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 希腊最早的文学作品是口头流传的神话。希腊神话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富于想象和艺术表现力,因而成为古希腊文学、艺术作品取之不尽的题材。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2]希腊神话与其它民族的神话一样,都是人类与大自然作斗争时, “由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③的产物。古代希腊人由于生产水平极端低下,知识有限,对许多自然现象难以理解,因此就把许多自然现象理解为一种神力的作用。于是就借助想象赋予各种自然力以人的形象,因而就产生了各种自然神(如日神、月神、海神、雷神等),和各种各样关于神的故事。同时,古希腊人渴望战胜猛兽的侵害和减轻笨重的体力劳动,就把那些为民除害的英雄和发明工具的巧匠尊奉为神,于是就创造了各种优美的英雄传说。所以,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
希腊神话产生于原始社会,并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希腊神话的发展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奥林匹斯神系之前的阶段,称为“前奥林匹斯神系”;另一是“奥林匹斯神系”阶段。
“前奥林匹斯神系”神话,叙述了开天辟地、诸神诞生和宙斯之前(包括宙斯)神族变化的情况。根据传说,最初宇宙处于混沌状态,后来从混沌中产生地母神盖娅,盖娅创造了第一个统治全宇宙的天父神乌拉诺斯。后来盖娅与乌拉诺斯结合生了力大无穷的提坦诸神(六男六女),这些巨神彼此结合生了日、月、星辰等许多神。天父神乌拉诺斯为使他的儿女不致夺去他的权力,便将提坦诸神幽禁于地下的深渊里。后来盖娅支持他的儿子克洛诺斯(提坦巨神之一)夺得父位,作了天上的统治者。克洛诺斯与其妹瑞亚结合生了六个儿女(三男三女)。他也怕被自己的儿女们推翻,于是就把生下来的每个儿女吞进肚里,一共吞了五个儿女,只有最小的儿子宙斯因瑞亚的保护得以幸免。宙斯长大以后,迫使其父克洛诺斯把吞下的孩子都吐了出来。之后,宙斯便联合被吐出来的兄弟姐妹们与克洛诺斯进行历时十年的战争(即神话中的提坦战争)。结果,在地母盖娅的帮助下,宙斯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以他为首的奥林匹斯山诸神的统治。这组神话反映了蒙昧时代古希腊人对宇宙起源的想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婚姻关系(杂乱性交和血缘婚姻)以及妇女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奥林匹斯神系”神话则是反映了希腊英雄时代(父系氏族社会)的社会面貌。根据传说,在奥林匹斯山上有一个由十二个主神组成的神的大家庭。其中宙斯(雷电之神、行云之神)是最高的天神和众神之父,统治着天上和人间的整个世界,被称为“众神之父和万人之王”。其他诸神是:天空之神赫拉(宙斯之妻),海神波赛东(宙斯之弟),太阳神阿波罗(宙斯之子),众神的信使海尔梅斯(宙斯之子),智慧女神雅典娜(宙斯之女),月神阿蒂密斯(宙斯之女),爱与美之神阿芙罗底(宙斯之女),战神阿瑞斯(宙斯之子),农神得密特尔(宙斯之姊),灶神(家神)赫斯提亚等。这个以宙斯为首的奥林匹斯山上神的大家庭,实际上是人间父系氏族社会的反映。宙斯的权力高于一切,是人间氏族首领权力逐渐增强的反映。奥林匹斯诸神原先都是自然力的化身,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社会属性也逐渐加强起来。例如,在公元前9—8世纪修订成书的《荷马史诗》里,宙斯仍然是“雷电之神”、“行云之神”,但他已不管下雨的事情了。他的“雷电”变成了惩罚人和神的武器。此外,他还管人间的法制和誓言的实现等。随着原始社会末期平民与贵族斗争的尖锐化,神与神之间的对立也日益加剧。例如:人类的恩神普罗米修斯在用泥和水造出了男人以后,又把象征光明的天火偷到人间,使人间有了火,还把各种技艺和知识传授给凡人,使人类由愚昧变为聪明。然而天神宙斯为了惩罚普罗米修斯,命令工匠神赫斐斯特造了锁链和楔子,派了威力神克拉克斯和暴力神比亚把普罗米修斯钉在高加索山的峭崖上,每天叫一只大鹰啄食他的肝脏。普罗米修斯的肝脏白天被啄食,晚上又长出,第二天又被啄食,使他受了三千年(一说是三万年或三百年)的折磨。但他忍受了一切痛苦,始终没有向宙斯屈服,最后才被希腊英雄赫拉克勒斯救出。与此同时,宙斯为了抵销天火给人类所带来的幸福,命令匠神赫斐斯特造了第一个女人潘多拉,送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厄庇米修斯做妻子。潘多拉来到人间时,随身带着一个盖紧的宝盒。她出于好奇心偷偷地把盒盖打开,结果疾病,饥饿,嫉妒,怨恨,谋杀立即冲出来,布满人间。当她赶忙盖上盖时,里面只剩下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在这些神话中,可见宙斯已经由氏族社会的家长变成了专横暴虐的统治者,普罗米修斯则成为敢于反抗暴力压迫和造福人类的英雄。
希腊神话除关于神的故事以外,还有许多半神半人的英雄传说。它反映的主要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斗争和社会斗争。神话中的英雄都被说成是神和人结合而生的,实际上是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英雄传说以不同的英雄为中心形成了许多组神话。著名的是:伊阿宋率领阿尔戈船英雄们取金羊毛的故事,七雄攻忒拜(底比斯)的故事,特洛耶战争的故事,奥德赛的故事,提修斯渡海到克里特岛杀死牛头人身怪物米诺斯牛的故事,柏修斯智割女妖美杜莎头颅的故事,最著名的是关于大力士赫拉克勒斯为民除害的故事。传说赫拉克勒斯是宙斯与凡女所生。他在名师的教导下学到了各种知识和武艺,成为闻名于全希腊的力大无穷的英雄。他拒绝了“恶德”女神让他走享乐道路的引诱,听从了“美德”女神的劝告,决心不畏艰苦,为民除害造福。他为人民建立了十二件功劳:深入洞穴,扼死作恶多端的猛狮;斩杀为害人畜的九头水蛇;生擒金角铜蹄的赤牝鹿;活捉深山密林里的大野猪;清除了三十年没有打扫过的积粪如山的牛圈;用毒箭射死伤害人畜的各种怪鸟;捕捉克里特岛上的疯牛;⋯⋯。赫拉克勒斯和其他英雄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希腊劳动人民在和大自然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勤劳勇敢、机智刚强的优秀品质。
希腊神话中的神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古希腊人按照人的形象创造了神。诸神外形和人一样,也有人所具有的感情(喜、怒、哀、乐),生活需要(吃、喝、穿、结婚)以及人类的正直、勇敢,残忍、妒忌等品性。神与人不同的是,神比人更聪明、更高大、更有力量,而且永生不死,但没有主宰人类命运的决定力量,有时人可以和神对抗,打仗。这些特点充分显示出希腊神话的现实性和进步性。它与宣扬迷信、禁欲、宿命论的对神盲目崇拜的宗教神学有本质的区别。正因为如此,希腊神话才成为古希腊文学、艺术作品的主要题材,而且它也正是通过文学作品得以保留下来。希腊神话对后来西方作家有很深的影响。罗马神话直接继承了希腊神话。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浪漫主义的资产阶级作家,也都从希腊神话中汲取养料,作为创造新作品题材的基础。伟大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都曾用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典故和故事来为现实的革命斗争服务。
