(原文发表于《我们的科学文化:科学的畸变》,2015年10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