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银行业躺着挣钱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互联网金融平台崛起

银行业躺着挣钱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互联网金融平台崛起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银行业此前因“躺着挣钱”而引来了无数的“羡慕嫉妒恨”,但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业竞争加大,多项数据显示,银行业利润高速增长的时代已一去不返。因此,受多方因素的影响,业内预计,2015年银行的日子依旧不好过。传统银行业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互联网金融新兴机构则成为一个十分具有吸引力的平台,业内甚至有评价说,目前的互联网新兴金融平台不仅在“抢”传统金融的钱,也在“抢”人才。

银行业躺着挣钱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互联网金融平台崛起

事实上,银行业此前因“躺着挣钱”而引来了无数的“羡慕嫉妒恨”,但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业竞争加大,多项数据显示,银行业利润高速增长的时代已一去不返。记者调查发现,2014年银行业受整体利润增速下降、不良贷款率上升、个人考核压力增大等因素的影响,年终奖整体下滑。多位受访者表示,普遍下滑了两成左右,部分甚至下滑了四五成。

工资下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银行业整体利润增速的放缓。

银监会发布的2014年度监管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55万亿元,同比增长9.65%,增速放缓,平均资产利润率和平均资本利润率均出现下降。

记者了解到,除了各种奖金的缩水,不少银行在各方面的经营费用也做了较大的压缩处理。“发到手的钱少了,领导层能掌握的花钱权限也少了。”一位国有大行内部人士对笔者表示。

除了利润增速下滑,银行业绩压力也随之而来。

2014年以来,银行存款增长缓慢。从央行公布的数据看,2014年,人民币存款增加9.48万亿元,同比少增3.08万亿元。2015年,银行业存款流失的压力依旧存在。

业内人士认为,2014年下半年以来,央行通过两次降息加一次降准,预计年内银行业息差将持续收窄,银行利润下滑3%~5%。同时,随着存款浮动区间的进一步扩大,银行负债成本上升,银行定价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受到考验;降息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效果是结构性的。

因此,受多方因素的影响,业内预计,2015年银行的日子依旧不好过。传统银行业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互联网金融新兴机构则成为一个十分具有吸引力的平台,业内甚至有评价说,目前的互联网新兴金融平台不仅在“抢”传统金融的钱,也在“抢”人才。

据了解,已有多位股份制银行骨干选择到微众银行、蚂蚁金服这样有互联网背景的新型金融机构工作。年初,招行零售网络银行部总经理胡滔已确定加盟蚂蚁金服,出任副总裁。原进出口银行副行长曹彤转任微众银行行长。

除了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这两年兴起的P2P网贷行业也成为传统银行业高管甚至是基层员工的“转型出路”。一位P2P行业高管在自己朋友圈内转发“银行业薪酬下降”的文章后,附上了自己高薪挖人的决心,希望“对传统银行业失望的银行员工”能加盟自己的公司。

据不完全统计,在目前接近2000家P2P平台中,至少有300家平台有来自银行业的员工。不少机构甚至是由银行高管跳槽所创立的。

网络红包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产物,也将会为金融行业带来新的变革,今年的抢红包大战给传统的银行带来了冲击,以至于银行在红包金额转账等各方面都做出了限制,同时为了防止恶意转账或者洗钱现象的出现,互联网平台自身也对红包金额做出了限制。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网络支付的发展,预计未来移动支付领域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复杂的经营形势变化考验着银行的能力和水平,早研究好战略问题和经营策略问题才能争取主动。

面对巨大的挑战必须有强烈的紧迫感。“越是这样,越考验银行的应变能力、调整能力和管理改革的推动能力。”而认识到经营形势的变化后,就必须有明确的战略思想、改革思路以及行动能力,“战略是方向,是共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导航仪”。(www.xing528.com)

银行的体制性垄断和息差保障开始逐步破除,业务多元化趋势开始显露,各个细分产品都面临其他金融脱媒趋势的分解和钝化。而以往作为“一家之主”的银行,目前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压力,不论是体制内优势政策的逐步放开,还是外部市场压力的冲击,银行最终将脱去半市场化的保护伞,通过公开透明的市场化运作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来看看2013年以来中国的金融圈、银行圈发生了哪些事儿。

上层的利率市场化大幕已经开启: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2013年10月25日,贷款基础利率(Loan Prime Rate,简称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中国人民银行12月8日公布了《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并自2013年12月9日起施行。此外,利率市场化重要保障的存款保险制度,也将在近2年推出。

