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其顿统治下的希腊-世界古代史

马其顿统治下的希腊-世界古代史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马其顿王国的最大弱点是王国区域内希腊各邦的反抗运动。雅典乘机组织雇佣军,召回流亡在外的反马其顿派领袖德摩斯提尼,并号召全希腊进行反抗马其顿统治的解放战争。结果,安提帕特统率的马其顿军队解除了希腊同盟军对拉米亚的包围和封锁,随后又在色萨利的克然农战役中大败希腊同盟军。

马其顿统治下的希腊-世界古代史

安提柯王朝的统治 亚历山大死后的近半个世纪里,马其顿和希腊是马其顿将领争权夺势的主要战场,这里的统治权也曾多次易手。在亚历山大死后,马其顿和希腊的统治权掌握在东侵期间留守将领安提帕特手中。安提帕特死后(公元前319年),其子卡山德通过战争获得了马其顿和希腊的统治权。在卡山德死后(公元前298年),又通过激烈的争夺,马其顿和希腊的统治权落入独眼龙安提柯(西里吉亚总督)之子德米特里之手(公元前293—283年)。但在德米特里统治期间,伊庇鲁斯国王皮洛斯和统治色雷斯的亚山大部将里西马卡斯侵入马其顿,托勒密则侵入雅典。这时德米特里被迫将其子安提柯·贡那特留在希腊,自己率军远征小亚,结果兵败,被塞琉古俘虏,囚禁而死(公元前283年)。公元前285年,居于多瑙河流域的克勒特人自西北侵入马其顿、色雷斯,其中一路侵入中希腊的特尔斐。以埃陀利亚人为主的中希腊各邦击退了这支入侵的克勒特人。在公元前277年,安提柯·贡那特在赫勒斯滂海峡的里西马希亚城附近又彻底击败克勒特人,取得辉煌胜利。因此,公元前276年,安提斯·贡那特被宣布为马其顿国王。安提柯王朝(公元前276—168年),的统治自此始。在安提柯·贡那特统治时期(公元前276—239年),马其顿王国趋于巩固。他在争夺希腊霸权的斗争中,取得重大胜利。他征服了优卑亚岛和麦加拉,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阿哥斯、伊利斯和美塞波利斯等城市也相继归附。为了巩固对希腊的统治,安提柯·贡那特向希腊各地派遣驻防军。从此马其顿王国成为从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出来的三个强大国家之一。

安提柯王朝统治下的马其顿王国,在经济上依然是农业占优势的国家,大土地所有制被保留下来。除国王占有大片土大、森林、矿山外,马其顿贵族也占有大量国王赐田和世袭地产。同时,由于马其顿同希腊各邦以及同托勒密、塞琉古等强国的经济联系,它的商业和城市也得到了发展。这时,除原有的城市培拉、埃楷外,又出现一些如卡山德里亚(在卡尔西狄克半岛)和色萨利的德米特利斯和帖萨罗尼加等新兴的商业城市。商业和货币流通的发展,又促进奴隶数量的增加。马其顿统治者也大规模地掠夺奴隶,如国王腓力五世(公元前221—179年)在镇压希腊城市居民的反抗时,曾将成千上万的居民变为奴隶。

政治制度方面,安提柯王朝是君主制和城邦共和制的混合体,它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帝国。这个政权,对内镇压希腊的反马其顿运动,以巩固对希腊的统治;对外则长期与埃及、塞琉古甚至罗马等强国争夺爱琴海、赫勒斯滂海峡的霸权。但马其顿王国的最大弱点是王国区域内希腊各邦的反抗运动。

希腊各邦的反抗运动 在马其顿统治的整个时期里,素有独立和民主传统的希腊各邦,反抗马其顿统治的斗争从未停止过。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死讯传到希腊后,希腊各邦的反马其顿运动又重新高涨起来。雅典乘机组织雇佣军,召回流亡在外的反马其顿派领袖德摩斯提尼,并号召全希腊进行反抗马其顿统治的解放战争。著名将领奥斯提尼统率的雅典雇佣军,在埃陀利亚人的支持下,首先在温泉关击溃马其顿的盟军彼奥提亚人,接着在色萨利又击败安提帕特统帅的马其顿军队,进行了著名的拉米亚之战(公元前323—322年)。但是,在拉米亚战役中,由于希腊同盟军统帅奥斯提尼的阵亡,以及马其顿军队得到从亚洲来的军队的增援,使战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结果,安提帕特统率的马其顿军队解除了希腊同盟军对拉米亚的包围和封锁,随后又在色萨利的克然农战役中大败希腊同盟军。希腊同盟军因而瓦解,马其顿又恢复了在希腊的霸权。马其顿扶植雅典的贵族寡头分子建立了寡头政权,并把许多雅典贫民驱逐出阿提卡,以致雅典拥有公民权的人数只剩九千人。雅典的手工业和商业都陷入瘫痪状态。雅典从此失去了在希腊反马其顿运动中的领导地位。此后希腊各邦反马其顿运动的中心,转移到社会矛盾不甚尖锐的原先比较落后的地区。