文学与戏剧 古希腊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诗歌,而最早出现的诗歌是叙事题材的史诗。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最早的一部史诗,也是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同时又是在神话基础上创造的古代史诗的典范。 《荷马史诗》所具有的高度艺术成就及其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因素,使它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最珍贵的遗产,对后世西方文学发生深远的影响。《荷马史诗》以后,在公元前8世纪,出现了彼奥提亚诗人希西阿德的诗篇《田功农时》,这是古希腊最早的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史诗。它反映了原始社会解体时期农民与贵族的阶级矛盾,表达了农民反对贵族的思想情绪,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同时它也反映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因此,它是研究公元前8世纪希腊历史的重要文献。希西阿德的另一篇诗作《神谱》,记叙了关于世界起源,众神系谱以及他们之间斗争的神话故事。作者企图把长期口头流传的传说加以整理和系统化,因此它保存了较多原始神话的特点。
公元前7—6世纪,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奴隶制城邦的逐渐形成和个人意识的增长,出现了与现实关系比较密切的抒情诗。抒情诗是用乐器伴奏的可歌唱的诗,主要有琴诗、哀歌诗和讽刺诗等。希腊著名的抒情诗人是列斯堡岛的女诗人萨福(公元前621?一?)、特奥斯城(在小亚爱奥尼亚)的阿那克瑞翁(公元前550?一465年?)和底比斯的品达(公元前522?一448年)。
萨福出生于贵族家庭。相传她写了九卷诗,但流传下来的极少,比较完整的只有三、五首。她的诗歌大部分是抒发个人感情的爱情诗。其作品具有感情真挚、语言朴素、音乐性强,以及强烈的感人力量等特点。阿那克瑞翁以爱情诗和饮酒歌而享有盛名。但他的诗歌主要是赞美上流社会的游宴生活。品达是古希腊最后一位抒情诗人,他的诗歌已由抒发个人主观的抒情诗转变为伴着音乐、舞蹈合唱的抒情诗,内容是歌颂神,颂扬奥林匹亚运动会的优胜者,以及对自己城邦的赞美。他的诗风格庄严,形式完美,对后世欧洲文学有很大影响。
和抒情诗同时,在希腊民间还流传着一些散文故事,其中多是动物寓言,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萨摩斯人伊索所作。据说伊索是个奴隶,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解放,并成为一个哲学家。到公元一世纪,这些寓言故事都被编辑在一起,统称《伊索寓言》 (约四百篇左右)。 《伊索寓言》表达了下层人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其中有些故事反映了当时的阶级压迫,揭露了压迫者的贪婪和专横。例如《狮子和野驴》是以人格化的狮子来影射揭露压迫者的贪婪和专横。故事说,狮子与野驴合伙打猎,狮子不仅仗势攫取了一切猎获物,而且威胁要吃掉野驴。《狼与山羊》是以人格化的狼来揭露、谴责压迫者的凶残和欺凌弱小。故事说,有一只狼看见小羊在河边喝水,想借口把它吃掉。它站在河的上游,却责备小羊把河水弄脏了。小羊说,我在下游,不可能弄脏上游的水。狼又说:“你去年骂过我的父亲哩。”小羊回答说,那时我还没有生下来。狼理屈辞穷,恼羞成怒,便说: “即使你辩解得好,我也不能放过你。”于是就把小羊吃了。这个故事结尾的格言是:“暴君是不缺少借口的。”《伊索寓言》中有许多故事总结了古代人民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如《农夫和蛇》告诉人们不能对敌人仁慈,不要怜惜蛇一样的恶人; 《猫与鸡》要人们提高警惕,不要受骗上当; 《农夫的儿子们的争吵》说明团结就是力量; 《龟兔赛跑》,劝人不要骄傲。 《伊索寓言》还有一些含有哲理性的故事,如《初次看见的骆驼》说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事物,等等。 《伊索寓言》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富于教育意义,对后来欧洲作家影响很大。
公元前5世纪是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希腊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繁荣,以及反抗波斯侵略的斗争,促进了文学艺术特别是戏剧的繁荣。希腊戏剧主要分为悲剧和喜剧两种。它们都起源于祭奠酒神狄奥尼苏斯的活动。原来古希腊人为析求丰收和谢神,每年春秋两季都举行酒神祭奠。春天的酒神祭奠有歌队参加表演,歌队都化装成半人半山羊神(据说狄奥尼苏斯是山羊图腾)上场,边唱酒神颂歌,边作简单舞蹈。公元前6世纪后期(公元前534年)在歌队之外增加一个演员,同歌队长对话,这就构成戏剧表演的基础。后来又增加第二、第三个演员,除表演酒神故事外,还表演其他神话传说,诗人也开始为演员和歌队写诗歌式的台词,悲剧就由此产生。喜剧的产生稍晚于悲剧,据说在酒神祭奠时,常常以列队歌舞、纵情狂欢而结束,从而产生了喜剧。
在公元前5世纪,工商业繁荣和民主政治兴盛的雅典是全希腊文化的主要中心。雅典的民主政权及其领导者们,把群众性的戏剧作为对全体公民进行宣传教育的工具。伯里克利曾对公民发放观剧津贴,建造大型剧场,举行大型戏剧比赛,从而使剧场成为公民的政治讲坛和文化生活的中心。这就使雅典的戏剧获得高度的成就,成为全希腊之冠。这主要表现在雅典杰出悲剧作家和喜剧作家的戏剧作品上。
雅典最著名的悲剧作家是爱斯奇里斯,索福克利斯和幼里披底斯。他们每人代表古希腊悲剧发展的一个阶段。爱斯奇里斯(约公元前525—456年)是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城邦最后形成时期的悲剧作家,希腊悲剧的奠基者,恩格斯称他为“希腊悲剧之父”。爱斯奇里斯出生于雅典城附近的埃琉西斯城一个贵族家庭,青年时代曾目睹雅典推翻僭主政治,建立民主政治的斗争,并亲自参加过反抗波斯侵略的马拉松战役和萨米拉海战。在政治上,他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拥护者。据说他写过七十部悲剧,现存者只有七部,即《乞援人》 (公元前490年前后)、《波斯人》 (公元前472年)、《七雄攻忒拜》 (公元前467年)、《被幽囚的普罗米修斯》 (公元前465年)、《阿加米农》 (公元前458年)、 《奠酒人》 (公元前458年)、 《报仇神》 (公元前458年)。其中后三部是流传下来的唯一完整的三部曲,总名为《俄瑞斯忒斯》。爱斯奇里斯的剧作除《波斯人》 (歌颂希腊人反抗波斯侵略的斗争)取材于现实生活以外,其它都取材于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他的作品充满高昂的战斗激情,表现出民主政治走向兴盛时期的民主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因此,恩格斯称他为“强烈倾向的诗人”。[3]他的名著普罗米修斯三部曲之一的《被幽囚的普罗米修斯》 (三部曲的另外两部是《普罗米修斯被释》和《带火的普罗米修斯》皆已失传),写的是人类恩神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给人类,因而受到天神宙斯惩罚的故事。剧中的宙斯是一个仇视人类的专横暴君的形象,主人公普罗米修斯被塑造为一个为了人类幸福敢于同一切暴力进行斗争,不向暴君屈服的英雄形象。这对当时雅典民主派反对贵族派的斗争具有巨大的鼓舞作用。马克思称赞这位为人类幸福勇于牺牲自己的巨神普罗米修斯,为“哲学的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4]
