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这个20世纪哲学和社会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话题,近年来走进了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视野。所谓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指的是基于女性主义视角展开的在艺术史领域内的研究工作,其研究对象除了历代艺术作品中作为被表现和被欣赏对象的女性,更重要的是作为艺术的创造者、消费者以及研究者的女性群体,以及对于女性的态度时刻都在发生微妙变化的社会文化整体。
从古至今,女性在艺术创作与艺术史书写领域始终做着不懈的努力,而这些努力在以往的艺术史(我们称其为“传统艺术史”)表述中不是被弱化,就是被直接忽略。因此我们必须要讨论为什么艺术史家把女性排除在了历史文本之外,如果不去讨论和分析这个问题,那当我们在重述艺术的历史时,还是会不自觉地把女性排除在外。因此,我们必须讨论父权社会中对于女性角色认定的问题。
通过相关社会学家的研究[1]我们可以发现,在父权社会的文化语境里,女性总是处于弱势地位,她们“应该”被保护,她们与生俱来的社会角色就是维护家庭生活的正常运转,社会对她们来说是危险的,因为她们判断和处理事情的方式总是靠直觉、容易被欺骗,所以她们最好躲在家里,从事她们最擅长的事情——生儿育女,操持家务,以免遭受外界的伤害。
虽然很多中国现代女性开始有了自己的职业或者事业,但是她们的行为特征一旦不符合父权社会所定义的性别气质,就会感受到种种来自社会的压力。比如很多女性所反感的“女强人”一词,我们提到“女强人”,总会联想到一些随之而来的负面信息:强势的个性、“像个男人”(或者说“没女人味”)、不正常的家庭生活、健康受到威胁、与子女关系的疏离等等。而在“成功男性”一词的联想上,前面提到的那些负面信息要么成为他理所应当具备的优势气质,要么很快就被人们所原谅——因为如果这些错误发生在男性身上,会被很容易地认定为这可能并不是因为他追求卓越而直接引发的后果。(www.xing528.com)
这种社会性别定位的历史传统非常悠久,其影响力也渗透到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文化语境中。女性作为独立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体或群体,在以往的历史中,她们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去创造世界,然而这种创造力在父权社会里往往是被忽视的,女性总是被置于一个“被保护”或者是“被观看”的地位。因此,在传统艺术史的表述中,女性总是以被观看者的角色出现。虽然传统艺术史研究领域中也有针对女性的研究内容[2],但那也仅仅是把女性作为被表现的客体而非创作主体展开的。这种传统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以艺术通史和艺术史教材为主的研究成果中,而这些成果又是艺术史研究领域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广的书籍,所以其对新一代的影响可想而知。20世纪末以来,有许多学者,尤其是女性学者开始关注这个问题,有意识地以女性主义视角对传统艺术史的表述方式提出了挑战和修正。
从女性主义的立场看,传统艺术史中记载的人物以男性占绝大多数,但这并不能证明女性在艺术发展中作为创作者是缺席的,而只能说明在传统艺术史的叙事语境中,女性是被遮蔽的创作主体。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强调的是以女性的视角去看待艺术发展的历史,女性既是被表现的对象,也是影响艺术创作和艺术史研究的主体,因此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更多着眼于艺术史的文化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