公元前4世纪末到3世纪初的希腊,在原先比较落后的地区,先后建立了两个新型的城邦同盟——埃陀利亚同盟和阿卡亚同盟。这是由于当时的希腊内外形势决定的。当时处于马其顿统治下的希腊,原先经济发达和政治强大的城邦,大都由于内部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而日益衰落了,其城邦政权已不能履行统治阶级对内镇压奴隶、贫民起义,对外反抗马其顿统治的职能。而原先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和奴隶制的刚刚发展,它们的统治阶级也感到狭小的城邦不能维护自己的政治独立和保护经济的正常发展。于是,在保持希腊原来的分散性和城邦各自独立的同时,就出现了建立超出城邦狭小范围的地域性联合的趋势。而希腊各邦间经济联系的发展,也为这种地域性联合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埃陀利亚同盟,是以中希腊西部埃陀利亚地区为中心建立的同盟。埃陀利亚社会发展晚于希腊其他大多数城邦。这里直到公元前4世纪还保留着浓厚的氏族制度残余,居民仍生活在农村公社里,城市刚刚开始发展。埃陀利亚人由于参加著名的拉米亚战役而提高了自己在希腊城邦中的地位,又通过与大商业中心的联系(如克里特岛)而发展了自己的经济。埃陀利亚同盟建立于公元前314年,由于公元前279年抗击克勒特人的进攻而强大起来。到公元前3世纪中期,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包括中希腊大部分地区(其中包括特尔斐)、南部色萨利、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伊利斯和美塞尼亚,以及爱琴海上一些岛屿。同盟的首府设在埃陀利亚的特尔蒙。同盟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盟大会,通常每年在特尔蒙举行一次,所有加盟各邦的公民皆可参加。全盟大会的职能是选举同盟的常设机构(同盟会议)和将军。同盟会议由加盟各邦代表组成,每年开会数次。将军既是同盟军的统帅,又握有同盟的外交权和很大程度的内政管理权。但他的权力要受特设的国防委员会的节制。加盟各邦权力平等,且保持原来的政治制度和自治权。当公元前3世纪埃陀利亚同盟的全盛时期,曾把马其顿的势力驱逐出希腊西部和色萨利地区。

阿卡亚同盟建立于公元前280年。它以阿卡亚各城市为中心,包括阿卡地亚、美塞尼亚等地区和一些城市。同盟首府设在阿卡亚的伊楷翁。阿卡亚同盟的组织机构与埃陀利亚同盟相类似。这个同盟在公元前3世纪40年代以后开始进入全盛时期。这和西库昂的反马其顿派领袖阿拉图的活动有关。阿拉图首先在西库昂发动政变,使西库昂加入阿卡亚同盟(公元前253年)。在他出任同盟的将军以后(公元前245—213年),驱逐了马其顿在科林斯的驻军,并使科林斯加入阿卡亚同盟(公元前243年),接着麦加拉、厄庇达鲁斯、特来辛等城邦也先后加入同盟。他又与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公元前246—221年)结成同盟,进一步巩固了阿卡亚同盟。

埃陀利亚同盟和阿卡亚同盟是新型的城邦同盟。它们不同于旧的城邦同盟(伯罗奔尼撒同盟,雅典海上同盟)的是,同盟内没有霸主,加盟各邦之间基本上保持平等关系,而且保有内部的自治权。这两个同盟的区别在于加盟城邦的成份和对外政策方面。埃陀利亚同盟以比较落后的农业城邦占优势,在对外政策上倾向于支持奴隶主民主派。阿卡亚同盟则以工商业发达的城邦占优势,所以这个同盟主要是维护商业贵族和上层奴隶主的利益,在对外政策上倾向于支持贵族寡头派,反对任何改革。