另外,虽然银行最后的救命稻草,存款利率上限没有放开,最近的一次降息调整是2015年3月1日,下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也就是说,银行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至2.5%,即便是上浮30%,一年期定期存款收益率也不过是3.25%,低于原先上浮20%后的3.3%。因此,整体而言,银行负债端的压力将趋紧,而这两次降息实际上都是不对称降息,也就是进一步缩小了银行本来“安全有保障”的息差,将银行的生存能力进一步抛向了市场。

一边是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息差缩窄,经济形势下滑和银行对信贷风险管控能力在特殊经济周期期间呈现趋紧压力;一边是银行体系外直接融资渠道开始大力铺开,不论是证券、IPO、私募债、融资租赁、证券化等传统金融渠道,还是P2P、众筹、电商小贷等多元化的新兴投融资服务手段,都在弥补银行金融服务的间隙。

也正因为如此,昔日的金融圈大佬,才油然而生“银行是弱势群体”的感慨。虽然在目前这个阶段,银行仍旧是社会融资服务的主体,也还承担着一半以上的社会融资规模供给,但是,未来的趋势不可逆转。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银行的信贷和投融资服务功能将被更多的社会化渠道所承接,最后形成一个更为全面、健康的,并且富有行业竞争力的投融资服务体系

让我们理性地分析一下当下的情况,想想20年前,银行的确是属于强势群体,原因是金融业的条块分工管理经营模式。城市工商企业指定就得去工商银行办理银行业务;涉外业务必须到中国银行办理开户;农村及农业贷款就统一在农业银行。银行就像是政府机关,代理政府行使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控制职能。一些“老银行”现在还记得,当年为了落实管理放给企业的贷款,银行会委派信贷人员驻厂参加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会议,参与并干涉企业发展方案的制定,企业必须听取并参考其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即使银行派出的信贷员是个初出茅庐的“楞小伙”);企业运营资金必须存入所归属的银行,使用账上资金还要向银行申请。可以想象,那时银行是何等的“威风”。当然也因此形成了不少的贷款坏账损失,但可以肯定的是,银行对企业运营几乎是具有生杀大权,改善自身服务常常是做做样子,不可能是由衷的;企业和个人对银行必是心存敬畏的,绝不敢有半点怨言。

这种情形随着专业银行商业化的深化而逐渐荡然无存。尤其是随着近几年来商业银行股改上市进程的加速,金融机构之间市场化竞争日益剧烈,从中得利的恰恰是客户群体。君不见,面对经营优良的明星企业,各家银行排队拜访其负责人,纷纷约请吃饭喝酒、联络感情,开出的服务条件一个比一个诱人:他给你贷款利率优惠、我给你手续费全免;他给你上门服务,我给你存款高息;他给你优先放款,我给你信用额度。总之是银行斗的几败俱伤,唯有客户笑了。对个人高端客户的争夺也是大致如此。

当然很多人可能表示反对,因为大家看到现在银行办业务的人还是排长队,等数个小时才办理一笔业务,服务窗口不足等问题,银行“麻木不仁”不予解决,所以总是骂银行自恃强势,根本不理会客户的呼吁。殊不知,这正是银行处于弱势的体现!银行为什么服务窗口少?除了业务多等正常原因外,还因为银行要留出足够多的窗口服务高端优质客户,因为这些优质客户可是绝对不能得罪的,这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银行追求经济效益的必然结果。你让银行不问效果一视同仁,那现实吗?银行迫于业绩的压力而不敢得罪与自己效益息息相关的客户,这不正是弱势的体现吗?所谓对普通客户服务的不足,只是在银行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对核心客户服务后剩余资源的缺乏而导致的结果,与银行“欺压”弱势客户的说法毫不相干。

如果有朝一日银行对所谓优质不优质不敏感了,对所有走进银行的人员一视同仁了,那才真的是“强势”。因为无论你的财富多寡,都与我银行无干!就像税务局的办事人员,即便你是纳税大户该站着排队还站着排队去!

有时遇到在银行大厅拿着存着几百元存款的存折,咆哮撒泼地质问银行为什么不多开服务柜台、为什么不提供坐卧休息地方的客户,我更感到银行的弱势地位,因为同样是服务行业,连星级酒店尚可对只想消费半根油条却大声叫嚣着要求坐豪华大厅享受尊贵服务的客人大声说“不”(甚至可以用“干扰经营”之名由保安“请”出去),银行却是万万不可的,即便是有天大的委屈也要尽量“微笑服务”,你说“强”从何来?

(本文首发于本人微信公众号:hejiangbingjinron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