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巴勒斯坦:地中海沿岸古代历史

巴勒斯坦:地中海沿岸古代历史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巴勒斯坦位于地中海东南沿岸,约旦河和死海纵贯南北。公元前16世纪前期,埃及人赶走入侵的喜克索斯人,并侵入巴勒斯坦。此后,巴勒斯坦曾有一较长时间处在埃及的统治之下。公元前二千年代末,海上民族来攻,占有巴勒斯坦沿海地带。按传统说法,巴勒斯坦的奴隶制国家便由此时开始。这就保证了巴勒斯坦对一些重要商路的控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巴勒斯坦:地中海沿岸古代历史

巴勒斯坦位于地中海东南沿岸,约旦河和死海纵贯南北。地中海沿岸,土质肥沃,宜于农耕;约旦河谷地东西都是高原,适于牧畜;约旦河谷地的狭窄平原与坡地大部可进行灌溉农业。气候南部干燥,北部湿润。境内缺乏矿藏和林木

巴勒斯坦从旧石器时代就有居民。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这里是最早发生农业的地区之一。公元前三千年代,塞姆语的居民居住在这里,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公元前三千年代末与二千年代初,过着牧畜生活的阿摩利人(另一支塞姆语人)进入这里,他们与当地居民同化,并逐渐转向定居。约此时期,又有迦南人前来。公元前17世纪,喜克索斯人侵入,并由此进入埃及。当时的迦南人可能进入阶级社会。大概在这个时候,喜克索斯人利用埃及的文字创造出字母文字,26个字母,即所谓“西奈文字”。公元前16世纪前期,埃及人赶走入侵的喜克索斯人,并侵入巴勒斯坦。此后,巴勒斯坦曾有一较长时间处在埃及的统治之下。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期至后期,另一支游牧的塞姆语的哈卑路人,即希伯来人陆续来到巴勒斯坦。他们的经济水平低于当地的迦南人。而后逐渐定居混化。住在死海以西山区南部的称犹太部落,住在北方的称以色列部落。迦南人的先进生产水平给以色列部落以重大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色列部落开始解体。在以色列、犹太的历史上称此时期为“士师”时代(公元前1200—1020年),即军事民主制时期。

公元前二千年代末,海上民族来攻,占有巴勒斯坦沿海地带。他们是所谓的腓力斯丁人(巴勒斯坦之名由他们的名字得来)。以色列的首领扫罗,领导各部落反抗腓力斯丁人。反对入侵者的斗争,加速了当时已处在氏族部落解体阶段的以色列人的国家的形成过程。其时约当公元前11世纪,大概是青铜时代向铁器的过渡阶段。按传统说法,巴勒斯坦的奴隶制国家便由此时开始。社会早已出现奴隶、奴隶主阶级,自由民内部有无权者和全权者之分。

约公元前10世纪,扫罗在反抗腓力斯丁人的斗争中战死。犹太部落首领大卫(公元前1000—960年)继续领导作战,并宣布为王。他和他的儿子所罗门(公元前960—930年),经过长期的斗争,终把腓力斯丁人逐出以色列境外,并把北部以色列统一在自己的领土之内,建立统一的以色列·犹太国家,定都耶路撒冷

所罗门统治时期是以色列·犹太王国的全盛时期。据说,在大卫当政的最后两年,所罗门与其父共掌国政。大卫死后,他杀死其兄及其支持者。所罗门是一位权势欲很强的人,绝非象《圣经》中所称赞的那样,是位最聪明的人,正直的法官,英明的君主

在对外政策方面,所罗门采取了与埃及、腓尼基诸城邦以及其他一些邻国结好的政策。这就保证了巴勒斯坦对一些重要商路的控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他积极参加腓尼基的一些城邦特别是推罗的水路和陆路的贸易活动。推罗供给以色列木材和黄金,以色列则以麦子和清油交换。所罗门也曾向外扩张势力,在南方征服了红海的亚喀巴湾沿岸地区;在北部其势力伸入到赫梯境内,建立了达德摩尔军粮城。

在内政方面,所罗门按地域将全国划分为12个行政区,并任命总督进行管理。按所罗门规定,每个行政区应该提供给国家一个月所需要的费用。同时也加强了军事力量,增加了战车和骑兵

所罗门还进行广泛的建筑活动。在他统治期间,耶路撒冷和许多在商业方面或战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城市,都变成了有坚固设防的据点。在耶路撒冷,他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建造豪华的宫殿。据《圣经》所载,他在建筑耶和华神庙时曾“挑选了七万抬扛的、八万在山上凿石头的、三千六百督工的”。建成的耶和华神殿长60肘,宽20肘,殿前的廊子长20肘,高120肘,里面贴上精金。殿的墙壁和门都贴了精金,殿墙还用宝石装饰。整个工程历时七年。

但是,以色列·犹太王国内部存在深刻的危机。它的统一只是暂时的联盟,并没有巩固的基础。从居民成分看,国家显然分为两部分,北方土地肥沃,经济发达,为以色列人所据,政治上处于劣势;南方为犹太人所居,经济比较落后,但因大卫王朝出于南方,对北方有君临之势。因此,赋税、劳役大部分落在以色列人的身上。这必然引起北方以色列人的不满。早在大卫统治时期,北方以色列人的不满情绪已经暴露出来。所罗门统治末期,北方的以色列兴起了以耶罗波安为首的反对犹太人的分裂运动。所罗门死后,得到埃及支持的耶罗波安,从埃及立即回国兴兵,约于公元前925年攻陷耶路撒冷,统一的以色列·犹太王国从此分裂,南方由大卫王朝继续统治,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称犹太;北方以撒马利亚为中心,称以色列。

