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伯罗奔尼撒战争:起因、对抗与历史

伯罗奔尼撒战争:起因、对抗与历史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争的起因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两大城邦集团长期以来政治、经济矛盾的结果。公元前432年秋,伯罗奔尼撒同盟在斯巴达召开加盟城邦的代表大会,决定向雅典宣战。雅典拒绝了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最后通牒,双方便开始备战。因这次战争首先由伯罗奔尼撒同盟发动,所以历史上称之为伯罗奔尼撒战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起因、对抗与历史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两大城邦集团,即雅典同盟与斯巴达同盟之间的争霸战争。战争从公元前431年开始,到公元前404年结束,共延续二十七年之久(包括短时期的停战时间在内)。几乎所有希腊城邦都直接或间接地被卷入战争。在战争中,许多城邦遭到严重的破坏,许多城邦内部都曾发生激烈的斗争(奴隶的反抗斗争,民主派与贵族派的斗争)。所以,伯罗奔尼撒战争就成为希腊城邦历史的转折点,它宣告希腊城邦繁荣时期的终止和危机时期的开始。

战争的起因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两大城邦集团长期以来政治经济矛盾的结果。在希波战争后期,由于斯巴达退出反波斯同盟,最后战胜波斯的任务是由雅典及其领导下的海上同盟实现的。在此期间,雅典逐步建立了海上霸权,成为海上霸国。同时,它与斯巴达同盟的矛盾也在逐步加深。其一是雅典与斯巴达两个最强大城邦争夺希腊霸权的矛盾。由于雅典的日益强大及其扩张势力范围的活动,大大加强了它在希腊世界的影响,从而直接威胁着斯巴达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霸主地位。斯巴达不仅不能容忍雅典对其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霸主地位所造成的威胁,而且也企图在全希腊建立自己的霸权。因此,两个霸主争夺希腊霸权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其二是两大城邦集团由于实行互相敌对的政治制度而产生的尖锐矛盾。雅典及其盟邦大都实行民主政治,斯巴达及其盟邦大都实行贵族寡头政治。雅典和斯巴达为了巩固各自的政治制度,在全希腊称霸,都竭力将本国的政治制度向全希腊推行。雅典及其盟邦的民主派痛恨斯巴达及其盟邦的贵族寡头政治,斯巴达及其盟邦的贵族憎恨雅典及其盟邦的民主政治。他们相互支持对方的政治反对派,煽动对方的政治矛盾,企图搞垮对方。其三是雅典与斯巴达同盟中的工商业城邦科林斯、麦加拉在商业利益上的矛盾。科林斯是工商业发展较早的城邦,它的商业势力南至阿哥斯,北到希腊北部的厄皮达姆努斯,西方经克基拉岛(在北希腊西部海岸)达到南意大利和西西里,东北方扩张到卡尔西狄克半岛。希波战争之后,科林斯进一步向爱琴海北部地区扩张商业势力,与雅典争夺海上利益。而雅典不仅不放弃其在爱琴海上的霸权,而且加紧向西方扩张,与科林斯竞争,因而使科林斯在西方的商业利益受到严重威胁。两大城邦集团的上述一系列尖锐矛盾,愈演愈烈,使双方大规模的军事冲突成为不可避免。

战争的导火线是双方在公元前5世纪30年代相继发生的一系列冲突事件。第一个冲突是克基拉事件。约公元前435年,克基拉的殖民城邦厄皮达姆努斯发生了民主改革,被推翻的贵族寡头派份子逃往克基拉。于是在厄皮达姆努斯当权的民主派转而求助于科林斯。同年,科林斯出兵援助厄皮达姆努斯,与克基拉发生战争。克基拉虽然在海战中获胜,但由于感到自己力量薄弱,遂于公元前433年向雅典求援,并加入雅典同盟。同年,在绪波塔群岛(在克基拉岛南部)的战争中,克基拉和雅典的海军协同行动,迫使科林斯海军撤退。科林斯和斯巴达同盟认为雅典这一行动是破坏三十年和约(雅典与斯巴达于公元前445年签定),蓄意挑起战端。第二个冲突是波狄德亚事件。波狄德亚(在卡尔西狄克半岛)既是科林斯的殖民城邦,又是雅典同盟的成员。绪波塔群岛战役后,雅典担心波狄德亚受科林斯的影响可能退盟,遂要求波狄德亚驱逐科林斯的官员——监政官,拆除面海城墙。科林斯则唆使波狄德亚联合邻近城邦退盟。雅典便于公元前432年派军围攻波狄德亚城,与科林斯发生军事冲突。第三个冲突是麦加拉事件。麦加拉是雅典的宿敌,曾一度接近雅典,后来又背离雅典,遭到雅典的憎恨。公元前432年,雅典公民大会通过一项法案——麦加拉法案,封锁阿提卡和雅典同盟的一切港湾,禁止麦加拉商船进入,这使麦加拉的商业受到沉重打击。由于上述的冲突事件,使雅典与斯巴达同盟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了。公元前432年秋,伯罗奔尼撒同盟在斯巴达召开加盟城邦的代表大会,决定向雅典宣战。接着,斯巴达派代表团赴雅典,向雅典提出最后通牒,即要求解散提洛同盟,放逐伯里克利。雅典拒绝了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最后通牒,双方便开始备战。当时敌对两方的实力几乎是势均力敌的。雅典的优势在于海军和财政,而斯巴达的优势在于陆军