索福克利斯(约公元前496—406年)是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城邦全盛时期的悲剧作家,希腊悲剧艺术的完成者。他生于雅典城西北部的科罗诺斯,父亲是个武器作坊主。索福克利斯是一个温和的民主派,曾被选为雅典十将军之一,是伯里克利的热烈崇拜者。相传他一生写过一百多部悲剧,而流传至今的只有七部,即《埃阿斯》 (公元前442年左右)、 《安提戈涅》 (公元前441年左右)、 《奥狄浦斯王》 (公元前431年)、 《厄勒克特拉》 (公元前419—415年间)、 《特刺喀斯少女》 (公元前413年)、 《菲罗克忒忒斯》 (公元前409年)和《奥狄浦斯在科罗诺斯》 (公元前401年)。其中《奥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利斯的代表作。这部剧作取材于底比斯系统的英雄传说,情节极为曲折复杂。据说奥狄浦斯原为底比斯的王子。在他出生前,神谶预言他将来要犯“杀父娶母”之罪。因此,当他出生后,他的父母就把他遗弃于山间,但为科林斯国王的牧羊人所得,后来被科林斯王收为养子。奥狄浦斯长大后,也从神谶得知自己将来的命运。为了逃避这种可怕的命运,他在去底比斯的路上误杀了他的生父底比斯王。后来,他在底比斯的近郊猜破了为害底比斯人的人面狮身女妖斯芬克斯的谜语,因而被继任的底比斯王克瑞翁(前王之内弟)立为底比斯王,并让他与前王的王后即其生母结婚,后来生了两男两女。就这样,奥狄浦斯终于成为命运的牺牲品。此后,底比斯发生了瘟疫,神谶说温疫是由杀害前王的凶手造成的。奥狄浦斯为了解除城邦的灾难,想尽办法追究凶手,结果发现杀害前王的凶手就是自己,而且自己还犯了乱伦的罪行。这时,他的母亲羞愧自杀而死,奥狄浦斯也刺瞎了自己的眼睛,并自愿被放逐出国境,受苦赎罪。作者把主人公塑造成勇于为城邦除害,并勇于为城邦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城邦理想公民的形象,歌颂他对命运的不屈服和反抗精神,这是这部剧作的主导的、积极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因素。但主人公没有摆脱命运的捉弄,仍在不知不觉中犯了命中注定的错误。这说明作者本人还没有摆脱命运观念的束缚。
幼里披底斯(约公元前485—406年)是雅典奴隶民主制城邦由繁荣走向危机时期的悲剧作家。他出身于拥有土地的贵族阶级,政治上是民主派的拥护者。他的悲剧常常涉及到一些哲学问题,因而被称为舞台上的哲学家。幼里披底斯大约写过九十二部悲剧,现存者有《美狄亚》 (公元前431年)、 《特洛耶妇女》 (公元前415年)和《俄瑞斯忒斯》 (公元前408年)等十八部。[5]他的作品虽然取材于神话传说,但主要是揭露城邦走向危机时期的各种现实问题,尤其是内战向题和妇女问题。 《特洛耶妇女》是通过特洛耶城陷落后女俘们的悲惨命运,来谴责侵略战争的罪恶,揭露当时雅典统治者对弥罗斯岛人民的屠杀。这部剧作是欧洲文学史上对被侵略者表示最大同情的第一部杰作。幼里披底斯的代表性作品《美狄亚》,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妇女问题,是从古至今最动人的悲剧之一。美狄亚原是距离希腊遥远“蛮国”的公主,为了和伊阿宋的爱情,她背井离乡来到科林斯,并生下两个孩子。后来伊阿宋为了追求享受和前途,却娶了美貌的科林斯公主格劳刻为妻,把美狄亚抛弃,科林斯国王还要把她驱逐出境。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她不仅毒杀了伊阿宋的新妻,而且杀死了她与伊阿宋所生的两个孩子,从而破坏伊阿宋的家庭幸福和前途以为报复。剧作家在剧中以更为写实的手法,揭露和批判了当时雅典社会对妇女的不合理,谴责一些男子的喜新厌旧和蔑视女性,因而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在命运的观念上,幼里披底斯比他的前辈也前进了一大步,他认为命运不在人之外,而是在人本身。此外,他在人物的心理分析和戏剧冲突的展开上,也达到了古希腊戏剧的顶峰。希腊悲剧在幼里披底斯时代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已达到了更为完美的地步。全部希腊悲剧所具有的“人道主义的热情,内容的英雄精神以及形象的伟大”[6]等特点,曾对城邦公民起了巨大的教育作用,而且也对后世西方文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影响。
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喜剧也取得了很高成就。希腊喜剧的取材与悲剧不同,悲剧一般取材于古代神话,而喜剧则大都取材于当时社会的实际生活。它的创作特点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常用诙谐和幻想的形式评论时事,讽刺人物,以揭露社会的不良现象。所以,希腊喜剧大半是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古希腊最著名的喜剧作家是阿里斯多芬(约公元前450—385年)。他出生于雅典小土地所有者家庭。他的创作活动基本上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和雅典城邦由强盛开始走向危机的时代。他的喜剧基本上反映了自由小农的利益。阿里斯多芬一生写过四十四部喜剧,传世的有十一部。其中反映党派斗争和贫富悬殊的有《公民大会妇女》和《财神》;讽刺主战派领袖冒险政策的有《巴比伦人》 (只存残篇)、《骑士》、 《鸟》和《马蜂》;揭露教育和文坛上不良现象的有《云》和《蛙》;反对内战(指伯罗奔尼撒战争)要求和平的有《阿卡奈人》、 《和平》和《吕西斯特拉塔》等。阿里斯多芬的喜剧以丰富多采的语言和文学手法,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重大问题,以及一切足以危害城邦和公民利益的不良现象,把希腊喜剧推到了高峰。因此,恩格斯称阿里斯多芬为“喜剧之父”和“强烈倾向的诗人”。[7]
建筑与雕刻 希腊在建筑和雕刻艺术方面,到公元前5世纪也达到了很高水平,对后世西方产生很大的影响。古希腊的大型建筑主要是神庙。神庙殿堂多为长方型,周围绕以圆形柱廊。因圆柱形式的不同,古希腊建筑有多利亚式、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三种。多利亚式产生较早,柱身粗壮,石柱无柱础,柱头也无修饰。这种形式以朴素、浑厚为特征,雅典卫城里的帕德嫩(雅典娜)神庙是其典型建筑物。爱奥尼亚式,柱身稍纤细,石柱有柱础,柱头有涡卷型装饰,较多利亚式秀丽,雅典的伊利特盎神庙是其典型代表。科林斯式盛行于公元前4世纪,与爱奥尼亚式大体相同,唯柱头有卷叶状装饰,显得更为精巧华丽,雅典卫城的奥林比昂神庙为其代表。当时希腊的精美建筑物主要耸立于雅典。此外,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庙,埃吉那岛的雅典娜神庙以及西西里岛的庙宇,也都享有盛名。