埃陀利亚同盟和阿卡亚同盟有时联合一致反对马其顿,有时又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之间进行争夺和斗争。但总的说来,它们在希腊各邦反马其顿运动的一定时期里,相当程度地维护了加盟各邦的政治独立和经济利益。

巴达社会改革运动 公元前4世纪末到3世纪,当希腊多数城邦日趋衰落,并组成城邦同盟反抗马其顿统治之际,处于这些城邦同盟之外的斯巴达,仍然是希腊城邦中最强大的一个城邦。但斯巴达也因内部极端尖锐的社会矛盾而陷入严重的危机。从前,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斯巴达,由于有一支以占有均等份地的公民组成强大公民兵,曾长期是希腊世界中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城邦。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后,由于大量金银和财富的流入,货币关系的开始发展和土地的买卖,促使斯巴达土地的兼并和集中、公民内部的贫富分化比任何希腊城邦都更为激烈和严重。公元前3世纪,斯巴达的全权公民已减少到七百人(公元前371年为一千五百至二千人),其中占有土地者只有一百家。这就严重地破坏了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公民平等的社会秩序。占有大量土地的贵族富豪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依势专权。广大失去土地、失去公民权的贫民,则靠着借债、流浪、乞讨或当雇佣兵为生。他们为了摆脱自己不幸的处境,常常通过密谋起义等方式,企图推翻贵族寡头政权,因而使统治阶级面临随时有被推翻的威胁。这种情况使斯巴达城邦陷入严重危机。当时的斯巴达已经变成一个闭塞的极端寡头政治的国家。由于监察官权力的日益加强,以及长期保留下来的氏族影响的衰落,国王的权力也更加削弱了。上述种种情形,促使斯巴达上层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物,发起一系列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运动,企图通过平分土地、取消债务,以恢复公民平等的社会秩序,借以增强国力和恢复往昔的霸权。(www.xing528.com)

首先倡导改革的是年轻的国王阿基斯四世(公元前245—241年)。阿基斯与他的支持者提出一个取消债务、平分土地和恢复斯巴达往昔风尚的改革计划,并制订了平分土地的具体方案:在斯巴达北部和西部山区划出四千五百块份地给无土地的斯巴达人,如斯巴达人不足,由年轻力壮的庇里阿西人和外邦人来补足;另在这个地区范围以外划出一万五千块份地给庇里阿西人,使他们获得土地成为公民。其目的在于恢复城邦的份地制度,从而恢复城邦的公民兵制度,以求达到增强国家实力和恢复斯巴达在希腊的霸权。为了推行改革计划,阿基斯起初采用和平的方式宣传改革,并以献出自己和亲友的土地、财产的实际行动来推动改革。结果,取消债务的措施勉强实行了,平分土地的措施却遭到很大阻力。这时,阿卡亚同盟要求斯巴达援助抵抗埃陀利亚同盟的进攻,阿基斯遂率军出征。贵族利用国王出征和贫民未得到土地而不满的时机,进行大肆破坏。这时,改革之初因反对改革而被迫流亡在外的另一国王李奥尼达乘机返国,并借助于雇佣兵的力量掌握了政权。当阿基斯从战场回来后,便被加以图谋建立僭主政权的罪名而遭杀害。阿基斯的改革终于失败。

