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早的具有科学传播与普及意味的实践活动可以被追溯到原始公社时期,是非常简单和不正规的,主要出于生存的需要,以模仿、师徒传承和手工业式等方式进行,传播的内容是一些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自然规律和技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收集、整理对生产、生活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材料,科学事业逐步建立。但是,此时的科学传播活动还只是处于自发状态,除了民间的技能传承之外,偶尔出现的对科技知识的传播只是从属于社会知识的传播活动,所以还谈不上科学传播的理念问题,更谈不上对它的研究。不过,这些简单的传播活动却为出于实用性目的的技能性传播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大约至17世纪,科学作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逐步被建立起来,其社会功能得到了认可,科学活动走向了专门化,因而对科学技术的传播普及也开始从社会传播中独立出来,成为社会传播的一种特殊形态。到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前半叶,科学成为“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科学由于其“有用性”受到了世人的普遍关注,科学传播普及的实务活动也进入了较活跃的工具主义时期,但传播学研究刚刚兴起,还没有专门的针对科学传播的学术研究和学术领域。
在中国,17世纪左右人们开始认识到了西方科技的有用性并大量地引进应用,但这种活动只局限于少数士大夫、官僚阶层和部分知识分子中,其目的是统治阶级的救亡图存。只有在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与普及的重要性才得到认可并广泛开展了很多活动,如新闻、图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科技翻译写作、群众性科技普及活动,等等。逐渐地,关于如何开展好这些活动的思考应运而生,组织者更加精心地安排、组织这些活动,使其达到更好的效果。然而,直至20世纪上半叶,这些所谓的科学传播研究及其成果也只隐含于科学传播与普及实务之中,或以工作计划、总结及讲话稿等形式体现,并没有学术界的提炼,也不可能上升为一般性的科学传播理论。因此,若谈理念,这些思想也只能算是科学传播理念的雏形而已,几乎仅能反映统治阶级的意旨:科技是神圣的,是总能给人类带来益处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生产的保障,是救国救民的金钥匙。(www.xing528.com)
总体上,此时已经出现了有意识、有组织的科学传播普及活动,也开始了组织者对科学传播活动实务的一些效用方面的思考,只是没有出现学术界对这一活动的真正研究和相应理论,不存在该领域的学者,显然对应的科学传播活动具有明显的政府主导性、实用性和技能性特点。这些特点为中国实用主义的技能性科学传播理念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