古希腊的雕刻艺术,随着建筑艺术的发展而发展,在公元前5世纪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这时的雕刻作品,一部分是附属于大型建筑物而作为它的装饰的,多取材于神话和传说;另一部分是独立人像,包括各种神像、艺术人像或个人肖像。公元前5世纪,希腊著名的雕刻家有梅龙、玻里克利特、菲狄亚斯等人。梅龙的杰作是“掷铁饼者”青铜雕塑像,塑造的是一个裸体青年在掷铁饼前一刹那间的身体姿态。这是用典型概括起来的,现实主义的美青年形象,是奴隶制城邦所需要的健康公民的形象。作品无论在艺术技巧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方面都达到了完美的境地。玻里克利特以表现人物的恬静姿态为其特点。他的杰作“持矛者”雕塑像,塑造一个左手持矛的运动员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运动场的姿态。雕像形象逼真、坚实有力,且优雅自然,长期以来被誉为人体雕塑的样板。菲狄亚斯是伯里克利时代最杰出的雕塑艺术家兼铸像家、建筑家和装饰艺术家。他的代表作是雅典卫城帕德嫩神庙的雅典娜像。像高十二米,以木为像,用黄金、象牙镶雕表面。雅典娜金衣直垂到地,左手执盾、右手托胜利神像,极为庄重豪华。此外,耸立于雅典卫城广场上的“战斗指挥者”雅典娜青铜塑像,用黄金、象牙雕塑的宏伟的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像,也出于菲狄亚斯之手。
公元前5世纪出现的雅典卫城建筑群,是当时希腊建筑和雕刻艺术最高成就的总汇和体现,是世界建筑艺术的杰作。雅典卫城原来是遇敌深入时用以固守的城堡。到伯里克利时代,雅典人利用奴隶的血汗和盟邦的贡金,大肆修建和装饰卫城,因而使它变成了城市的宗教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卫城的建筑包括门厅和一系列大小神庙,它是希腊许多优秀匠师的集体创造。当时主持卫城建筑的是杰出的建筑师伊克提努斯和卡里克拉特。卫城的重要建筑是气势雄伟的帕德嫩神庙,它与稍晚建成的一些神庙(小型的无翼女神神庙,伊利特盎神庙等)和门厅构成参差有致的建筑群。卫城建筑的特点是,它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谐调一致,没有呆板的对称和单调的重复。这是颇具匠心的建筑师们精心设计的结果,目的在于使大小不同、形式各异的建筑物既成相反的对比而又均衡起来。因此,雅典卫城的建筑,既是当时希腊建筑艺术的综合,也是它最高成就的体现。雅典卫城一系列精美的雕刻和浮雕,也使雅典卫城具有特殊的艺术上的重要性。耸立于卫城广场上的“战斗指挥者”雅典娜青铜雕塑像,立于帕德嫩神庙主室的庄严富丽的雅典娜雕像,它们都不仅表现了希腊雕刻艺术的高度水平,也体现和宣扬了雅典对敌人斗争的胜利,以及雅典城邦的繁荣和威力。菲狄亚斯和他的门徒们还为帕德嫩神庙的三角墙和檐下腰线制作了一系列取材于神话传说的精美雕像和浮雕。这样,雅典卫城就成了全希腊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博物馆”。公元前4世纪,希腊雕刻的现实主义的表现技巧更为成熟,并且侧重于刻划个人的心理状态和体现女性美。这个时期的雅典雕刻家普拉克西特列斯(公元前370—334年)创造了许多以美神阿芙罗底为题材的雕像。他的海尔梅斯神像表现了雕刻艺术的完美,是现今仅存的少数希腊原作之一,另一雕塑家斯苛巴斯的作品,风格沉郁悲壮,反映了没落的自由民的心理。
史学 古希腊史学萌芽于公元前6世纪,当时在小亚爱奥尼亚希腊诸城邦中,出现了一些用散文形式写作的“史传家”。他们企图用散文形式写成符合真实历史情况的作品。在这类作家中,米利都的赫卡泰俄斯(约公元前540—479年)最为著名。他曾著有《世系》 (也称《历史》)四卷和《大地环游记》一卷,在其作品中已出现历史批判的萌芽。但这时的史传家们,由于还不能把神话与现实区别开来,在传说与信史之间也没有划清界线,所以还不能算作真正的历史家。但是,他们的作品却为后来希腊历史著作的出现准备了条件。(www.xing528.com)
公元前5世纪以后,希腊人在史学方面进入创造和发展的时代,取得相当出色的成就。这时希腊先后出现了希罗多德、修昔的底斯和色诺芬三个最著名的史学家。
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史学家。他出生于小亚细亚哈利卡纳苏城一个名门望族之家,自幼就受过良好的教育,成年后曾参加本地反对僭主的斗争,失败后流亡外地。大约从三十岁起,希罗多德进行了长期的漫游,曾到过埃及、叙利亚、巴比伦以及黑海沿岸一些地区,了解风土人情,考察人物古迹,搜求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从而大大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公元前446年,希罗多德移居当时希腊经济文化的中心雅典,结识了伯里克利和索福克利斯,积极参加雅典的文化活动。他对希腊人在希波战争中战胜波斯的英雄业绩极感兴趣,因而收集了大量有关史料。公元前443年,他移居雅典在南意大利的殖民地图里伊,从事著述,直到逝世。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一书,又名《希腊波斯战争史》,共九卷。其中前四卷叙述的是埃及、巴比伦、波斯、小亚细亚、西徐亚和希腊的往事;后五卷叙述的是希波战争的经过,止于公元前479年。在这部著作中,希罗多德以丰富的词汇和散文形式,记叙了古代西亚、北非以及埃及等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生活、政治制度、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情况,从而保存了大量资料。它是研究古代西亚、北非和希腊历史十分重要的文献。在治史方面,希罗多德给西方史学作出前无古人的建树。首先,他创立了西方史学前所未有的历史叙述体的史学编纂方法。这种编史方法具有记事系统连贯,叙事生动有趣,并带有较大的灵活性等特点。希罗多德将自己搜集的大量资料纳入一个基本完整的体裁之中,构成一部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相结合的巨著,为后世西方历史叙述体奠定了基础。这种体裁一直被西方奉为正宗,成为编纂历史的通用体裁。其次,他虽然在著作中记下了若干荒诞不经的传闻,但也开始注意辨别史料的真伪,有时还记下不同说法以示存疑。这种对历史资料采取批判方法的严肃态度,经修昔的底斯的继承和发展,终于成为古希腊史学的优良传统。它不仅为后来罗马史学家所仿效,也为近代西方严肃史学家所遵循。在史观方面,希罗多德笃信英雄史观,有浓厚的宗教迷信和天命论思想,但他力图探求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想为某些事件找出合理的解释。而且作为希腊人的希罗多德,在推崇希腊的同时,对“蛮族”(非希腊人)并无“沙文主义”倾向。他甚至认为东方是一切文化和艺术的摇篮,也并不否认希腊人从东方人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如时针和计时方法学自巴比伦人,文字字母学自腓尼基人,几何学学自埃及人,认为埃及的太阳历比希腊历法准确。由于他重视“蛮族”文化,曾被一些西方人诬为“亲蛮派”。希罗多德在史学方面的诸多建树,为西方史学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对西方史学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所以,自古罗马以来,他就被西方称为“历史之父”。
