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 棕
由于科学具有特殊的认识论地位,在科学社会学理论产生前,几乎没有社会学家对科学进行经验研究,而科学知识社会学在科学社会学的基础上形成利益分析、实验室研究、科学话语分析三个研究纲领,从而提出了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属性。其中,话语分析纲领以各种经验性的科学文本和图片资料为对象来解析科学知识的性质。“科学话语包括书写文本、图示文本(如科学论文、科学著作、公开演讲文稿、科学图示等)以及各种非正式的语言资料(如科学家之间私下谈话、录音等)。”[1]传统的科学话语分析模式是以理性主义科学观作为理论基础、以确定性的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规则以及普适性的评价标准为前提,依靠数理分析来进行宏观的外部分析,忽视了微观的内容分析。而科学修辞学理论的发展,为科学话语尤其是科学文本的微观内容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一些具有修辞学背景的研究者以著名科学家的公开及私人文本、科学史上的经典著作为案例以精读方式分析文本的修辞方式和修辞效果,揭示出科学文本中隐含的隐喻、类比等修辞格,通过分析语言编排、行文风格、叙事策略来探讨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www.xing528.com)
此外,在科学传播领域,也出现了对大众科学文本的话语和修辞分析,并与专业科学文本的分析结果作比较来阐述科学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过程。其中,美国的吉尔斯有其系统的研究成果,在《科技传播中隐喻的动机》一书中,他分别选取了“原子结构”和“克隆技术”作为科学传播和技术传播的案例进行隐喻分析,为我们展示了由于隐喻使用的方式不同而对理论传播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2]。对于“克隆技术”,吉尔斯认为由于隐喻使用的不当引导公众形成错误的意象从而影响到了相关政策的制定,最终影响了生物学的必要研究,对于这一案例,文本不作详细的讨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大为赞许将“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类比,认为“太阳系类比”这一隐喻对于原子结构理论的形成及其对科学共同体和公众的传播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有“核”并以实验的方法验证了“核”的存在,但是吉尔斯并没有将卢瑟福发现“核”结构作为隐喻分析的重点,因此也未能说明隐喻对卢瑟福原子核结构理论形成和传播的作用。本文沿用吉尔斯隐喻分析的方法,重点考察了卢瑟福1911—1914年发现原子“核”的三篇重要论文,尝试分析隐喻对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结构这一重大科学史事件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对原始科学文本的隐喻分析来丰富从修辞学视角进行科学史研究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