战争的经过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公元前431—421年的十年战争(或称亚尔奇丹穆战争)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公元前421—415年的休战和公元前415—413年的西西里战争,是战争的第二阶段;公元前413—404年的狄克利亚战争为第三阶段。战争分陆战与海战两条主要战线:陆战因斯巴达居于优势,主要在阿提卡进行;海战则雅典占优势,几乎波及希腊世界各地。

战争第一阶段是由公元前431年斯巴达盟邦底比斯袭击普拉提亚,斯巴达王亚尔奇丹穆率伯罗奔尼撒军队侵入阿提卡开始的。因这次战争首先由伯罗奔尼撒同盟发动,所以历史上称之为伯罗奔尼撒战争。侵入阿提卡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军队,大肆蹂躏雅典农村,毁坏田园房屋。雅典农村居民涌入城市。与此同时,雅典海军舰队在伯罗奔尼撒沿海巡行,破坏沿海各地,使科林斯的商业陷入瘫痪状态;另一部分雅典海军则围攻卡尔西狄克半岛的波狄德亚。战争第二年雅典城发生鼠疫,由于城市人口过于集中,鼠疫传染很快,约四分之一以上的居民死亡。伯里克利也于公元前429年病死。此后,雅典发生了主战派(激进民主派)和主和派(温和派)的激烈斗争。主战派包括工商业者阶层和靠国家供给而生活的公民。前者希望战胜海外竞争者,后者希望扩大海外军事殖民地并增加国库收入,他们的首领是克里昂(皮革作坊主)。主和派以农民为主,包括土地所有者,主张与斯巴达讲和。他们的首领是尼西亚(大奴隶主)。主战派与主和派斗争的结果,主战派取得胜利,克里昂当选为首席将军(公元前427年),而战争也继续在海上和陆上进行。同时,雅典与盟邦的关系,也因其加倍向盟邦勒索贡金(由六百塔兰特增加到一千二百塔兰特)而趋于极端尖锐化。

两大集团之间的战争还穿插着某些城邦的内战,相互之间的屠杀也更加残酷了。公元前428年,列斯堡岛米提林那城的贵族派,在斯巴达的支持下发动了反民主派的政变,并宣布退出雅典同盟,结果遭到雅典的残酷镇压而失败(公元前427年),一千名被俘的米提林那人被处死。公元前427年,科林斯支持克基拉的贵族派发动政变,与民主派进行了残酷的斗争,双方在街道上进行血战。为了争取力量,两派都对奴隶许以自由,以使他们归附自己。结果,民主派由于有大批奴隶归附和雅典的支持而取得胜利,大批贵族派分子被杀。可见,在雅典的同盟者中,因受伯罗奔尼撒同盟的煽动而发生的内战,已达到极端激烈而残酷的程度。