修昔的底斯(约公元前460—395年)是古希腊第二个著名史学家。他出身于雅典在色雷斯的殖民地的一个显贵之家,是一个温和的民主派。公元前424年,他当选为雅典十将军委员会成员,奉令统率舰队保卫色雷斯海岸。当斯巴达统帅伯拉西达攻占安菲波里时,修昔的底斯救援不及,被加以叛逆罪名流放出国,直到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才被赦免回国。在流放的二十年间,修昔的底斯来往于色雷斯与伯罗奔尼撒半岛之间,搜集了大量有关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史料,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著述。这部著作共八卷,数十万字。其中第一卷是序论,简要追溯了早期历史和叙述战争的背景;第二卷至第五卷前半部分叙述战争第一阶段十年间的事件;第五卷的后半部分写公元前421年尼西亚和约以后六年不稳定的和平时期;第六、七卷写雅典的西西里远征;第八卷叙述狄克利亚战争,止于公元前411年。这部著作内容详实,结构严谨,体裁基本上是编年的。它不仅详细叙述了战争的过程,而且还记载了战争中不同政治集团、阶层之间的斗争,奴隶的反抗和逃亡,以及雅典同盟国的叛离等事件。所以,它是研究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希腊历史的宝贵文献。在治史方面,修昔的底斯也对西方史学做出了重大贡献。首先,他虽然在史观方面倾向于循环论,但他力图于揭示历史事件的真正因果关系,对一些重大事件能作出较深刻的分析,他在这方面比希罗多德前进了一大步。如他分析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时,指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8]其次,修昔的底斯在史料的运用方面,采取严谨的批判方法,力求作到真实可信。他认为神话和传说是不可靠的历史,在采用时应结合其他材料加以审核。在这方面,他比希罗多德又前进了一大步。此外,他还是西方古代第一个注意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起作用的史学家,而且对宗教迷信持否定态度。总之,修昔的底斯在史学上的成就,对西方史学也发生较大影响。
色诺芬(公元前430—354年)是古希腊第三个著名的史学家兼政论家。他出生于雅典的贵族家庭,曾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在政治上,色诺芬反对民主政治,推崇斯巴达的寡头政治。公元前404年雅典“三十僭主”当政时期,他曾参加僭主政权的骑兵队。雅典民主政权恢复后,他以希腊雇佣军的身分参加了波斯王弟小居鲁士与其兄阿塔薛西斯二世争夺王位的战争。小居鲁士被杀后,色诺芬率希腊雇佣军从小亚撤退到色雷斯(公元前400年末)。公元前399年他又率这支雇佣军投靠斯巴达,与波斯进行战争。在科林斯战争期间(公元前395—387年),色诺芬和斯巴达一起参加反对雅典的战役,被雅典公民大会判处终身放逐。安太尔西达和约签定后,他定居于伯罗奔尼撒,直到老死。色诺芬是一个多产作家,著有《希腊史》、《万人军远征》、 《拉西第梦的政治》、 《经济论》、 《雅典的收入》等十余种著作,并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希腊史》是他的主要历史著作。该书是修昔的底斯著作的续篇,叙述了公元前411—362年的希腊历史。该书具有明显的亲斯巴达倾向,对斯巴达王亚格西劳斯的作用备加颂扬和夸大,对某些重要事实有意进行省略,而且往往用神意解释历史。这些都使色诺芬大大逊色于修昔的底斯。但《希腊史》一书仍然是研究古典时代希腊历史的重要文献。
哲学 古希腊哲学产生于公元前8—6世纪希腊奴隶制城邦形成时期。这时,由于希腊社会经济特别是工商业的发展,一方面促使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的日益加剧。反映在哲学领域里,出现了关于世界万物本原及其运动变化的唯物论和唯心论两种对立世界观的斗争。
公元前7—6世纪,在工商业发展较早的小亚爱奥尼亚地区的一些希腊城邦中,首先产生了米利都学派和以弗所的赫拉克利特等早期唯物论哲学家。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最早的唯物论派别,它反映了奴隶主民主派的思想。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泰利士(约公元前624—547年)、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10—546年)和阿那克西美尼(公元前585—525年)。他们既是哲学家,又是著名的自然科学家。譬如泰利士,可能是个商人,曾到过埃及、巴比伦等许多国家,因而获得了东方的科学知识。他已经能够预测日蚀,测量海上船只间的距离,预言橄榄的丰收等等。而他的弟子阿那克西曼德,据说是第一个绘制地图的人。在哲学上,泰利士认为世界万物的本质是水,即万物都是从水中产生出来的,最后又复归于水。阿那克西曼德则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一种不固定的物质——“无限”(“无定形”)。 “无限”本身由于存在着冷与热、湿与干的斗争,从而不断产生万物。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空气。空气本身由于有稀散和凝聚这两种对立运动,自然界就不断地运动变化。尽管这三位哲学家对万物本原的说法各不相同,但他们都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水、“无限”和空气),即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所以都是唯物论者。而且,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都从物质运动的变化,来说明自然现象,寻找自然界变化的规律,这是古代唯物论哲学的辩证法因素。