阿基斯死后,改革运动并没有终止。不久,另一国王李奥尼达之子克利奥蒙尼三世(公元前235—221年),继承了阿基斯的事业。他吸取阿基斯失败的教训,决心以暴力推行改革。他首先通过对阿卡亚同盟战争以掌握了军队。在一次大败阿卡亚同盟之后,他便急速率雇佣军回国发动政变,杀死监察官,宣布取消监察官制度,流放八十个坚决反对改革的贵族。然后,宣布取消一切债务,平分土地,并吸收部分庇里阿西人为公民,使全权公民人数增加了四千人,因而大大增强了斯巴达的军事力量。此后,克利奥蒙尼便推行对外扩张的政策,多次打败阿卡亚同盟的军队,占领了阿卡亚同盟的许多城市。许多城邦的贫民要求平分土地、取消债务的运动也日趋高涨。这不仅威胁阿卡亚同盟在伯罗奔尼撒的霸权,而且也威胁加盟各邦上层奴隶主的利益。于是,阿卡亚同盟的将军阿拉图不仅亲自出兵反对斯巴达,而且不惜牺牲希腊的独立自由,向希腊各邦的宿敌马其顿求援。马其顿国王安提柯·多宋(公元前229—221年)遂率领四万大军侵入伯罗奔尼撒半岛,占领科林斯和阿卡地亚的奥科墨诺斯和曼丁尼亚等城,并继续向斯巴达本土推进。克利奥蒙尼为了对付阿卡亚同盟和马其顿的联合进攻,便允许希洛人各以五明那赎金赎取自由,因而解放了六千名希洛人,并将其中二千人征入军队。克利奥蒙尼率军与马其顿、阿卡亚同盟进行了顽强的战斗。公元前221年,在斯巴达要塞塞拉西亚战役中,斯巴达军队被击败,二万斯巴达战士几乎全部战死。克利奥蒙尼逃亡国外,后死于埃及。马其顿国王安提柯·多宋率军进入斯巴达城,恢复了斯巴达的寡头政权,把没收的土地归还原主,斯巴达被迫加入阿卡亚同盟,克利奥蒙尼的改革也终于失败。

阿基斯和克利奥蒙尼的改革先后失败以后,斯巴达的阶级斗争更加激烈。从公元前3世纪末到2世纪初,斯巴达的社会改革运动以更为激烈的形式进行着。这一时期领导社会改革的已不是斯巴达法定的当权人物,而是以武力夺取政权的僭主。公元前210年,马卡尼达斯夺取了斯巴达的政权,作了僭主。从阿卡亚同盟同他进行顽强的斗争可以断定,他的活动反映着斯巴达广大民主阶层的利益。当马卡尼达斯死于同阿卡亚同盟的斗争以后,那比斯在贫民的支持下夺取了斯巴达的政权,建立了僭主政治。那比斯在他统治的十五年里(公元前207—192年),实行了比阿基斯、克利奥蒙尼更为激进的社会改革。他驱逐贵族,平分他们的土地,解放奴隶,把土地分给庇里阿西人,招回被迫流亡在外的斯巴达公民,并在自由民和奴隶当中招募雇佣兵和行政人员,从而把斯巴达的社会改革运动推向最高峰。依靠强大的雇佣军和邻近城邦贫苦居民的支持,那比斯还将斯巴达和阿哥斯的沿海城市及克里特岛的一些城市并入斯巴达。然而那比斯的政权先后遭到阿卡亚同盟、马其顿、罗马等强敌的进攻,力量遭到削弱。公元前195年,那比斯被阿卡亚同盟和罗马的军队击溃,从此那比斯的权力只限于斯巴达一隅之地,三年后(公元前192年)又被阿卡亚同盟击败。此后不久,那比斯在斯巴达阅兵之际被阴谋杀害。斯巴达被迫再度参加阿卡亚同盟,从而最终结束了它的政治独立的历史

斯巴达这些改革之所以失败,主要在于改革者的主观愿望违背了当时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在城邦奴隶制经济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土地和财富的日益集中,小生产者的贫困破产,阶级斗争的日益加剧,以至导致城邦危机,这是城邦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合乎规律的现象。这在土地公有的斯巴达也不例外。斯巴达的改革者企图通过平分土地、取消债务等措施,以期恢复过去城邦的公民平等和公民兵制度,从而复兴已经垂死的城邦制度,是违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是不能实现的。某些改革措施即使暂时得以实现,最终仍然要被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否定。斯巴达改革的结果如此,公元前2世纪晚期罗马格拉古兄弟改革的结果也是如此。其次,改革运动所面对的敌人过于强大也不利于改革的最终实现。斯巴达的改革运动不仅遭到本国统治阶级的强烈反对,而且也遭到外部的敌人,如阿卡亚同盟、马其顿和罗马等强敌的武装干涉。由于双方力量对比过于悬殊,也使改革难以成功。

公元前168年,马其顿被罗马灭亡。到公元前146年,整个希腊也落入罗马的统治之下。此后希腊的奴隶制便归并到罗马的庞大的奴隶制体系中,在更高的阶段上重复地发展着。

[1]转引自塞尔格叶夫著《古希腊史》(缪灵珠译)第404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年版。

[2]转引自塞尔格叶夫《古希腊史》(缪灵珠译)第407页。

[3]斯大林:《马克思主义语言学问题》第9页,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