以色列和犹太是贵族政治,除国王外,还有长老会议和民众会。(www.xing528.com)

公元前10世纪,以色列、犹太尚未出现债务奴隶制。奴隶或者是战俘,或者是买来的异族人。约公元前9—8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高利贷活动的发展,社会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无论是经济发达的以色列,还是落后的犹太,失地贫困的人迅速增多,穷人已遭受到债务的盘剥,反对债务奴役已经成为社会阶级斗争的重要方面。在当时,这种斗争以所谓的先知运动表现出来。所谓先知,是中下层僧侣,因为他们地位不高,和社会中下层保有一定的联系,因此,他们为穷人、奴隶鸣不平。他们的呼声正是贫者反对富者的反映。 《阿摩司书》云:“耶和华如此说,以色列人三番四次犯罪,我必不免去他们的刑罚。因他们为银子卖了义人,为一双鞋子卖了穷人。他们见到穷人头上所蒙的灰也都垂涎。”《弥迦书》云:“他们贪图田地就占据,贪图房屋就夺取。他们欺压人,霸占房屋和产业。”又云:“以色列家的长官啊⋯⋯你们恶善如恶,从人身上剥皮,从人骨头上剔肉,吃我民的肉,剥他们的皮,打折他们的骨头,分成块子象是要下锅。”

公元前8世纪末,由于自由农民的破产和奴隶化,以色列和犹太彼此经常斗争,以及外族时来攻侵,使以色列和犹太的军事力量削弱了。公元前722年,亚述萨尔贡二世攻陷撒马利亚,俘虏以色列王和臣民27,600人,移往亚述。犹太用了银300他连特,金30他连特的高额赎金才勉强幸存下来。但由于将对亚述的贡赋加在人民的头上,内部的阶级矛盾和斗争,越来越尖锐。

公元前7世纪,犹太发生了贫民、奴隶大暴动。新王约西亚被迫实行改革,召集长老会议和民众会,重申古代律法。按法律规定,希伯来人的债务,每七年的末一年应予豁免;希伯来人的债奴,奴役以六年为限,第七年应予释放;希伯来人自卖为奴者,应视同雇工,到禧年(每50年)应予解放。非希伯来人的债奴不被法律所保护;从外邦买来的奴隶,不能得到解放。同时,他又把耶和华奉为全国之神,以耶路撒冷为崇拜耶和华的中心,企图以宗教上的一致来消除政治上的分裂和危机。

但是,约西亚的改革并没有使他的国家振兴起来。继亚述而起的新巴比伦王国倾兵西侵。公元前597年和590年,尼布甲尼撒二世两次进兵犹太;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毁,除了极贫穷的以外,所有耶路撒冷居民被掳到巴比伦,犹太亡。

约半个世纪之后,即公元前538年,新巴比伦被波斯所灭,囚困在巴比伦的犹太人(约50,000人)得以回到故土耶路撒冷,重修殿堂,建立起神权政治(犹太人公社)。

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军侵入巴勒斯坦。希腊统治者所推行的侵略政策,使当地居民蒙受种种苦难。公元前166年,爆发了马卡比父子领导的起义。罗马帝国多次占领和统治巴勒斯坦,残酷地镇压巴勒斯坦人民的起义,迫使巴勒斯坦人民背井离乡,流散世界各地。他们虽然保持自己的宗教(犹太教)信仰,但在语言上分从各寄居国,成为外国人。

希伯来人定居巴勒斯坦之初,在宗教方面深受迦南人的影响,信奉多神,但也有一个主神耶和华。国家形成之后,随着王权的加强,耶和华成为国家的保护神。但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以色列人并没有一神教的观念。在巴比伦之囚期间,沦落异国的犹太人,深感遭受异族凌辱、欺压之痛苦,渴望返回故土,重建家园。他们祈求出现一个“救世主”,以便引导他们摆脱苦难的困境。一部分贵族和祭司,幻想复兴犹太王国,恢复他们昔日的统治地位。这些逐渐形成的救世主思想在被囚虏的犹太人中间传播。 《旧约》中有关犹太历史的部分如“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撒母耳记”等,大概就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在他们被波斯人放回故乡建立神权政治后,祭司贵族为信徒规定:崇信耶和华,只有耶和华的信徒才能在神权政体中享有完全的权利。这样,崇拜一神教,排斥其他一切宗教,并维护祭司贵族统治的犹太教最后形成了。

犹太教的宗教经典是《圣经》的《旧约》部分(以别于基督教兴起后所编的《新约》)。 《旧约》的内容极其广泛,是古希伯来人的文学、历史作品总集,其中有民间流传的史诗战歌,有编年史,有先知者语录,有国王制定的法律和祭司所订的戒条教义等。各篇形成年代早晚不一,约在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之间。 《旧约》各书最后编成时,因经祭司之手,已失去原先来自民间创作的面目。传世的《旧约全书》不是犹太文本,而是公元前3至1世纪间的希腊文本。

正因《旧约》内容十分庞杂,所以在利用它的时候,要进行严肃的批判。

[1]《资本论》第1卷,第3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52页,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