以弗所城的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30—470年)也是早期唯物论哲学的重要代表。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他的世界观却适应了奴隶主民主派的利益。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既不是水,也不是空气,而是善于变化的火,他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照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列宁曾说:“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9]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上没有静止不动的东西,一切都在永恒不断地变化着。他说, “一切皆流,一切皆变”,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急流”。因为河水不断地流动着,当人第二次踏进河流时,它已经不是第一次踏进时的流水了。赫拉克利特还发现了万物运动变化的原因。他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这些都说明,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对立,对立面的斗争就产生了运动与变化,因而才能产生万物。这是辩证法的一条最根本的规律。赫拉克利特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这样看法的哲学家。所以,列宁称他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10]
与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的朴素唯物论相对立的古希腊最早的唯心论哲学家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埃利亚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创始人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500年)原是爱奥尼亚地区萨摩斯岛一个指环雕刻匠的儿子,成年后成为贵族派。萨摩斯的贵族派失败后,他逃到意大利半岛南部的克罗顿,在当地贵族的支持下建立了学派,为奴隶主贵族服务。毕达哥拉斯是一个数学家,曾对平面几何做出重大的贡献(如“毕达哥拉斯定理”)。他和他的门徒提出的有限与无限、奇数与偶数、一与多、直与曲、静与动⋯⋯等十对矛盾范畴,也具有某种朴素辩证法的因素。但他们认为这种矛盾的对立是和谐的,没有斗争的东西,因而陷入了形而上学。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他们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一种抽象的、非物质的东西——数,由数而形,由形而有物。这样一来,他们把本来是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数,加以片面夸大,硬说它是独立存在的,是决定客观事物的东西,是万物的本原。这就把抽象的概念说成是第一性的,因而陷入了唯心论。他们还把数说得非常神秘,如说“一”是秩序, “四”是正义, “十”是“完全”,甚至把数看成是主宰世界的神。他们认为, “没有数,人就不能认识事物,也不能思考什么。”这就把数说成在人类认识以前就先己存在的东西。这是最早的唯心论先验论的表现。此外,他们还宣扬灵魂不死的反动宗教世界观。他们宣称肉体是灵魂的坟墓,要人们轻视肉体,轻视现实生活,用以麻痹人民的革命意志。
埃利亚学派是因为建立于意大利半岛南部的埃利亚而得名。这个学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一样,也是为反动的奴隶主贵族服务的,他们也敌视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巴门尼德和芝诺(皆生存于公元前6—5世纪期间)。他们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不是物质,而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他们把“存在”看成是唯一的、永恒的、不运动也不变化的,而把运动变化着的世界万物看成是“非存在”,即都是不存在的。这是形而上学的唯心论。为了否定物体运动的真实性,巴门尼德的弟子芝诺提出了一系列诡辨式“命题”,其中之一是“飞箭不动”。他说人们感觉到的飞箭,实际上是不动的。他的所谓理由是:飞箭在每一瞬间都占据空间的某一点,而不能占据另一点,因而箭在路程的每一点上都是静止的,静止的总和不能构成运动。他的主要错误在于不承认也不理解运动的不间断性,而把运动的间断性绝对化了。也就是说,运动着的物体在每一瞬间当然是在某一点上,但因为物体是运动着的,所以它既在这一点上,同时又不在这一点上。运动本身就是间断性和不间断性的统一。
公元前5—4世纪的希腊古典时代,由于奴隶制工商业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自然科学的进步,奴隶主民主派与贵族派斗争的进一步尖锐化,从而使哲学思想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唯物论和唯心论两种世界观的斗争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时期唯物论哲学的主要代表是阿那克萨哥拉、恩培多克勒和德谟克利特。他们都是民主政治的拥护者,同时又是自然科学家。在哲学领域里,阿那克萨哥拉(约公元前500—428年)和恩培多克勒(约公元前490—430年)都坚决反对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埃利亚学派的唯心论哲学观点,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物质的。阿那克萨哥拉(伯里克利的朋友)认为,世界万物是由物质小片——“种子”构成的,它们有质的无限多和类的无限多。每一物体都是由各类“种子”混合而成,其中某一类“种子”占数量上的优势,就产生了与自己同质的物体。如血是由小血滴构成的,骨是小骨片构成的,肉是由小肉片构成的。恩培多克勒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火、空气、水、土四种元素。这四种元素以不同数量比例混合而成为各种物体。在关于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理论上,他们都单纯以“种子”或“元素”的混合与分裂、数量的增加与减少来解释物体的产生与变化,这就陷入了机械论。至于物体运动的原因,他们都认为是外力的推动:阿那克萨哥拉认为是一种极薄和极轻的物质——“智慧”(希腊人称“奴斯”)的推动;恩培多克勒认为在四种元素中有“爱”与“恨”两种对立物质力量的斗争,当“爱”起着作用时,四种元素就结合起来,当“恨”起作用时,四种元素就分裂。尽管他们所说的物质运动的外部推动力是物质(“智慧”, “爱”与“恨”)的,但他们不是从物体本身而是从物体之外去寻找物体运动的原因,这表明了他们的唯物论的不彻底性,易于为唯心论所利用。