在战争第一阶段前期,战争双方互有胜负,直到公元前425年,战局才有了巨大变化。这一年,雅典名将狄摩斯提尼率军攻占了美塞尼亚沿海的重要据点派罗斯,还在派罗斯附近的斯法特里亚岛上俘获了一百二十余名斯巴达人,并煽动希洛人起义,给斯巴达造成严重威胁。为了对付雅典的攻势,斯巴达决定在爱琴海北岸发动进攻,以便使雅典的盟邦叛离。公元前424年,斯巴达名将伯拉西达率二千精锐部队经由希腊半岛进军色雷斯沿岸。在马其顿的援助下,斯巴达军队很快占领了雅典的一些殖民城市,包括最重要的安菲波里城。色雷斯沿岸方面雅典大舰队的指挥官修昔的底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作者),由于未能保卫住安菲波里而被流放国外。雅典主战派首领克里昂代替修昔的底斯统率雅典军队主力,企图挽回对雅典不利的局势。公元前422年,克里昂与伯拉西达两军在安菲波里城下发生激战,雅典军队惨败,双方统帅阵亡。雅典人在安菲波里城下的惨败,使雅典主和派及其首领尼西亚的势力有所加强。斯巴达方面,由于将近十年的战争,也已筋疲力竭,无力再战。于是,双方于公元前421年缔结了为期五十年的和约——尼西亚和约(因雅典主和派首领尼西亚而得名)。和约规定:双方退出占领地;如果希洛人发生暴动,雅典必须援助斯巴达。战争第一阶段遂宣告结束。(www.xing528.com)

尼西亚和约并未解决双方的基本矛盾。双方都没有履行和约关于退出各自的占领地的规定,雅典仍占领派罗斯,斯巴达仍占据安菲波里等城市,双方都准备新的战争。雅典主战派首领阿尔西比阿德于和约签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20年)当选为首席将军,主张同斯巴达继续战争。阿尔西比阿德出身于雅典著名而富有的氏族,是伯里克利的亲戚。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卓越的演说才能和军事才能。但他在政治上是一个毫无原则、反复无常的冒险分子,而且又是一个功名心很强、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他提出一个远征西西里、意大利和迦太基的冒险计划。这个计划虽然遭到主和派的反对,但公民大会终于通过关于远征西西里的决议,并任命阿尔西比阿德、尼西亚和拉马科斯(十年战争时期以英勇闻名)三人为远征军统帅。

公元前415年5月,雅典舰队开始了西西里远征,伯罗奔尼撒战争再起。雅典远征军是一支规模非常庞大的队伍,计有战舰一百三十六艘(其中属于雅典的一百艘),随军货船一百三十余艘,重装步兵五千一百名(其中雅典公民一千五百名),轻装步兵一千二百名,划桨手二万六千名。修昔的底斯说:“这第一次出发的远征军远远超过过去任何一个单独城邦所曾派出过的花钱最多、外观最美的希腊军队。”[9]当远征军出发的前夜,雅典城内十字路口的一些海尔梅斯神像(宙斯和众神的使者,又是司交通旅行之神)被捣毁。阿尔西比阿德被其政敌指控为肇事者。当阿尔西比阿德率远征军抵西西里围攻叙拉古之际,雅典派来“萨拉米尼亚号”战舰,要阿尔西比阿德回国受审。阿尔西比阿德表示服从,但他深知回国后凶多吉少,在回国途中便逃往斯巴达,背叛了自己的祖国。阿尔西比阿德的叛离,对于雅典的西西里战局极端不利。因为雅典军队失去了一位卓越的、孚众望的军事统帅,瓦解了军心,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阿尔西比阿德又向斯巴达人献计,要斯巴达派军增援叙拉古,围困雅典城,瓦解提洛同盟等。斯巴达接受了阿尔西比阿德的建议,派名将古利波斯率军增援被包围的叙拉古,从海上突破对叙拉古的封锁,使雅典军队陷于不利地位。公元前413年,雅典派狄摩斯提尼(派罗斯战役名将)率舰队到叙拉古增援,但未能挽回对雅典军队不利的局势。当时,狄摩斯提尼坚持立即撤军,而主帅尼西亚犹豫不决,并延缓了撤退的时间,使雅典海、陆军撤退的路线全部被切断。同年9月,撤退中的雅典军队除一部分被歼外,其余全部被迫投降。雅典军队统帅尼西亚、狄摩斯提尼被处死,海军七千人被送到采石场当苦工,后来被卖为奴隶。西西里战争以雅典惨败而告终。雅典西西里远征的失败,是整个战争过程的转折点。因为雅典整个舰队在西西里几乎完全覆没,使它丧失了对敌人的海军优势。因而使整个战局发生了有利于斯巴达同盟方面的转化。