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370年)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唯物论哲学家,也是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自然科学家,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拥护者。他出生于色雷斯沿岸的希腊殖民地阿布德拉城一个富裕贵族家庭,曾漫游过埃及、巴比伦、波斯和印度等许多国家和地方,得到了古代东方的许多知识。他和雅典著名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有过交往,听过苏格拉底的讲学,还曾就学于原子论学说的创始人留基伯(米利都人)。德谟克利特作为一个唯物论哲学家,比当时所有唯物论哲学家都更深刻地阐述了世界万物的物质本原间题。他认为世界万物的物质本原不是可见的火、水、土、空气,而是原子和虚空。他所说的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数量无限的物质微粒;它们的质是相同的,只有形状、大小、位置和次序的不同。他认为世界万物,诸如太阳、月亮和其它星体,以及地球上的生物和无生物,都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他所说的虚空,是原子运动的条件。他认为,如果没有虚空,只有抱成团的原子,原子就没有运动的条件了。因此,虚空和原子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德谟克利特在讨论世界万物运动的原因上,大大超过了阿那克萨哥拉和恩培多克勒。他认为,运动不是由于外部力量的推动,而是由于原子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决定的。他说原子通过一种漩涡运动将原子结合起来而形成具体物体,从而出现生成着和毁灭着的世界万物。德谟克利特也深刻地阐述了认识论。他认为,人们的认识(感觉和思想)是构成客观事物的原子组合不断流射出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心灵的结果。这就肯定了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这是原始的唯物论的反映论。德谟克利特把认识分为暧昧性的认识(感性认识)和真理性的认识(理性认识)。他所说的暧昧性的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外部形象作用于人们的感官而产生的认识。他说这种认识只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真理性的认识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认识原子和虚空。但真理性的认识必须依赖于暧昧性的认识,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他说:“当暧昧的认识已经不能在最小的领域内再看,不能再听,不能再嗅,不能再尝,不能再触摸,而知识的探求又要求精确时,于是真理性的认识就参加进来了,它具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11]可见,德谟克利特已经看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卓越的无神论者。他不仅在自己的唯物论哲学中作出了无神论的结论,而且又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唯物地阐述了宗教产生的根源。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学说,是古希腊唯物论哲学的最伟大成就,对后来西方唯物论哲学的发展发生重大的影响。列宁把德谟克利特作为古希腊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哲学路线斗争的唯物论路线的代表。
公元前5世纪,由于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人们需要有讲演和辩论的才能,于是就兴起一个以专门讲授讲演术、辩论术为业的学派——智者学派。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是民主政治的拥护者。在哲学上,他们的观点倾向于唯物论。但是,他们注意的中心已经不是自然界,而是社会理论和人的认识方面。其代表人物有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等。普罗塔哥拉(公元前481—411年)是智者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奴隶主民主派的思想家、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他曾积极参加雅典在南部意大利的殖民地图里伊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工作。在哲学上,他虽然承认客观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但在认识论方面却陷入了相对主义。他认为,人的感觉只能片面地认识物质内部的对立面。例如,他说蜂蜜在客观上既是甜的又是苦的,健康人觉得它是甜的,而病人觉得它是苦的。从而他得出一个相对主义的结论:“人是万物的尺度”,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真假、是非都是相对于人而讲的,即我觉得它怎样,它就怎样。这就等于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所以相对主义会走到唯心论方面去。过样的相对主义必然会导致怀疑论。高尔吉亚(公元前5世纪)甚至提出怀疑世界是否存在的结论。他提出三条原则: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这个东西也是人无法认识的;第三,即使这个东西可以被认识,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这种相对主义和怀疑论,对当时和后世西方有着相当的影响。
公元前5—4世纪,希腊唯心论哲学的主要代表是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柏拉图。他们都反对民主政治,拥护贵族政治,是反动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他出生于雅典一个雕刻匠家庭,但在政治上却是奴隶主贵族政治的热烈拥护者。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以讲授知识、道德和哲学为生。在他周围聚集着一批贵族青年,其中有柏拉图、色诺芬和克里替亚(公元前404—403年雅典“三十 主”政权的首领)。公元前5世纪末,在雅典民主派掌权后不久,苏格拉底被加以渎神和败坏青年罪被处死刑。苏格拉底是唯物论哲学的敌人。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神,整个客观世界之所以如此,不是由于什么客观规律,而是出于神的有目的地安排。所以,他说人的理性不能认识客观世界,只能认识人自己。从而他要人们不必去研究客观世界,只要人们进行自我认识。他的关于自我认识的方法,是通过双方对话的形式,同别人讨论问题(如道德、伦理、正义等),发现对方思想中的矛盾,使对方克服错误,以求得真理(即概念、定义等)。这种方法被称为“辩证法”。因此,苏格拉底就成为西方主观辩证法(思维的辩证法)的创始人之一。苏格拉底的“辩证法”本来是要从特殊(个别,个性)求得一般(普遍,共性)的一种具有积极因素的方法。但是,由于他把一般和特殊割裂开来,而且把一般看成是先于特殊、高于特殊的东西,这就成为唯心论的先验论。苏格拉底自己并没有写下什么著作,他的思想主要是在他的弟子柏拉图、色诺芬的著作中流传下来的。但他的思想对当时唯心论哲学特别是对柏拉图的哲学都发生很大影响。所以,在资产阶级所写的欧洲文化史上,苏格拉底被誉为“圣人”,如同中国的“孔子”。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第一个建立唯心论体系的哲学家。