与雅典的西西里惨败同时,公元前413年3月斯巴达派军侵入阿提卡,长期占领雅典东北部的狄克利亚地区(距雅典城约20公里),故战争最后阶段称为狄克利亚战争。斯巴达对狄克利亚的长期占领,给雅典造成一系列严重的困难。雅典不仅整个农村遭到严重破坏,它与东北部地区、优卑亚岛的联系也被切断,雅典国家的经济生活因此陷于瘫痪。二万奴隶工匠乘机逃到敌人方面,使雅典手工业和整个奴隶制经济遭到沉重打击。雅典盟邦开始纷纷叛离(公元前413—412年,有开俄斯、优卑亚岛各邦、列斯堡岛、米利都等城邦叛离),使雅典在财政和军事方面都发生了严重的困难。然而,雅典为了能继续战争,遂竭尽全力建造了一百五十艘三列桨战舰(公元前412年)。而斯巴达感到要想最后战胜雅典,需要有一支强大的海军,遂以出卖小亚希腊城邦的政治独立为条件与波斯结盟。它在波斯的金钱援助下,建立了一支海军舰队。

公元前411年5、6月间,雅典发生贵族寡头政变,推翻了民主政权,实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和财产没收,并准备与斯巴达媾和。但驻萨摩斯的雅典海军拒绝服从政变当局,便从波斯召回阿尔西比阿德,并推选他统率雅典海军。公元前411—410年,阿尔西比阿德指挥下的雅典海军,先后在阿比多斯(在赫勒斯滂海峡南岸),库赤科斯(在马尔马拉海南岸)连续大败斯巴达海军,夺回了通向黑海的海峡的控制权,许多叛离的城邦(卡尔塞顿、拜占廷等)又重新加入雅典同盟。战场上的胜利,促使寡头政权垮台,民主政权于公元前410年夏又重新恢复了。公元前408年阿尔西比阿德回到雅典,受到热烈欢迎。公民大会给予他以金冠的奖赏,并宣布他为全权将军(即“独裁将军”),统领军务。阿尔西比阿德遂成为雅典的全权统治者(公元前408—407年)。波斯对雅典的新胜利深感不安,便给予斯巴达以更有效的援助。公元前406年春,斯巴达海军统帅吕山德利用阿尔西比阿德征集粮饷暂时不在军中的机会,在诺提昂海角(小亚沿岸)击败雅典海军。阿尔西比阿德因此被罢免全权将军职务,从此永远离开雅典。同年,雅典海军在阿基努萨伊群岛(小亚沿岸)大败斯巴达海军,斯巴达损失七十艘战舰,主帅卡利克利提达斯阵亡。但公元前405年在赫勒斯滂海峡北岸的羊河(爱格斯波达米)之役,雅典海军几乎全部被歼。雅典从此失去重建庞大海军的力量。同时,它的盟邦除萨摩斯岛外都已叛离,这就决定了雅典最终失败的命运。

战争的结果 羊河战役之后,吕山德率斯巴达海军从海上封锁雅典,斯巴达陆军也逼近雅典。雅典由于遭到海陆两方面的封锁,发生了饥馑和疾病,民主派和寡头派在战与和的问题上又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后,主和的寡头派取得胜利,雅典于公元前404年4月接受斯巴达提出的苛刻条件而投降,并签定了和约。和约规定:第一,拆毁雅典到庇里犹斯港的长城;第二,雅典除保留十二艘舰只外,其余舰只全部交出(包括战舰和货船);第三,解散雅典海上同盟,放弃全部海外领地(唯萨拉米岛和爱琴海中的三个小岛除外),必须与斯巴达结盟,承认它为盟主;第四,雅典必须允许被放逐者回国。长达二十七年的两大城邦集团的争霸战以雅典失败而结束。雅典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被压迫的盟邦的叛离,内部政治斗争复杂激烈,外部敌人过多(除斯巴达同盟外,还有西西里、波斯等)。

伯罗奔尼撒战争给希腊各城邦都造成不同程度的灾难。此后希腊各邦自由民内部分化日益激烈,自由小生产者贫困破产;自由民的上层却利用战争发财致富,贵族寡头专政到处出现。雅典的民主政治在伯罗奔尼撒战后,曾一度被三十寡头专政所代替(从公元前404年9月至403年6月)。后来,民主政治又重新恢复,但它已失去了往昔在希腊世界的中心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