他出生于雅典的贵族家庭,青少年时期受过良好的教育,曾就学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死后,他进行了长期的游历,到过北非、埃及、南意大利和西西里等地。四十岁时,他回到雅典,开办学园,从事讲学和著述,直到去世。柏拉图学园,是当时希腊唯心论哲学的中心。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是唯心论的“理念论”。他把世界分为现实世界(物质世界)和理念世界(精神世界)。他认为:理念世界是永恒的、真实的存在,现实世界是变幻无常的、非真实的存在;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原型(模式),而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柏拉图所说的“理念”,实际上是把人从具体事物抽象得来的普遍概念(共性、一般)加以绝对化,并把它同具体事物割裂开来,变成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这样,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柏拉图就颠倒了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意识的关系,承认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这是典型的客观唯心论。在认识论方面,柏拉图是典型的唯心论的先验论。他的认识论是建立在“理念论”的基础上的,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死的,人的真正的认识是对理念世界的认识。他说,人的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存在于理念世界里,那时就有了“理念”的知识,只是由于灵魂进入肉体后的种种干扰,暂时才把这种“理念”知识忘掉了。以后,由于经验的刺激,它又把这种“理念”的知识回忆起来。所以,柏拉图所说的认识,就是人对先天的知识(理念的知识)的回忆。这就是柏拉图的“回忆说”。因此,柏拉图的认识论,就根本否认了人类认识现实世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在实际上就堵塞了知识的道路,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是极端有害的。柏拉图把他的唯心论哲学运用于社会政治领域,提出了“理想国”的学说。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把道德分为四种: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在他的“理想国”里,把人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拥有“智慧”道德的哲学家,他们应成为管理国家的统治者;第二等级是具有“勇敢”道德的武士,他们应该保卫国家;第三等级是有节制道德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应安于现状,服从统治。柏拉图认为,只要这三个等级各从其事,各安其分,就达到了他所说的“正义”,就是“理想国”。至于奴隶,柏拉图根本没有把他们当人看待,也没有他们的道德。很明显,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为维护奴隶制社会秩序,尤其是为奴隶主贵族专政作辩护的理论。柏拉图的哲学是古希腊第一个系统的客观唯心论和先验论哲学。它对以后西方唯心论哲学的发展发生深远的影响,一直为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所利用。
希腊古典时代最后一个著名哲学家是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他出生于爱琴海北岸的希腊殖民地斯塔基拉城(在卡尔西狄克半岛),其父是马其顿王的侍医。亚里斯多德十七岁时进柏拉图学园,钻研各科知识达二十年,曾被柏拉图称为“学园的精英”。柏拉图死后,他去小亚一带,公元前443年应聘为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教师。公元前435年,他返回雅典,开设吕克昂学校(因在雅典东郊的吕克昂体育场而得名),从事讲学和著述,直到去世。据说亚里斯多德经常在林荫道上讲学,他和他的弟子因而便有“逍遥学派”之称。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最博学的思想家。他对哲学、逻辑学、历史、政治学、数学、动物学、医学、心理学、伦理学、诗学、修辞学等学科,都曾进行过有意义的探索,并且都曾提出自己的卓越见解。亚里斯多德的政治思想是代表中等奴隶主阶层的利益的。他认为贫富悬殊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所以他认为贫穷和非常富有都不是幸福,只有小康(中等富裕)才是幸福。从而他主张由中等奴隶主组成的“共和政体”才能照顾到贫富两方面的利益,国家才能得以安定。他的这种政治主张,是公元前4世纪希腊城邦内部自由民贫富分化加剧的一种反映。同时,作为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亚里斯多德也为奴隶制进行辩护。他认为奴隶和奴隶主的存在是合乎自然规律的。他说主人对待奴隶,就如同灵魂对待身体一样,灵魂本来就该支配身体。所以,他认为奴隶应服从主人,受主人统治。在哲学观点上,亚里斯多德动摇于唯物论和唯心论之间。例如,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他承认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并以这一唯物论观点有力地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他说,客观物质世界本来就是存在的,不需要在客观物质世界以外去寻找它存在的根据。他指出“理念论”的根本错误,在于把事物的一般(普遍、概念)和特殊(个别事物、个性)人为地割裂开来。亚里斯多德正确地认为:一般只能存在于个别之中,不能说在个别的房屋之外还有什么一般的房屋。列宁说: “亚里斯多德对柏拉图‘理念’的批判,是对唯心主义,即一般唯心主义的批判”。[12]因为将一般和特殊割裂开来正是一切唯心论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所以,亚里斯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使他具有一定的唯物论倾向。亚里斯多德在承认物质的客观存在的同时,还认为任何物体都是由质料(物质)和形式构成的。但是,他认为:质料是不完备的,被动的,没有自己特征的,只具有成为某种物体的可能性;形式是积极的,主动的,具有使质料变成有特征的现实的某物。比如一个铜雕像,铜是质料,雕像便是形式;铜只有成为某种物体的可能性,由于雕刻家赋与雕像以形式,才能使铜转化为具有一定特征的铜雕像。这样,亚里斯多德在对待质料和形式的关系上,便把质料和形式割裂开来,而且把形式看成是高于质料的东西,这就使它陷入了唯心论。由此可见,亚里斯多德哲学为后来西方某些唯心论哲学家所利用,并非偶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